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甘肃省 院校隶属:甘肃省

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学院情况请点击网页查看:

001文学院                        002历史文化学院                            003教育学院                   004心理学院

005马克思主义学院            006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007法学院                      008经济学院

009商学院                        010外国语学院                                011音乐学院                  012舞蹈学院

013美术学院                     014体育学院                                   015数学与统计学院         016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017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018化学化工学院                             019生命科学学院            020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021教育技术学院               022传媒学院                                   023旅游学院                  024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重点实验室

                 

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实验室

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实验室,是在甘肃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057月由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的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95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修复高分子材料研究、环境友好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和改性天然及农用生态高分子材料研究。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实验室,是在甘肃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057月由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的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95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修复高分子材料研究、环境友好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和改性天然及农用生态高分子材料研究。

2005年以来,重点实验室共承担校级以上科研项目133项,其中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甘肃省科技厅及甘肃省教育厅项目30项。重点实验室7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18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项;申请专利85项,授权34项;实验室建设期间发表研究论文近400篇(核心期刊以上),其中被SCI收录225篇。与研究院所和企业合作项目12项。

重点实验室非常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2005年以来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到国外大学、研究所深造和进行科研活动,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37人,其中教授20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15人。获博士学位28人,回国博士后9人。

 

甘肃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底由甘肃省科技厅正式批准、依托西北师范大学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化学一级省级重点学科建立。

实验室队伍中现有教授37人,其中教授19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16人。其中获博士学位29人,回国博士后9人。形成了一批学历层次高、学术造诣深、人员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优秀中青年科研队伍,具有较雄厚的研究实力。实验室占地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大型仪器设备总值为1700多万元,测试仪器齐全,具备进行高水平研究工作的良好条件。

近年来,重点实验室紧紧围绕甘肃石化、农业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兰州石化公司石化研究院等单位实行产、学、研结合,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积极引进、培养和稳定优秀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完成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目前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校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研究方向

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

生态环境及农用高分子材料研究

高分子-无机复合材料研究

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

1. 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

2. 生态环境及农用高分子材料

3. 高分子复合超薄聚合物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4. 高分子卟啉类化合物自组装膜及其界面电催化性能研究

5. 无卤阻燃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

6. 生物可降解聚乳酸研究

重点学科

西北师范大学2006—2010年度省级重点学科简介
我校共有16个学科入选“2006—2010年度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学科”, 其中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学、体育学等9个学科为一级学科,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教育技术学、英语语言文学等6个学科为二级学科,生态经济学为交叉学科,涵盖了9个学科门类。

教育学
    该学科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有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教育改革与实验、少数民族教育、教育学原理4个稳定且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有教授18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10人,17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一级学科学术团队理事国家级2人、省部级3人,国家核心学术刊物编委4人,国家级、省部级专家各2人,省级突出中青年专家2人。

    2002年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共获科研经费616.4万元;发表论文63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6部,译著1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 “十一五”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化学
    该学科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有教授27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4人,其中有博士学位21人。一级学科学术团队理事国家级1人、省部级5人,国家核心学术刊物编委5人,国家级专家2人,省部级专家5人,省级突出中青年专家8人。

    2002年以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973前期专项)1项,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1项,各类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750篇,其中SCI,EI,ISTP检索论文360篇,影响因子2.0以上论文40篇,正式出版专著6部,获得各类科研奖励18项,申请发明专利62项,其中公开及授权42项,鉴定项目15项,转让项目2项并投产,现已开展8项应用开发项目,主办3次国际学术会议,4次国内学术会议。 “十一五”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该学科现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与外国文学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先秦文学方向、辞赋文学方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教授22人、副教授22人,有博士学位者22人,有硕士学位者48人,另有4人有博士后工作经历,有博士生导师6人。省级优秀专家2人,省“333”、“555”跨世纪人才12人,省青年教师成材奖获得者3人,一级学科学术团队理事国家级12人、省部级9人,国家核心学术刊物编委2人,国家级专家1人,省部级专家3人,省级以上突出中青年专家9人。

     2002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共计2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获各项科研经费100多万元;在国内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共计25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0余部;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30余项;举办了3次大型国内学术会议。“十一五”目标是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历史学

    该学科现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专门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中国近现代史等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有教授(含研究员)10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12人、博士生导师3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9人,一级学科学术团队理事国家级1人、省部级5人,国家级专家1人,省部级专家2人,省级以上突出中青年专家4人。

     2002年以来,获得各类科研经费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15项、与地方政府共建项目19项,获科研经费近300万元;在《求是》、《光明日报》、《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国家权威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在CSSCI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主办国际宋史研讨会、西北开发史研讨会、甘肃省历史学会年会、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等大型会议。“十一五”目标是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马克思主义理论

    该学科现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中西哲学与价值论、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法文化与法制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目前有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6人,副教授16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10人,一级学科学术团体理事国家级3人。
    2002年以来,承担科研项目共22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课题1项,获得各类科研经费57.2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86篇,其中本学科最高学术刊物论文12篇,CSSCI期刊论文76篇;出版专著8部(其中国家级5部)、教材5部(其中国家级4部);获得各类科研奖励16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1项。 “十一五”目标是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

 

心理学

    该学科现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跨文化与民族心理研究、认知与学习基本理论研究,社会性发展研究等3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7人,副教授4人,其中3人具有博士学位。
    2002年以来,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2项,科研经费208.2万元;发表论文178篇,其中CSSCI论文120 篇;出版著作10部;获省部级奖励6项。基础研究条件较好,而且文理交叉,在甘肃乃至西北具有独特的地域学科优势。 “十一五”目标是获得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社会学

    该学科有1个社会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有民族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等3个比较稳定且特点鲜明的研究方向。有教授6人,副教授9人,博士10人。
    2002年以来,承担科研项目共3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科研经费110.37万元;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共发表科研论文121篇,其中国家权威刊物论文数6篇,CSSCI刊物论文29篇;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其中省社科成果一等奖1项; “十一五”目标是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艺术学

    该学科现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可在音乐教育人类学方向招收博士生。有西北传统艺术研究、艺术理论与创作(表演)实践研究、艺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中外艺术比较与艺术史学研究、西北少数民族艺术与艺术教育研究等5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有教授23人,副教授25人,博导1人,博士2人。
    2002年以来,共获得各类科研课题41项,科研经费13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及创作作品近300篇,其中CSSCI100余篇;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著作3部;获得40余项各类科研成果和专业比赛奖励。 “十一五”目标是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

 

体育学

    该学科现有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4个二级硕士点。有体育文化发展理论与实践、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运动训练与健身运动的科学化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践4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8个体育艺术培训基地之一。有教授13人,副教授8人,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3人,有4人曾担任国家级和省部级学术团体的理事和常务理事。  
    2002年以来,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18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4项,各类科研经费12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总计360余篇,本学科最高级别学术刊物论文16篇,CSSCI期刊论文37篇;出版专著8部,教材2部;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4次,接受国内外学者讲学11人次。“十一五”目标是获得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基础数学

    该学科现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已经形成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环理论与半群理论、白噪声分析及随机分析、偏微分方程及微分几何等4个相对稳定的特色方向。有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博士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1人,省级优秀专家3人,中国数学会理事1人,担任中国非线性分析学会理事1人。
    2002年以来申请到各类项目15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5项,科研经费159万元;发表SCI学术论文53篇,国家一级刊物的学术论文24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十一五”目标是获得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原子与分子物理

    该学科现有1个博士学位授予权,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原子结构碰撞和原子光谱,极端条件下的物质性质,复杂分子、团簇结构及材料的光电性质,等离子体中的原子分子过程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博导6人,教授9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博士8人,国家级专家1人。
    2002年以来,获得科研项目17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8项,科研经费达到210多万元;发表研究论文81篇,其中SCI收录50篇,国家核心期刊25篇;获得各类科研奖励6项。目前已与德国的Kassel大学、美国的Kansas 州立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中日等离子体中的原子分子过程研讨会”。“十一五”目标是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自然地理学

    该学科现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寒区旱区环境演变、寒区旱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等3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有教授5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3人,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8人,一级学科学术团队理事国家级2人、省部级5人,国家核心学术刊物编委2人;省部级专家1人,省级以上突出中青年专家2人。
    2002年以来,获得各类科研项目2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科研经费达328万元;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SCI论文12篇,CSSCI期刊论文80篇;出版专著20部;获各类奖项8项,其中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十一五”目标是获得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人文地理学

    该学科现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人地关系与城乡规划、区域发展与区域管理、历史地理与旅游开发、干旱区生态经济、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有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7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0人,在读博士8人;其中一级学科学术团体理事国家级5人、省部级6人,国家核心学术刊物编委4人;国家级专家3人,省部级专家4人,省级以上突出中青年专家6人。
    2002以来,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5项,省政府(地方政府)及其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1项,获得科研经费311万;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04篇,CSSCI期刊61篇,SCI期刊3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出版教材、专著12部。 “十一五”目标是获得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教育技术学

    该学科现有1个博士学位授予权,1个硕士学位授予权。有现代教育技术(含现代远程教育)、媒体理论及教育应用(教育电视)、信息技术与教育(计算机网络与教学)等3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博士生导师2人(南国农教授是我国电话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教授7人,副教授10人,有博士1人。国家级一级学科学术团体理事2人,省部级一级学科学术团体理事4人,一级学科学术团体常务理事2人,国家核心学术刊物编委4人;国家级专家1人,省部级突出中青年专家1人。
    2002年以来,获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科研经费138.42万元;发表论文242篇,其中CSSCI检索源期刊论文76篇;出版专著(著作)5部;获各类奖项7项。依托该学科创办、由南国农教授主编《电化教育研究》是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学术期刊,998年被认定为教育类核心期刊,2002年被确定为CSSCI来源期刊,2004年被评为全国600多家教育类报刊杂志的第4名。“十一五”期间拟建“西北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英语语言文学

    该学科现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可在英语教学论方向培养博士研究生。有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学、英语教学论4个研究方向。有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8人,副教授14人,讲师52人,博士2人,聘请外籍专家9名,兼职教授3名。
    2002年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4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研经费合计11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82篇,其中CSSCI论文21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出版译著3部,出版教材8部;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及教学成果奖11项。在2005年全国CCTV英语演讲比赛中,两名选手在全国决赛中分别获得了第9名和第22名。 “十一五”目标是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生态经济学

    该学科现有4个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我校与中科院寒旱所联合建设的新兴的交叉学科,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恢复专业委员会挂靠在该学科。学科总的研究方向是寒旱区环境与生态经济,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生态价值研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环境经济帐户、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吸收了来自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数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3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2人,硕士生导师12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0人。一级学科理事7人,国家核心刊物编委2人。
    2002年以来,获得各类科研项目26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项目4项,获得各类科研经费9207.0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EI1篇;正式出版专著5部,其中科学出版社出版2部;获得各类科研奖励5项。“十一五”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的生态经济实验室,创办国内一流的学术刊物——《生态经济学报》,形成一个稳定的、高水平的生态经济研究团队,争取建成中国的生态经济研究中心。
西北师范大学2006—2010年度省级重点学科一览表
 
序号
学科
门类
学科名称
学科级别
学科带头人
所属学院
1
 
社会学
1
王宗礼
政法学院
2
马克思主义理论
1
陈晓龙
政法学院
3
教育学
教育学
1
万明钢
教育学院
4
体育学
1
魏争光
体育学院
5
心理学
1
周爱保、王沛
教育学院
6
教育技术学
2
杨改学
教传学院
7
 
中国语言文学
1
伏俊琏
文学院
8
艺术学
1
君仁
音乐学院
美术学院
9
英语语言文学
2
姜秋霞
外语学院
10
历史学
历史学
1
 
文学院
11
 
基础数学
2
马如云
数信学院
12
原子与分子物理
2
董晨钟
物电学院
13
化学
1
雷自强
化工学院
14
生态经济学
交叉
程国栋
地环学院
15
自然地理学
2
张明军
地环学院
16
人文地理学
2
石培基
地环学院

可授予的学位

单位代码

单位名称

专业名称

联系电话

001

文史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

文艺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国古代史

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  **

专门史 **

历史地理学

世界史

中国语言文学 ***

历史学 ***

中国少数民族史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中国近现代史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

0931-7971831

002

教育学院

教育学 *

心理学 ***

课程与教学论 **

教育史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教育学原理 **

学前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

应用心理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

比较教育学 **

基础心理学

成人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

特殊教育学 **

教育硕士专业

应用心理硕士

0931-7971266

003

政法学院

社会学

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思想政治教育 **

中国哲学

法学理论

政治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外国哲学

国际政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公共管理硕士

社会工作硕士

0931-7971312

0931-7971257

004

经济管理学院

区域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财政学(含税收学)

产业经济学

统计学

0931-7971583

006

外国语学院

英语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翻译硕士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

0931-7971885

006

音乐学院

音乐学

艺术学

艺术硕士(音乐)

0931-7971894

007

体育学院

体育学 ***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运动人体科学

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硕士

0931-7970577

008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基础数学 **

计算数学

应用数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数学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运筹学与控制论

计算机技术

软件工程

0931-7971124

009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原子与分子物理 **

凝聚态物理

理论物理

电路与系统

物理学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

声学

光学

无线电物理

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

0931-7970711

010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分析化学 **

有机化学 **

无机化学 **

物理化学 **

应用化学

工业催化

工程硕士(化学工程)

0931-7971851

011

生命科学学院

植物学

细胞生物学

生态学

动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931-7971414

012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自然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环境科学

旅游管理

地理学 ***

工程硕士(环境工程)

0931-7971565

013

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教育技术学 **

广播电视艺术学

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

0931-7970873

014

美术学院

美术学

艺术学

艺术硕士(美术)

0931-7971214

015

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硕士

0931-7970605

师资力量

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408人,其中专任教师1267人,教授(研究员)23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95人。专任教师中,363人具有博士学位,605人具有硕士学位现有两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01人,硕士生导师50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7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8人,一级学科学术团队理事以上国家级35人、省部级71人,国家级专家8人,省部级专家19人,甘肃省“333”“555”科技创新人才70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60人。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程国栋、薛群基、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学生人数

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13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35600余人。其中,国家任务博士、硕士研究生3961人,其他各类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343人,普通本科学生16000余人,成人教育类学生1499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