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学)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法律(法学)     专业代码:035102     门类/类别:法学     学科/类别:法律

专业介绍

研究方向:刑事司法、政府法务、民商法、知识产权法、金融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

法律硕士(法学)培养方案针对学生原有的法学本科教育背景,着重开设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上海城市治理法制保障需求联系密切、实用性强的课程,强化法学实践教学,并适当补充学生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知识。

在培养方向上,我校大胆创新,根据法律硕士的就业去向以及相关职业对学生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依托学校在刑事法学、行政法学、民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金融法学、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分别设立了刑事司法、政府法务、民商法、知识产权法、金融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七个培养方向。

在课程设置上,除教育部统一要求的必修课外,我校还结合各方向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安排了更为细化的内容;并在选修课中,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学院结合其未来就业行业主要适用的法律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应的课程给同学选修。

在教学内容上除强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基本理论教育和主修方向课程教育外,还特别注重实践教学,注重通过法律实务操作技能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安排了逻辑学、会计学基础、物证技术学、证据法学、法律英语、法律翻译等基础工具类课程,刑事法综合案例分析、行政法案例分析、民事法综合案例分析等综合性案例研析课程以及法律方法与法律职业伦理、法律文书写作(含诉讼文书与合同)、法律文献检索与学位论文写作、法律谈判等多门实务课程。

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师资结构,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协助办学,我校正筹划实行“全员全程双导师制”(即从入学之初即为学生配备一名校内专家、一名校外专家作为导师,其中校内专家主要负责学术指导,校外专家主要负责实务指导),已经聘请并将增聘一批资深法律实务专家为学校兼职教授或兼职研究生导师,采取邀请兼职导师指导学生、不定期开设学术讲座、定期开设实务类课程等方式协助开展教学活动。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法学专业于1994年经原化工部批准设立,拥有法学学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民商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2014年被确立为“法学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试点单位。2019年获批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招收本科法学专业(法学)学生和本科非法学专业(非法学)学生,每年招生35名左右。共设有营商环境与企业发展法、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法、环境资源与安全生产管理法三个专业培养方向。其中,营商环境与企业发展法为传统方向,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法为特色方向,环境资源与安全生产管理法为交叉方向。

    一、专业方向与师资

    (一)传统方向:营商环境与企业发展法

    特色:面向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需求,培养能够独立解决营商环境优化与企业发展法律问题的高层次法律实务人才(非法学)或者能够为解决营商环境优化与企业发展法律问题提供系统法律方案的高层次法治人才(法学)。

    师资:本专业方向师资力量包括教授2名,见习教授1名,副教授9名。    

    (二)特色方向: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法

    特色:面向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法治需求,培养能够为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律与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层次法律实务人才(非法学),以及能够为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律与知识产权保护系统方案的高层次法治人才(法学)。

    师资:本专业方向师资力量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3名。

    (三)交叉方向:环境资源与安全生产管理法

    特色: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法治需求,培养熟悉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和监控化学品安全管理法制的高层次法律实务人才(非法学)或者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监控化学品安全管理提供系统法律方案的高层次法治人才(法学)。

    师资:本专业方向师资力量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1名。

    二、学科优势与培养特色

    本专业学位点立足于北京化工大学“双一流”学科群的高端优质资源,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遵循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形成了“传统+交叉学科”、“优势+特色方向”的办学格局,积累了丰富的学科资源与人才培养经验:

    第一,学科布局重点与特色突出。本专业学位点依托北京化工大学“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优势学科群,紧密结合学校科技园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设立了“法学与知识产权研究所”“环境安全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基地”等校级研究机构,形成了以营商环境与企业发展法为传统方向,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法为特色方向,环境资源与安全生产管理法为交叉方向的学科布局。

    第二,导师队伍专业水平与国际视野俱佳。本专业学位点培养实行校内和校外双导师机制,目前共有20位校内专任导师,19位校外兼职导师。校内专任导师均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传统法学强校或科研院所,大多具有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日本、韩国等海外研修经历。校外导师来自北京市东城区法院、中石化集团、君合律师事务所等首都法院、大型国企和知名律所。

    第三,研究生培养注重理论与实务兼备。本专业学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指导研究生参与导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研究项目。指导研究生参加国家版权局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活动”、“新时代版权强国征文竞赛”以及中华商标协会主办的 “万慧达杯”中华商标协会全国高校商标热点问题征文活动,并有多人获得奖项。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指导研究生参加FDI MOOT SHENZHEN(国际模拟投资仲裁深圳杯)、“北外-万慧达杯”知识产权模拟法庭知识竞赛(全程英文)等大型学科竞赛,并获得三等奖、最佳辩手奖等荣誉。

 

学科简介

  1. 我国理工科高等院校设立的第1个法学本科专业
  2. 经济法研究所是我国高校中最早研究经济法学的两个专门研究机构之一
  3. 我国理工科高校中率先获得经济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4. 北京市属高校中最早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5. 北京市属高校中第一批获得法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的单位之一
  6. 北京市属高校中法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最多(6个)
  7. 经济法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8. 北方工业大学“十一五”、“十二五”的重点发展学科

国内目前的地位

  1. 经济法学研究居国内一流
  2. 网络和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在国内领先
  3. 地方政府法治、法学基础理论、技侦证据、国际投资法等研究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4. 我校法学教育居全国640所高校的前10%
  5. 全国理工科高校和北京市属高校法学专业的前列

发展建设目标

  1. 打造北方工业大学法学专业品牌,培养法学精英人才
  2. 获得法学博士一级学科授予权

师资队伍

  1. 现有教师4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30人,副导师11人;

教授9人,副教授22人,高级职称占全体教师的72%;博士29

人,占全体教师的65%。

  1. 16教师在国家级和省级法学研究会里担任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
  2. 拥有北京市优秀中青年专家8人
  3. 拥有“青年拔尖人才”称号的学者2人

 

 

 

 

近五年的科研成果

  1. 出版专著、教材40余部
  2. 发表论文、译文260余篇
  3. 承担6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社科基金4项、部级项目30余项、北京市教委项目8项,并多项获奖
  4. 国家级课题名单

 

 

序号

项目负责人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1

刘泽军

行政法视野下的政府管理与高校自治

国家社科基金

2

董慧凝

 

公司慈善捐赠法律问题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3

尚华

 

职务犯罪特殊侦查措施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4

刘叶深

当代权利理论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现有二级学科、研究生教育规模

 

硕士点

名称

培养

性质

培养

类型

每年计划

招收人数

招生

时间

1

经济法学

学术型

全日制

8

1998年

2

法学理论 (含中国法制史)

学术型

全日制

6

2002年

3

民商法学(含民事诉讼法)

学术型

全日制

8

2006年

4

刑法学  (含民事诉讼法)

学术型

全日制

3

2011年

5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学术型

全日制

3

2011年

6

国际法学

学术型

全日制

3

2011年

7

法律专业硕士(法学类)

专业实践型

全日制

30

2009年

8

法律专业硕士(在职)

专业实践型

非全日制

40-50

2009年

9

法学研究生同等学力

学术型

全日制

10-15

2003年

 

 

 

 

合计130-150

 

实践基地情况

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股票、期货)

北京市西部知识产权教育基地

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法律人才培养

 

 

 

 

 

学科、专业亮点

法学一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法学一级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方向专业相结合,即经济法、民商法、宪法与行政法、刑法、国际法、法学理论六个主要研究方向。

法学一级学科的学科特色与优势

    一是二级硕士点较多,基本上覆盖了一级学科项下的二级学科;

    二是特色优势突出,集中于经济法(企业法、金融法)和民商法(网络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意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且已在学术界居较领先地位;

    三是其他研究方向围绕经济法和民商法进行交叉和边缘研究。成果集中且丰硕;

    四是立足于为北京市、有色金属行业的法制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级硕士点介绍

(1)经济法学(北京市重点学科)

 

         学科带头人田晓云。教学科研团队成员:张士元、刘晓春、赵贺春教授、王斐民、荣国权、李丹宁、徐岩、胡立新副教授和陈兴华、何然博士等。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形成了经济法基础理论、企业与公司法、金融法、会计与审计法、能源法等专业特色方向。

 

 

 

 

(2)法学理论

学科带头人朱苏人。教学和研究团队成员:刘夕海、郭红、刘叶深副教授、章燕博士等。经过多年的教学科研积累,形成了法学基础理论、部门法基础理论和法治建设以及法制史专业特色方向。

 

 

 

(3)民商法学

    学科带头人王素娟。教学研究团队成员:邹建成教授、王瑞、董慧凝、相庆梅、王立峰、王德岩、王文革副教授以及胡平、欧阳苏芳博士等。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形成了民商法基础理论、比较商法、网络、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特色方向。

 

 

 

(4)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学科带头人刘泽军。教学和研究团队成员:沈志莉教授、尹好鹏、王爱民副教授、何裕副研究员等。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形成了政府法治、教育行政法和宪政研究等专业特色方向。

 

 

(5)刑法学

    学科带头人吴邲光。教学研究团队成员:李晋宏教授、韩红兴、刘志洪副教授和王海桥、李坤博士等。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形成了经济刑法基础理论、知识产权犯罪、金融犯罪、计算机信息犯罪等专业特色方向。

 

 

 

(6)国际法学

 学科带头人田晓云。教学科研团队成员:陈兰兰、乔慧娟、潘素坤副教授、吴莉婧博士等。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形成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和国际仲裁等专业特色方向。

    此外,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史二级学科硕士点正在建设中,并已在法学理论、民商法学、刑法学硕士点中作为专业方向招生。

 

 

 

 

 

法学学科优秀毕业生简介

攻读博士的学生名单

    张世军,2000年攻读社科院博士,现为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姜强,2001年攻读清华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现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仇书勇2002年攻读中国社科院民商法学博士,现为中国证监会干部

    李文华,1998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博士,现为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系主任

    周望苏,1998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学博士,现为外交学院法学教授

    王海桥,2007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博士,现为我校法学学科讲师、研究生副导师

    沈磊,2006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诉讼法学博士,现为国家电网法规部干部

    段小茜,2005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法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分行副行长

    陈靖,2010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博士,现为中国社科院博士后

    李慈强,2011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博士,现在读

    姬艳涛,2011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诉讼法学博士,现在读

    尹宏强,2011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博士,现在读

    田野,2012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现在读

    樊富强,2013年攻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法学博士,现在读

    古川,2013年攻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现在读

    刘天娇,2013年攻读北京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现在读

    崔俊杰,2013年攻读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博士,现在读

    周睿智,2013年攻读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博士,现在读

    其他优秀毕业生

    许多学生现在各级政府、国内大型国企、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上市公司、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私企等单位担任要职。

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简介

2009年学院法学学科取得法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取得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法律硕士(法学)方向研究生的培养以实现夯实法学基础、提升实践能力为目标导向,借助北京工商大学在商科、经济学科、食品学科等方面的优势,致力于打破法学与经济学、管理学、食品科学等其他学科在学生培养上的藩篱,融合其他学科的教育和研究模式,侧重培养法律专业知识过硬、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通晓经济和管理知识、法律实践能力突出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依托学院以“法律+企业”和“科技+法律”为特色,商法研究中心、食品安全法研究中心、财税法研究中心、团体法研究中心、企业合规研究中心、企业争端解决研究中心等多个学术团队和研究平台,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的培养逐步形成了以“法商结合”结合为主,多个方向并存的局面,发展出学生培养与导师方向结合、学生培养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法学院师生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司法部、商务部、农业部、全国人大财经委、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法学会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项目数十项。学院目前所倡导的“法律+企业”特色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科技+法律”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步步入正轨。学院设置实践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机制,聘任知名律所、法院、检察院、仲裁机构、公证机构、企业等单位的法律实务专家为实践导师,实现实务专家对法律硕士学生培养的全程参与和指导。同时,学院为法律硕士开设法律谈判、法律写作等实务课程,延聘一线实务专家为学生授课,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法律硕士(法学)方向研究生就业方向与专业契合度高,学生对专业认同感强,社会认可度高。

法律硕士指导教师中,多人获得部级专家、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师德先锋,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并有多人担任全国性学会及市级学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等学术兼职,形成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整体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师队伍,尤其在民商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等法学应用型专业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先后有多名教师分别在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北京市顺义区发改委、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等单位挂职工作,共有十余名教师分别担任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厦门仲裁委、哈尔滨仲裁委员会、北海仲裁委员会等仲裁机构的仲裁员。

学院有多名教师在企业营商法治环境、电子商务法、知识产权法、税法、金融法、保险法、信托法、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行政法、未成年人司法等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并为相关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专业基本情况及特色

法学院法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获批,2012年正式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律专业硕士授权点2014年获批,2015年开始招生。自2012年至2019年,法学院总共招收研究生133名。2015年、2018年法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法律专业硕士授权点分别接受国家评估,评估结果为合格。

法学专业共有教师23人,其中副高以上教师11人,6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法学专业教师承担了《国际空难损害赔偿的理论与实践》、《民航规章中多种监管方式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司法部、天津社科基金、民航局以及其他纵横向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法学学位点建立了航空法学文库,在法律出版社出版了《国际航空法的统一化与我国的利益》、《航空保险法》等系列著作20余部,在《法律科学》、《法学评论》、《行政法学研究》、《法律适用》等期刊发表“航班时刻非契约论辨析”等学术论文60多篇。

法学硕士点以航空法为特色,利用我校天津市重点人文社科基地---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天津市航空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中国航空法学研究会等特色平台,重点培养航空法律人才。航空法是一门新兴的法学交叉学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法学院经多年的建设和培育,已经基本形成一支航空法学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航空法特色是其他培养单位少有的,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训练、论文选题等方面都凸显航空法特色。

2、培养目标

法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本专业硕士点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德才兼备,具有坚实的法学基础理论与较强的法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法律思维与创新能力,掌握民航法律知识,具有运用所学法律知识独立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能力以及较高外语水平的高层次专门型、应用型法律人才。

 

法学硕士点培养目标:以航空法为特色,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法学基础理论与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我国法治建设需要的法学专业人才。要求学生了解民航发展规律,具有完整、系统、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具有良好的法学思维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和应用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以及一定的国际交流和竞争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法律职业修养,具有从事科研工作或独立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能力。

3、培养方向介绍

法律硕士点研究方向为航空法。重点是以航空法为研究对象,以航空法律实务为主要研究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法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综合解决航空法律实践问题的能力。

 

法学硕士点培养方向国际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

国际法学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以国际法基本原理为指导,顺应现代国际航空法发展趋势,以国家航空利益的国际协调机制与方法、国际航空运输安全、国际航空法的统一化与现代化、国际航空法律实践的研究为核心,围绕现代国际航空法发展前沿与基本理论,研判国际航空法律关系中特有的法学理论与中国实践问题,为国家航空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法学理论支撑与实务解决方案。

民商法学研究方向

本学科方向以民商法理论为基础,结合有关航空活动,重点研究航空侵权法、航空运输合同法、航空保险法、航空融资租赁法、航空产品责任法等民商法与航空私法交叉的相关问题。

刑法学研究方向

本学科方向以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及刑事政策学等刑事一体化理论为指导,国内法与国际法并重,专业性与行业性并重,理论性与实证性并重,以航空犯罪预防与处置为核心,研究航空刑事法律规范设置的科学性和适用的规范性,探索航空犯罪规律与犯罪趋势,为防控和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提供理论指导。研究内容包括航空犯罪的法规范研究、航空恐怖主义犯罪的防控研究等。

行政法学研究方向

本学科方向在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民航行政监管技术化与国际化特征,围绕民航职能部门行政法治化,进行行政法学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重点研究政府与航空市场的关系、民航行政主体、民航行政相对人、民航行政权力的配置与行使、民航行政程序、民航行政救济、民航行政与标准化管理等内容。

4、教学科研支撑

法学硕士点拥有中国航空法学秘书处、航空法与政策研究基地和航空法学实验教学中心三大航空法科研和教学平台,打造了航空法特色的教材与课程体系,有适量的师资、科研项目和平台满足航空法律硕士培养的条件。


专业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