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通信工程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信息与通信工程     专业代码:0810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信息与通信工程

专业介绍

一、专业简介

    装甲兵工程学院于2011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其前身为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本学科专业主要围绕战术通信技术、军事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战场侦察与情报处理方向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2006年以来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14人,其中2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二、研究方向简介

1. 战术通信技术

以战术通信军事和技术需求为背景,研究现代通信技术在战术通信领域的应用,重点研究无线电台传输与抗干扰技术、战术通信组网方式与网络架构、战术通信电磁防护与频谱管理。

2. 军事信息系统

主要研究军事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技术体制、标准规范及相关的关键技术,重点开展军事信息系统软件构件技术、软件测试技术的研究,包括军事信息系统开发、软件工程、软件测试和软件过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3. 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

主要研究网络及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与攻防对抗技术。重点研究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物理防护技术、运行过程的攻防对抗技术、信息系统的数据防护与验证技术。

4. 信号检测与处理

主要研究装备系统信号获取与处理的理论、方法及手段,重点开展信号检测与估计、高速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在战场侦察及图像合成与识别等方面的应用、信息装备检测与处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5. 战场侦察与情报处理

主要研究战场侦察与情报处理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重点研究无人机侦察技术、光电雷达侦察技术、文档和图像等战场情报数据处理技术等。

三、导师队伍

本学科拥有一支教学能力强、科研成果丰硕的导师队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博士学历8人、硕士学历5人,总装“115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3人。主要导师有:

1. 李  彤:教授,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通信仿真、无线传感器网络、指控通信装备维修检测等领域研究,曾获省部级、军队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EI检索论文16篇。

2. 张  威:教授,装甲兵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容错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主要从事军事信息系统、军用软件保障技术等领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翻译和编写教材、专业书籍近20部。

3. 陈建明: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嵌入式系统在信息装备检测中的应用、信息装备维修检测技术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奖5项,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EI检索论文10篇。

四、教学科研条件

目前拥有通信原理实验室、网络技术实验室、网络攻防实验室、信息装备维修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等设备齐全、功能完备的实验室和专业教室,所属的“通用装备保障软件评测中心”于2010年正式挂牌,学院是全军第三家具有军用软件评测资质的院校。

五、教学科研成果


目前本学科在装甲指控通信设备检测与维修、军用软件评测等领域具有军内领先水平,研制的“装甲装备指控通信系统综合检测设备”已经在全军30多个维修单位推广使用,承担了国家863项目“软件的安全模式及基于安全性缺陷模式的测试技术”、“***工程”装备保障信息系统建设、装甲装备车务管理系统建设等重点型号项目的研制任务。近年来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总装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学院教学成果奖5项,编写和出版教材3部。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于2017年获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自2002起,依托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点,培养出嵌入式系统、现代信号处理研究领域的研究生380人,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技术领域的高级人才,已成为北京化工大学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具备独立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能力。

本学科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5%,40岁以下的教师占45%。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已逐步形成一支综合素质好、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具有一个校级科研机构——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一个院级教学实验中心——计算机系统与通信实验中心。本学科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集成、图像解译与智能处理、工业检测与传感信号处理等方向已形成相对稳定且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一门研究信息获取、变换、存储、传输、交换、显示、测试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本学科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支柱,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关键的作用,是国家的神经系统和命脉。本学科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强调基础理论教育,又注重与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鼓励创新,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包括4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技术和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经过多年建设,本学科形成了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图像处理与智能识别技术、电子康复器具技术、多媒体智能通信终端技术4个意义重大、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本学科同时拥有通信与微波研究所智能信息系统研究所北方工业大学-Atlera联合实验室北方工业大学-汉王联合实验室;现有教师4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7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人,北京市学术创新人才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4人。2005年以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年科研经费近千万元。每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SCIEI收录25篇,申请专利10项,获得省部级奖2项。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本学科排名第47位,其中有43个参评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方向1: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与过滤技术、多媒体信息安全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和面向网络环境图像和文字信息的过滤等。

指导教师:王景中、邹建成、曾凡锋、杜春来、王宝成

 

 

 

北京市高层次人才王景中教授

 

 

图文信息过滤系统

 

 

方向2:图像处理与智能识别技术

人脸、手背静脉和虹膜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3D人脸表情识别技术,3D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视频监控与行为分析技术。

指导教师:王一丁、赵红怡、杨扬、崔家礼、贾瑞明

 

 

 

北京市学术创新人才王一丁教授

 

 

 

 

 

 

科研成果应用于天安门广场流动人口管理

 

 

 

 

 

方向3:电子康复器具技术

视障者阅读辅助器具技术,盲人电子拐杖,家用辅助机器人技术,老年人关节老化康复技术等。

指导教师:王景中、郭书军、曾凡锋、鲁远耀、肖珂

 

 

 

视障者辅助阅读器

 

 

 

方向4:多媒体智能通信终端技术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各种通信和智能设备的开发技术,3G通信终端、交通一卡通和射频识别等终端技术。

指导教师:郭书军、白文乐、牛长流、刘红、李争平

 

 

 

科研获奖证书

 

    “信息与通信工程”于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下设的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权资格。本学科下设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现场总线与智能控制、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信号分析与仿真5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依托高端印刷装备信号与信息处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研究印刷机电设备电信号和非电信号检测技术、高速高精度信号采集系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图像采集与处理、印刷图像加网、立体图像显示及处理;基于现场总线的工业网络化、智能化、模块化多轴伺服控制技术、非线性控制理论及应用、印刷过程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印刷包装、出版传媒等领域专用嵌入式系统的硬件、软件的系统设计与应用;电磁场、电磁波、声波及光信号传输理论、数值模拟、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本学科拥有北京市长城学者1人、教授9名,副教授11人,研究生导师14人,并聘请多名知名专家做为本学科兼职导师。拥有北京市级“高端印刷装备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达到1300多万元。承担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多项横向课题。


请您前往通信学院网站(http://tx.bistu.edu.cn/)查看最新专业信息。

专业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