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代码:0812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介绍

北京化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于1998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已培养出计算机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500余人,为国家输送了大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门高级人才,成为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学科现有教师4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33人,在读博士5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40岁以下的教师占70%以上,且均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已逐步形成一支综合素质好、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在大数据科学与智能决策、基于搜索的软件工程、生物信息工程、图像智能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科学研究领域,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专项、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科学技术研究计划等科研项目百余项

本学科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宗旨,强调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身基础理论教育,又注重与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鼓励创新,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研究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如何利用计算机的原理、技术和方法的学科。本学科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它的发展对其它技术学科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理论、方法和实现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如何与其他专业相结合的关键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两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普通高校重点学科,参加2008年到2012年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下设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知识工程5个二级学科,共有教师4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5人。教师队伍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l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4个。

    近五年来,学科教师共承担了国家级纵向科研项目14项和企业委托科研课题5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1000余万,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有很多在为北京市经济建设和企业服务。

    学科长期以来的优势是学术成果与工业应用结合紧密,形成了以工业应用为背景的主要研究特色。通过重点学科项目的建设,学科科研方向从以面向工业应用为主体拓展到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工业应用并存的局面。

方向1:云计算技术

     本方向致力于云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重点关注如何利用云更好地实现应用层资源整合和业务协作的模型、方法、技术、软件平台和实际系统。本方向在分布式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管理和互联网计算的交叉、融合和延伸点上开展研究,为社会培养有实际问题求解能力、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云平台设计、开发和运维人才。

指导教师:韩燕波、赵卓峰、杨冬菊、王桂玲、王菁、房俊、刘晨

中科院百人计划韩燕波教授

 

方向2: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各种应用系统的集成和联动,而集成和联动又推动了应用系统的网络化进程。今天的大型计算机应用系统多为网络化分布式系统,其基本形态、构造方法、运维模式和演化规律都在经历变革。本方向以求解实际应用中的难点问题为切入点,研究互联网开放环境下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基础理论、实用技术和度量方法,为社会培养有实际问题求解能力、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型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和运维人才。

指导教师:马礼、吴磊、宋丽华、马东超

 

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马礼教授

省部级获奖证书

方向3:数据处理技术与软件服务

研究数据处理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本方向对数据描述、数据建模、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检索和数据安全等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集成、数据交换、中间件和面向领域的数据库应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内容检索和大数据管理等实际应用问题研究解决方案,为社会培养有实际问题求解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数据处理与软件服务领域设计、开发和运维人才。

指导教师:李也白、赵会群、吴洁明、苏志同、刘高军、孙晶、方英兰、段建勇、韩兵、何丽

 

校十佳教师李也白教授

 

科研成果应用于有色金属行业

 

方向4:图像处理技术

本方向将图像处理、图像分析与理解、图像传输、信息融合、信息安全紧密结合,形成了从应用中提炼科学问题,将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实用系统开发的良性互动特色,为社会培养图像处理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型人才。

指导教师:张永梅、邹建成、王景中、王一丁、曾凡锋、童立靖、蔡兴泉

 

 

计算机技术领域带头人张永梅教授

 

省部级一等奖获奖证书

 

 

方向5:工业生产数据智能分析与挖掘

本方向针对复杂工业生产数据维度高、多噪声、个别数据不易采集、人为因素在决策中占有较大比重等特点,开展数据仓库、多维分析、数据挖掘、智能系统、六西格玛管理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为工业生产数据的分析、挖掘、应用和决策提供技术保障。本方向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中电投宁夏青铜峡能源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十多家大型电解铝生产企业。

指导教师:李晋宏、铁军、林满山、王月海、宋威、曹丹阳

 

 

 

全国优秀教师李晋宏教授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证书

 

 

生产数据智能分析软硬件产品

 

 

 

方向6:互动新媒体技术

研究互动新媒体理论与应用技术,包括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研究、增强现实技术与应用研究、三维游戏引擎内核开发与应用3个方面。对人体动作识别、影像中特定对象识别、特定对象提取、三维图像特效制作、场景渲染、虚实图像合成、虚拟场景漫游、投影矫正、不规则面投影、全息幻象、图像远程传输等进行研究,并应用于新产品展示、舞台艺术、现场交互游戏、网络游戏、虚拟社区、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领域。

指导教师:王辉柏、李晋宏、蔡兴泉、范涵奇

 

王辉柏教授

科研成果应用于大型互动展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学院)

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于2011年获得教育部批准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其前身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12月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通过北京市重点学科验收并被评为优秀。在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估级别为C级。学科聚焦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和工程方法,在大数据可视分析、数据挖掘与社会计算等方向积累了大批成果,立足于北京工商大学在食品、商科、轻工行业的优势地位,在食品安全、金融、轻工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学科具有专任教师51人,多名教师曾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等一级学会专委。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学科目前共有五个方向,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以及大数据可视分析和数据挖掘与社会计算两个特色方向。

1.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面向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系统等,主要围绕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与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及应用、多媒体技术等方向从事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本方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传统强势方向,在计算机图形学、三维模型检索等研究方面具有国内领先的成果。

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方向主要研究软件设计、开发、维护和使用过程中涉及的软件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现代软件工程理论、软件需求工程、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模式、软件测试、软件质量保障、可信与安全计算、软件形式化方法等在领域的应用。

3.大数据可视分析

大数据可视分析是通过交互可视界面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和决策的技术,其目的是从海量、动态、不确定甚至相互冲突的数据中整合信息,获取对复杂数据的更深层理解,帮助人们检验已有知识,探索未知规律。本方向以食品、金融和商业领域中的大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多维数据、关系数据、时间序列数据、空间数据、文本数据等大规模数据的存储、表示和可视分析模型,并行处理算法,以及可视分析平台和工具的构建方法,解决食品安全、金融分析、商业运营中大数据的可视表示、交互分析和辅助决策问题,是本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

4.数据挖掘与社会计算

数据挖掘与社会计算方向以海量数据为对象,以探索和发现数据中潜在的规律和知识为核心,以预测未来事件为目标,采用大数据、统计学习、多维分析、社会网络、自然语言处理等理论,重点研究大数据处理、精准推荐模型与算法、热点事件传播与预测、群体行为分析以及金融预测等核心科学问题。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将海量数据转化为知识,服务于政府网络舆情管理;服务于企业提升关键绩效,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智慧和能力;服务于人类理解自身行为规律,是本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

5.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主要研究网络安全、信息内容安全、商业物联网、信息对抗、可信软件及大数据处理等,包括传感器网络、无线移动计算、系统软件、嵌入式系统、环境感知计算、人机交互、数据信息处理、可信性和安全性等,主要定位于商业、食品、金融等领域的物联网、可信网络等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工程项目的分析、设计和建设。

 

联系方式

刘老师:6898554813651131602 邮箱:jsjxy@pub.btbu.edu.cn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金融风险分析)(国际经管学院)

一、基本概况

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于2011年获得教育部批准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其前身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12月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通过北京市重点学科验收并被评为优秀。在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估级别为C级。学科聚焦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和工程方法,在大数据可视分析、数据挖掘与社会计算等方向积累了大批成果,立足于北京工商大学大学在商科、金融、轻工行业的优势地位,在金融、轻工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情操高尚,具备严谨科学态度优良学风、敬业和献身精神,善于团结合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金融领域交叉复合型人才。应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并了解有关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专业知识,掌握复杂金融系统等领域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胜任计算机应用及金融系统的设计、开发、金融大数据挖掘等工作。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胜任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金融科技领域相关的教学、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其他单位的科研与技术管理工作。

三、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计算复杂金融系统、金融数据挖掘与社会计算

四、师资队伍

本学科具有专任教师51人,具有博士学位27人。本学科教师曾多次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等一级学会专委。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在国际经管学院有专任教师10人,全部拥有博士学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生导师5人。

五、就业前景

培养系统掌握计算机、金融基本理论知识,熟悉金融大数据技术与实务,具有较强的人文、科技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主要流向是国内企业、金融机构(银行、证券、基金、信托、期货和保险等)、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及攻读博士研究生。


请您前往计算机学院网站(http://jsjxy.bistu.edu.cn/)查看最新专业信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00——本专业归属于计算机学院,相关专业问题向学院秘书咨询。

专业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