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治

考研政治各类题型解题示例2

2007年04月29日 来源:百灵教育

  (三)分析题

  1.评析“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

  【答案要点】

  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的说法,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道理的和具有积极意义的。但认为“成事在天”,断言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则又排除了人的能动作用,因而是错误的,这种观点具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历史的发展有其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而不能随心所欲。但历史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它存在于人们能动的自觉活动之中。因此,人们可以和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2.评析“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说法。

  【答案要点】

  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这种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它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之所以能够而且应当多样化,是因为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私有制的经济可以利用,公有制的经济也可以利用。因此,我们应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

  3.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制是同一的经济形式”的论断。

  【答案要点】

  从实质上看,社会主义国有制,实质上是全民所有制,是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资本主义国有制,实质上是资本家集体私有制,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从地位上看,社会主义国有制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资本主义国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大,在国民经济中不占主导地位,不起主导作用。

  4.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是怎样认识这一问题的?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简析上述论点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不可分割。但这些辩证法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客观事物自身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泽东系统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做好各项工作。

  6.试析下列论点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及其意义。

  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答案要点】

  这段话是列宁关于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的普遍性相互关系的论述。它们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相对与绝对的关系。这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事物的个性和共性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没有个性即无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不能离开共性,任何个别都包含一般。一般即共性只是个别事物的一部分,即许多个别事物中共同的方面,因此,个别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认识一个个具体事物的特殊矛盾开始,从其中概括出对于事物普遍矛盾的认识,又以这种普遍矛盾的认识作指导,去进一步研究具体事物的特殊矛盾,并以此丰富对于普遍矛盾的认识。这是认识的辩证过程,也是认识的规律。这一认识规律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坚持辩证法的生动体现。

  7.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答案要点】

  (1)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8.下面是一组关于统一战线的材料:

  材料1

  国民党虽然有许多缺点与错误,然终为中国唯一革命的民主派,自然算是民主的联合战线中重要分子……

  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以工人农人及小资产阶级革命的党派或分子为主力军,向一切帝国主义者加以攻击;同时亦可联合半民族运动的党派,向一派帝国主义者作战。

  摘自《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1923年)

  材料2

  完成中国的民族解放及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之任务,现在已经完全放到工农运动身上,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才能履行这一任务;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与国际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以及一切资产阶级直接斗争,——“民族”资产阶级亦在其中——如此,方能履行这一任务。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议决案》(1927年8月)

  组织各色各种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公开组织,或者参加一切已经存在的反帝组织而夺取他们的领导。经过这些组织正确实行反帝运动中的下层统一战线,和吸收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的阶层参加斗争。

  摘自《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1931年9月22日)

  材料3

  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

  摘自《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12月25日)

  材料4

  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

  材料5

  根据于资产阶级及国民党内部的开始向着抗日救国方向的变化,本党从一九三六年八月即发表了《致国民党书》,提出了为“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的总目标。在这一总目标下,我们主张“联蒋抗日”与“国共合作”。

  西安事变发生后,本党本此方针,调解双方冲突,使内战得以避免,和平获得最后的胜利。本党对于联合全民族一致抗日的忠诚,至此才为全国各界所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无疑的是全中国民族的胜利,也是本党新政策的胜利。

  摘自《中央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1937年4月15日)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和2,指出“下层统一战线”与“联合战线”相比其构成有何变化?说明这一变化的主客观原因。

  (2)比较材料2、3、4、5,指出党的策略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3、4、5,说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客观依据。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为什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统一战线问题。

  【答案要点】

  (1)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下层统一战线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因为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脱离了革命;党内存在“左”倾错误,把资产阶级看作了革命对象。

  (2)由单纯的下层统一战线到实行上、下层结合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由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3)日本扩大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而且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4)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路线。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法宝。

  9.以下是有关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材料:

  材料1

  世界及西方大国对外直接投资状

年份 1991年 1993年 1996年
世界 1991 2327 3319
国别 美国314 美国782 美国878
日本307 英国255 英国446
法国239 法国206 德国278
德国237 德国153 法国265
英国163 日本138 日本234
五国合计 1260 1534 2101

  根据联合国《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资料整理

  材料2

  全球经济使得世界上所有生存有道的经济单位,都能够在需要发展时攫取自己所需的任何东西。他们不再需要就近寻找资源,也不必再仰赖政府的正式出力,就可以获得他国的资源或敲开消费者的大门。这种情况已使传统上扮演“中介人”功能的民族国家及其政府变得无用武之地。全球市场靠自己的力量就运作得很好,因此民族国家再也不必扮演创造市场的角色。实际上,现在民族国家自己问题重重,大部分时间反而成为全球经济的绊脚石。假如情况许可,从全球角度所拟出来的问题解决方案会自行流通到有需求的地方而不必受到民族国家的干预。这种现象使得民族国家的中介角色逐渐消失掉,那么谁能坐在全球会议桌前提出全球性解决方案,其资格就不再是根据人工划分的国家疆界,反而是更重视他所代表的地理区单位。

  摘自[日]大前研一:《疆界消失在无国界的世界中》

  材料3

  1999年9月21日,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前美国高级官员斯蒂格利茨对列强在就贸易自由化问题与发展中国家打交道方面的“虚伪”进行了抨击。他说,穷国对一种新的企图持警惕态度,即试图说服它们进一步向产品和劳务开放本国市场,它们的这种态度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的人们看来很虚伪”。斯蒂格利茨说,一个最近的实例是,美国对本土制造商唯命是从,决定动用联邦反倾销法律来抵制来自巴西、俄罗斯和另外一些国家的钢材。还有欧盟的农产品补贴问题。

  摘自路透社日内瓦1999年9月23日电

  材料4

  美国的普遍利益在于鼓励那些被文化冲突分裂的国家通过共同利益的沟通走向一个发展的世界。美国的经济、政治利益在于确保世界如果走向一种共同的语言,那么它将是英语;世界如果趋向于建立共同的电信通讯,那么在安全和质量标准上它将以美国为标准;如果世界在电视广播和音乐上连为一体,那么节目和程序上将是美国的;如果世界要发展共同的价值观念,那么这些价值观念将是适合于美国的价值观念。

  摘自[美]罗斯科普夫:《是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赞美吗?》

  材料5

  如果第三世界在华盛顿发出了什么信息的话,那就是:我们仍然愿意为全球化付出代价,只要我们能确信,如果我们按规则办事,它就会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从现在起,我们要参与制订这些规则。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摘自《对自由市场的信心危机》,载美国《商业周刊》,1998-10-19

  请回答:

  (1)指出材料1反映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3评析材料2的观点。

  (3)结合材料1,分析材料4所提观点的实质及其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5和材料1、3,阐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答案要点】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西方五国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美国拥有明显优势。

  (2)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作用不管发生多大变化,它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主体。从材料3也可看出,发达国家一方面宣扬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又搞贸易保护主义,说明国家维护本国利益的作用并未消失。

  材料2认为经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的作用逐渐消失,实际上否定了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其实质是宣扬“主权过时论”,目的在于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

  (3)实质是企图将全球化变为美国化。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并有独霸世界的战略企图。

  (4)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现有的世界经济规则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制定规则,并加快自身的发展。

  10.下面是有关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材料。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研究报告测算,1997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 772.4亿元,其中公有经济实现56 676.2亿元,非公有经济实现18 096.2亿元,分别占整个国民经济的75.8%和24..2%。在公有经济中,国有经济实现31 295.6亿元,集体经济实现25 380.6亿元,分别占国民经济的41.9%和33.9%。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6 517.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其中国有成分4 860.2亿元,集体成分1 656.9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和2.2%,混合经济中的公有经济比1996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分别增加了1.5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测算资料表明,公有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非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8.1%,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0.9%上升到1997年的24.2%,成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请回答:

  (1)概要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2)说明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

  (3)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

  (4)说明国有经济地位的变化。

  【答案要点】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了重大调整和改善,已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不但没有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反,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主体地位未变。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比重有较大增长,因此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包括在公有制经济中。

  (3)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4)由于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仍具有较强的控制力。

 

招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