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课

考研逻辑中的那些“真真假假”

2016年06月12日 来源:跨考教育

关于逻辑中“真假的位置”问题常常成为考生们学习的难点,下面跨考教育王晓东老师就带着大家探讨命题人常考的这个思维陷井。本文的主题是“命题人假定几个真,几个假?” 我们该怎么思考这类问题。

首先,看到这个主题,大家立马会想到一种题型,即真假话问题。这是最常见,也是最不会出问题的“几真几真”题型。比如下面的例子。

例1.某律师事务所共有12名工作人员。

(1)有人会使用计算机。

(2)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

(3)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上述三个判断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以下哪项正确表示了该律师事务所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数?

(A)12人都会使用。

(B)12人没人会使用。

(C)仅有1人不会使用。

(D)仅有1人会使用。

(E)不能确定。

本题假设“上述三个判断中只有一个是真的。”,则说明是一真两假。由直言命题对当关系可知,条件1与2是下反对关系,必有一真。所以题干假定的这一真一定在条件1和2中。由此可判断条件3必假。下面的解法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例2.关于某公司人员会使用互联网的情况有以下断定:

(1)该公司所有人员都会使用互联网。

(2)该公司的赵云会使用互联网。

(3)该公司有些人会使用互联网。

(4)该公司有些人不会使用互联网。

经过详细考察,发现上述断定中只有两个是对的。

以下哪项结论可以从上述条件必然推出?

(A)该公司的赵云会使用互联网。

(B)该公司有些人不会使用互联网。

(C)该公司所有人员都会使用互联网。

(D)该公司所有人员都不会使用互联网。

(E)该公司没有一个人员会使用互联网。

本题假设“经过详细考察,发现上述断定中只有两个是对的。”,则说明是题干所给条件是两真两假。由直言命题对当关系可知,条件1和4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则可判断条件2和3中也是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又如果条件2真,则条件3一定真,所以条件2不可能为真,即必假,而条件3则必真。后略。本题答案为选项B。

其次,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情况,即命题人不明确表示题干中几真几假,而是悄悄地告诉考生,而考生往往又会忽略掉它。这样,命题人的考查目的就达到了,而考生的分数也就失去了。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例3. 据《科学日报》消息,1998年5月,瑞典科学家在有关领域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一种对防治老年痴呆症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只有在未经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中才能提取。

如果《科学日报》的上述消息是真实的,那么,以下哪项不可能是真实的?

I.1997年4月,芬兰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提出过,对防治老年痴呆症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除了未经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不可能在其他对象中提取。

II.荷兰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证明,在未经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中,并不能提取对防治老年痴呆症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这种微量元素可以在某些深海微生物中提取。

III.著名的苏格兰医生查理博士在相关的研究领域中证明,该微量元素对防治老年痴呆症并没有特殊功效。

(A)只有I (B)只有II (C)只有III (D)只有II和III (E)I、II和III。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你做对了吗?

如果做错了,就是“没看清命题人假定了几个条件为真。”题干的问法中,明确告诉我们“如果《科学日报》的上述消息是真实的”。那么“《科学日报》的上述消息”是什么呢?命题人告诉我们,它是“1998年5月,瑞典科学家在有关领域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一个理论。这个理论是‘……’”这是命题人假定为真的全部内容,而至于那个理论本身是否为真,命题人可没有给出判断。你想明白了吗?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应该把握这样两个重要信息:

1. 正确理解命题假定了几真,又假定了几假。

2. 正确把握命题人针对谁做了真假假设,是部分,还是全部?务必要谨慎小心。

招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