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山西省 院校隶属:山西省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方剂学
专业介绍:

 

1、学科发展沿革

山西中医学院方剂学科于1986年由著名方剂学家王世民教授创立,是国内最早从事方剂学实验研究与实验教学的单位之一,早在1986年王世民教授就率先以实验方剂学名义招收硕士研究生,并先后组织了两次实验方剂学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在国内形成了较大影响。

2005年周然教授成为本学科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方剂学科从确立学科研究方向到形成持续发展的学术氛围、管理机制及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具备了独特的优势,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方向,具备了强大的发展潜力。2011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2年成为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山西省精品课程,目前承担包括国家支撑计划在内的科研项目18项,经费1000余万元,专著7部,主编或参编教材12部,专利9项。

2、研究方向简介

(1)方剂的现代药理作用及其物质基础研究

方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基础,也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前提。本研究方向主要针对中药、方剂产生作用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提取、纯化,结合现代药理学手段明确方药作用的物质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中药组合成方后整体化学成分产生的药理效应以及复方药效的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作用与其所含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

(2)方剂配伍理论及方剂功效影响因素研究

方剂配伍理论是传统方剂学的研究重点,方剂功效是方内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整体反应。本研究对经典方剂配伍理论进行研究,从拆方分析、药物使用剂量与其功效的关系等角度入手,在探查相应的药理作用和药效作用物质基础的平台上,探讨经典方剂组方配伍的规律与作用机制,揭示方剂制方原理和配伍关系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其对主治病证的作用机理,拓展古方的运用范围,进而促进创新现代复方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方剂创新药物及制剂的研究

本研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药物化学和药理学的方法对传统整体中药及其复方进行研究,在确定中药及其复方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的基础上,以中药生物活性物质为基础设计复方药物,结合中药生物活性物质自身的理化性质,借鉴中医药学传统的制剂理论和技术,利用现代制剂技术,对中医方剂创新药物及制剂的进行研究。

3、学科队伍建设

方剂学科团队以方剂学专业为主,集医学、药学为一体,学科研究生导师均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

周然教授,男,54岁,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山西中医学院院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微量元素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合作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长,《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副主编。周然教授多年从事中医方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及其物质基础研究,在方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方面,对临床上疗效确切的多种中药和方剂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闫润红教授,男,48岁,硕士生导师。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方剂教研室主任,山西省政协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委员,《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闫润红教授将多年来对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的深刻领悟渗透到科研实践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方剂配伍理论进行了深层次的阐述。

李艳彦副教授,女,43岁,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山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兼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方剂教研室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代生物医学杂志》编委,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委员。李艳彦副教授致力于方证相关理论及物质基础的研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王永辉副教授,男,38岁,博士,硕士生导师。山西中医学院实验管理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实验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王永辉副教授多年致力于中医方剂创新药物及制剂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郭晓峰副教授,男,49岁,硕士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山西中医药研究院,长期从事实验方剂学研究及方剂学理论讲授,对中医方剂的药理研究有良好基础,对古方名方配伍规律、现代药理研究有一定的学术造诣。

4、学科特色及优势

方剂学科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教学、科研、临床和社会服务相结合,中医、中药相结合,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方药配伍规律及应用研究为中心,方剂的现代药理作用及其物质基础研究、方剂配伍理论及方剂功效影响因素研究、方剂创新药物及制剂研究为支撑点,同时将国际先进的组学技术引入中医方剂学研究当中,在独有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在更好地为学科内涵提供科学依据的同时,为方剂学学科分化、实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5、人才培养特色及优势

方剂学作为联系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直接桥梁,历来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学科、中医药研究的热点领域;其所具备的化学与组分特质,使其更易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也因此成为了衔接传统中医和现代生命科学,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重点领域。

方剂学科特色和重要地位决定了方剂学人才培养有其明显的优势性。而且方剂学科历来遵循并切实实施高等教育和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人才培养计划,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方剂学科着力培养以方剂学学科知识为主,集各相关专业于一体,传统知识结构及现代科学技能互补的人才,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统知识与现代思维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是目前社会所迫切需要的,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人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6、培养条件与实践基地建设优势

目前方剂学科与其他学科共享山西中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该中心面积达174.24平方米,具备学科建设所需基本仪器设备。

本学科独立实验室建设已纳入新校区建设规划,学科导师中有2人在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出门诊。

7、教学科研成果

在教学方面,积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讨论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教学原则,注意发挥方剂学省级精品课程带头作用;着力编写和推进素质教育教材,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参加了全国中医药研究生规划教材的编写,主编全国规划教材1部,参编教材6部。开展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在积极改革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实践教学,包括指导临床实践。

在科学研究方面,目前学科共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总经费1000余万元;学科三个研究方向上均有省部级课题作为支撑,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共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7部(套),教材12部;专利9项。

8、导师代表简介

周然教授,男,54岁,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山西中医学院院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微量元素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合作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长,《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副主编。周然教授多年从事中医方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及其物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闫润红教授,男,48岁,硕士生导师,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方剂教研室主任,山西省政协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委员,《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闫润红教授将多年来对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的深刻领悟渗透到科研实践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方剂配伍理论进行了深层次的阐述。

9、学科发展目标

通过学科的建设,构建组成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富有竞争力的,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方剂学学科队伍;成为国内中医药教育、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形成稳定并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学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带动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为我校申报中医药大学和博士点单位的授予创造有利条件;并为山西省中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及学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本专业申报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