首页 > 相关信息

高学历时代下的求学“蚁族”

2013年04月27日 来源:求学考研

每学年的结束,都意味着又一届学生将离开高校,走向社会。但在毕业生中,也有一群是例外,他们虽然失去了学生的身份,却因为某些原因在学校周围租房住,且常与学校师生共用生活及教学资源,他们被称为“校漂族”。据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10所重点和普通高校110个毕业班所作的调查统计,重点高校的“校漂族”约占毕业生的5%,普通高校的“校漂族”约占10%。在北京、广州等地的高校周围,“校漂族”已达数十万人。

据《求学·考研》杂志记者调查,“校漂族”主要有“四大门派”守着学校奋斗考研的“考研派”,为图方便而滞留校门口的“求职派”,舍不得离开校园恋人的“恋爱派”,没有做好步入社会准备的“逃避派”。其中,“考研派”的人数最多。他们有着自己梦想的学校和执著的追求,之所以“漂”在学校,看中的是校园浓郁的学习氛围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因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所租住的房间多是逼仄的隔断间或阴暗的地下室;因为食堂饭卡和图书馆阅览证已被学校收回,他们不得不找学弟学妹搭伙打饭,偷偷摸摸潜入图书馆;因为没有学生证,他们常常在旁听名教授的课程时被逐出教室……即便如此,他们仍将“校漂”备考的机会视若珍宝。

由于考研“校漂族”的自身情况不同,所选择“校漂”的时机和学校也有所不同。

考研失利,校漂“二战”

在诸多考研“校漂族”中,有不少是大四时考研失利,毕业后选择用“校漂”的方式准备“二战”的。他们除了大学寝室换成了租房,食堂、图书馆、自习室,四点一线的备考生活与大学时并无二致。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届毕业生陈宇大四时考研失败,出于不甘心,也迫于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他选择了“校漂”继续考研。虽然仍然生活在校园,但是心态却有了巨大的变化:“在校的时候做什么事都安安稳稳轻轻松松,可以慢慢磨蹭不需要着急,可毕了业,我们的日子是按分和秒算的,时间和金钱都时刻在催促。”今年5月,陈宇终于考上了为之苦读两年的院校,压抑了两年的沉重心情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

相比于陈宇的成功,也有不少“校漂”考生“二战”失利。大部分“二战”失利者会选择就业,结束“校漂”生活。但也有少数考研“校漂族”会坚持漂着考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

工作受挫,返校考研

他们在毕业时也曾踌躇满志,自信能凭着自己的学识和才干建功立业。但无情的现实让他们铩羽而归:好的单位对学历、工作经验要求很高,他们进不去;差点的单位又觉得待遇太低,自己所学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职业发展前景一片漆黑。工作上的挫折让他们认识到,也许重回校园,考研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系学生小李今年7月份毕业,工作签到长沙,哪知工作不到两个月就辞职重返母校,加入考研“校漂族”。他所签的是一家工厂,职位是“法务”,转正前工资每月1500元,转正后每月2000元左右。“公司一个办事员被辞退了,我接替他的位置,每天做些扫地、打字、接电话的活。”小李说,许多公司并没有发展到需要“法务”的地步,他的工作只需初中学历就可胜任。也不是没想过进大单位,但大单位基本只招研究生,他索性回校备考明年的研究生。

除了有小李这样工作时间较短,辞职回校考研的考研“校漂族”以外,还有很多工作了许多年后辞职的大龄考研“校漂族”。他们虽然压力更大,但考一些需要丰富社会工作经验的专业,却比年轻人更有优势。

漂在母校图熟悉

他们热爱自己的母校,吃惯了母校食堂的饭菜,闻惯了母校图书馆里的书香,熟悉母校每一株花草树木的位置,与老师和学弟学妹们情同亲人……他们坚信在稳定熟悉的备考环境下学习效率最高,所以选择了“漂”在母校。

张承是山东财政学院统计专业2012届毕业生,他在就业受挫后决定报考上海财经大学同专业的研究生,并毫不犹疑地选择了在母校“校漂”。“母校的几位老师学养深厚,并对我赏识有佳,如果备考过程中仍能聆听到他们的教诲我想一定会事半功倍!”张承如是说,“另外我认为考研是一件需要劳逸结合的事儿,大学期间每当我面临重大考试时都会去母校游泳馆游几圈泳来放松身心,现在我仍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缓解考研途中的疲惫和压力。这里还有和我一样留下来准备考研的多年同窗以及一群志同道合的学弟学妹,这种学习氛围在别处可遇不可求。”

还有些毕业生在选择“校漂”学校时则更多出于对自身经济条件的考虑,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学生。虽然他们也向往大城市丰富的教学资源,但高昂的房租餐费却让他们望而却步。相对而言,“漂”在母校无疑经济实惠得多。

漂在外校图资源

曾经,提起“北漂族”,人们想到的只是那些在北京漂泊的外地人。但随着考研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外地学子大学毕业后选择“北漂”,则是为了求学深造。他们租住在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附近,旁听知名教授学者的课程,只为一圆名校梦。他们既是“北漂”,也是“校漂”。除了北京之外,上海、广州等拥有诸多名校的一线城市,也吸引了大批的外地求学学子选择“校漂”。

名校名专业往往是考研学生的首选,对那些非名校出身的学生来说,难以及时得到自己所报名校的信息和资源,使得备考步履维艰。于是有条件的跨校考生就选择了“漂”在所报院校,亲近资源。

一位曾经“漂”在清华大学的物理专业考生告诉记者:“在清华旁听让我获益良多,这里的老师很多都是我大学时所用教材的编写者,他们在这个领域至少研究了30年以上,所以他们讲的课不论是准确度还是深度都是一般老师无法比拟的。张礼老师讲的高等量子力学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据说他讲解狄拉克方程是全世界最好的。俞允强老师讲电动力学时一句废话没有,每堂课下课铃声响起他都能正好讲完要讲的内容。”他表示,“正是因为有了与名校导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了解到他们的治学风格和出题思路,才在备考专业课时游刃有余。名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勤奋,学识丰富,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感觉自身进步很快,身处在梦想中的高校复习备考,也会感到格外有动力。”

“漂”在外校的考生中,还有些经济条件非常好的,报名上一些名校的研修班,提早熟悉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和课程,增加考研成功的砝码。

“校漂”是性价比最高的备考方式?

考研“校漂”族群的兴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理解,有人反对。专家学者们也纷纷亮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宏威管理咨询人力资源专家郭策则认为,如果要追根溯源,“校漂”族并不是某些个人的因素造成的,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大学吸收了过多的学生,而社会无法吸收如此巨大的求职者,才导致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性的现象。其次,扩招无法保证生源的质量,因而产生了一批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毕业生。

综合专家们的见解,我们不难分析出“校漂族”产生的根本原因: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递增,社会需求却相对滞缓,初出象牙塔的学子,心中都有美好憧憬,然而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让他们屡屡受挫。加之大部分用人单位都提高了准入学历,毕业生很容易产生依托校园继续求学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是源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教育理念;二是因为“校漂”能避开当前的高就业压力,给自己一个“缓冲期”;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青睐高学历人才,考研是一些志在从事此类工作的毕业生职业规划的必要一环。由此,“校漂”被很多毕业生认为是一种“性价比”最高的备考方式。

“校漂”是毕业生的双刃剑

首都师范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所所长李春雨将“校漂”称之为毕业生的“双刃剑”。

学校的丰富资源以及生活的低成本,是考研族“校漂”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讲,“校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学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资源丰富的图书馆,考研族可以随时去旁听所报考研究所的专业课,课后还有机会和自己的“未来导师”交流。更重要的是,身处学校,可以随时掌握考研的最新资讯。

除此之外,学校的生活成本低,花几块钱人民币,就可以在学校食堂饱餐一顿,不仅便宜,而且基本上安全卫生。有的校漂族,通过熟悉的师弟师妹,可以租到床位住进学生寝室。就算不住寝室,学校周边的房子,因为大多是专门供给大学生租赁的,租金也一般不高,一个月约三、四百元人民币,有的甚至更低。对于毕业后没有收入的考研族,校园是一个再理想不过的栖身之处了。

但很多“校漂族”都有逃避现实、逃避成长所必须承担之责任的心理本质,对学校的依赖阻碍了他们摆脱稚气、走上社会的进程。校园环境相对简单闭塞,如果对其产生依赖,则容易造人际关系单一、对交际范围的扩大有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甚至抑郁的心理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级应用心理系施振飞同学带队的“星辰”团队利用暑期实践的机会,对南京大学(招生办)、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走访调查,90.7%的被调查者认为,“漂”着并不能减轻其就业的压力;49.5%的被调查者认为,“校漂族”“漂”得越久,将来发展越困难;56.7%的被调查者说,应届生在“漂”了一段时间后社会交际能力变差。

同时,“校漂族”对学校的资源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教室、操场、食堂等,从学校角度看,这无疑增加了学校的管理压力,不少在校生已对这一点有所抱怨。伴随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校漂族”群体很可能继续膨胀。在高校持续扩招、一些高校资源已显匮乏的情况下,他们可能成为学校管理上的一个负担。

为考研而“校漂”切忌盲目跟风

有业内人士对“校漂族”现象表示理解,因为从投入产出比的计算上,选择考研的“校漂族”也许是最合适的。从8月份考试到来年1月份这中间的6个月时间所要投入的更多的是时间成本,而所收获到的可能是一个更高的就业平台。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大学生选择考研,期望研究生毕业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但事实上,研究生的数量也在逐年膨胀,即使研究生毕业后,也不能确保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高峰强认为,毕业生不要盲目跟从考研热,而应正确看待教育给自身带来的效果,对待研究生教育要有正确的态度,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理想或者专业目标,没有必要把研究生考试当作救命稻草,否则只能造成教育资源和自身时间精力的浪费。

在高学历时代下,面对“考研热”“校漂热”的现象,我们必须思考几个问题:首先,如何避免成为校漂族?我们上大学不是为了留下,而是为了有个更好的学习与工作的平台。所以,有深造打算的,在校期间应努力学习为考研打下良好基础;想毕业直接就业的同学,应在大学期间注意培养职业意识,寻找职业方向,积累实习经验。第二,已经成为“校漂族”的同学,要在认知自我的基础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对于没有未来规划的同学,建议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在就业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第三,选择成为校漂考研族的同学,前提是应理性对待考研和就业,虽然“高学历”已日趋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同学们也不可盲目跟风考研,更要慎重选择“校漂”,抉择应基于合理的职业规划。

招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