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陕西省 院校隶属:教育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校简介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     李忠军

校      长      游旭群

党委副书记  游旭群 卢胜利 石峰 罗永辉

副校长         杨祖培 李磊 任晓伟 董治宝 周正朝 陈新兵

纪委书记      石峰

党委常委      李忠军 游旭群 卢胜利 石峰 罗永辉 杨祖培 李磊 任晓伟 董治宝 周正朝 陈新兵 马晓云 李贵安

学校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教师的摇篮”。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划归教育部直属,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重点师范大学之一。1981年入选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5年入选“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2007年5月,担负起了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的重任,同年,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全面开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师范大学的新征程。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作为党和国家布局在西部地区的唯一一所部属师范大学,建校79年来,始终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为教育救国攻坚克难,为教育建国筚路蓝缕,为教育兴国勇立潮头,为教育强国踔厉奋发,以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诚和无私奉献,铸就了“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培养各类毕业生50余万人,为服务国家教育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推动西部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位于古都西安,建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长安校区是学校的主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二、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任务;雁塔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一年级基础课和通识课教学以及教师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教师干部培训、留学生教育等任务。长安校区现代开放、气势恢宏,雁塔校区古朴典雅、钟灵毓秀。学校先后被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设有26个学院(部)和1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学科门类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有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2个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社科总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临床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育质量。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31137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8977人,预科生144人,硕士研究生9315人,博士研究生2318人。有7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0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人文科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拔尖人才培养改革项目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全国优秀教材奖1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2项,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成果奖6项。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105人,其中正高级教师651人、副高级教师868人,博士生导师538人,硕士生导师981人。有国家级人才114人次,其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96人次,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领军人才(含特聘教授)3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青年学者3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2人。另外还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人;省部级人才292人次,其中“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6人、“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8人、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奖励基金获得者9人,陕西省特聘教授49人、陕西省青年人才28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7人,其他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50余人。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学校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农业农村部研发专业中心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其他省部级科技类科研平台28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全国妇联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2个,国家旅游局研究基地1个,国家侨办华文教育基地1个,其他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平台36个。近五年来,学校3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13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5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55项,其中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承担理工科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8项,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516项。在Nature Photonics,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JACS,PNAS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持续增长。授权专利1323项,软件著作权395项。学校主办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当代教师教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艺术教育》等学术刊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11种期刊之一。

学校坚持师范为本的办学定位,始终将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着力打造一流师范教育。目前已形成“国家公费师范、国家优师计划师范、普通师范、地方委培师范”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师范教育体系,师范生培养覆盖学前、小学、中学全学段,本硕博全层次。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36800余人,占国家招收公费师范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在西部招收公费师范生25900余人,占学校公费师范生招生总数的70%以上,居部属师范大学之首。学校是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基地、教育部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单位、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陕西省教师教育指导中心。学校着眼教师教育改革前沿问题,聚焦教师教育发展重点问题,深入开展教育培训研究,努力打造服务国家和地方教师教育战略决策的高端智库。深度参与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牵头成立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成立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开展西部基础教育“百校行”服务对接活动,引领陕西和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立足“两个大局”,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学校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38个国家及地区的共计19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师生互访、联合培养、协同科研等方面开展高层次交流与合作。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首倡成立了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图书档案出版联盟”。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双向流动,开发实质性学生交流项目160余个,每年选派大批学生赴国(境)外进行交流学习,在校长短期学习的学生来自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规模在600人以上。获批4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

学校图书馆是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有纸本藏书416万册,其中馆藏古籍线装图书25万余册,古籍善本700余部、9000余册,有15部古籍善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139种数据库,电子期刊8万余种。学校建有红烛校史馆和国内首座综合性教育博物馆(包括中国教育馆、妇女文化馆、历史文化馆、书画艺术馆)。办有附中、附小、幼儿园,其中附中是百年名校、陕西省重点中学、陕西省首批示范高中,附小、幼儿园是省级示范小学和幼儿园。学校出版总社是集图书、期刊、电子音像、数字出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教育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出版传媒机构,先后有600余种学术著作和教材获得国家或省部级大奖。

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按照“两条主线、一个根本、一个关键”发展思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师范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师大力量!

周边环境

http://www.snnu.edu.cn/xxgk/xyfj/zaxq.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