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技术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化学工程与技术     专业代码:0817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化学工程与技术

专业介绍

盐城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江苏省“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1959年招收首届专科生,1997年招收首届本科生,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2012年获批江苏省重点专业,环境工程2016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001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2年开始计划单列、全程培养研究生,近5年,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107人,授予学位81人。

一、研究方向

1. 化学工艺。主要针对高端化学品生产的关键问题,采用新型反应与分离技术,在杂环类医用、农用等化学品开发方面成效显著。

2. 应用化学。主要针对化学合成及环境检测中的问题,结合界面纳米技术,研发高选择性、高活性电催化材料。开展环境污染标记物和生物标记物的筛选、识别及高效分离检测,构建光电响应生物传感器件平台等。

3. 生物化工。面向海洋滩涂生物资源,开展耐盐碱植物活性物质分离与应用、功能化合物发酵生产、酶制剂开发与利用研究。

4. 环境化工。主要针对化工尾水,构建表面流人工湿地,结合生态与环境基因组学,开展典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控制技术研发。

二、师资队伍

本学科目前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16人、博士39人、兼职硕导26人,入选各类省级人才21人。

三、科学研究

本学科面向盐城及江苏化工产业,围绕高端化学品绿色制造,在绿色电化学技术、海洋滩涂生物资源高值利用和环境污染化学与生态控制技术等领域取得一批代表性成果。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纵横向总到账经费3238.7万元;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Biosensors andBioelectronics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88篇,授权发明专利61件;获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

四、科研平台

江苏省挥发性有机物防控重点建设实验室

江苏省海洋滩涂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

江苏省环境保护海涂生态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生态建材与环保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研究方向化学工艺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被SCI、EI收录论文11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件,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酸性离子液体合成及催化蒸馏合成醋酸正丙酯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管式连续反应合成烷基蒽醌新工艺及工业应用”2项成果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直接法合成气制烯烃-高选择性催化剂开发及工艺研究”获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乙基蒽醌清洁生产工艺与副产物的回收利用技术”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进步奖三等奖

  •  科研项目

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铜催化醋酸仲丁酯转移加氢制备甲乙酮及其反应机理研究”、“双功能核壳催化剂的吸附性质及其糠醛加氢脱氧性能研究”等国家级课题10项,承担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中石化等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等课题100余项。

  • 特色研究

该方向主要围绕生物质、煤或天然气等能源清洁转化利用以及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中的核心科学技术问题,催化剂构效关系和反应体系特性的应用基础研究出发,重点开展环境友好催化合成新工艺研究,主要包括:废弃油脂、焦油、生物质、制合成气、石油化工C4馏分等原料催化高效转化制备清洁燃料、环境友好精细化工产品的工艺研究烷基蒽醌清洁生产新工艺研究,以及芳烃烷基化合成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精细有机中间体的工艺研究等

 

研究方向二:制药与精细化工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80篇,被SCI、EI收录论18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件,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开发了“糖必驰”降糖桑叶片“芦香天下”保健饮品等产品。“肿瘤线粒体和耐药屏障与拟态血管靶向性给药系统的研究”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二元脱氢-烷基吡咯烷酮及其高纯化学品关键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大孔聚合物层析介质新型制备技术及其应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大分子药物分离与传递系统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获河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科研项目

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红外光谱和图像信息的工业结晶过程在线监测与控制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天然黄酮骨架的新型离子液体萃取体系的研究与开发”等国家级课题13项,承担教育部科技项目“桑叶中主要活性成分提取工艺研究”等省部级课题11项,承担其它纵向课题以及云南白药、中科生物等企业委托技术开发课题130余项。

  • 特色研究

该方向以制药工程医药精细化为特色,针对京津冀区域医药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需求,注重生物学、药学、材料学、化学、化工、控制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重点开展化学药、生物医药、中药等药物新产品以及制备新工艺研究,药品生产过程质量分析检测仪器及智能控制技术研究,以及纳米药物载体材料、病毒与类病毒蛋白分离纯化介质药物中间体医疗器械与药用相关的新材料药用精细化学品制备新工艺研究等。

 

研究方向三:工业催化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20篇,被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高颗粒物浓度下氮氧化物还原的催化技术”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提高汽油产率的JCEG催化裂化催化剂研制与工业应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机动车燃油清洁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  科研项目

近年来,承担国家973课题子课题提高FCC轻油收率的催化材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流化催化裂化烟气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同时催化还原技术开发”等国家级课题9,承担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中石化等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等课题110余项。

  •  特色研究

该方向以环境催化减排技术为特色,重点在油品清洁化、工业烟气NOxSOx催化减排、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工业废水处理、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环境友好催化技术等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围绕催化技术关键环节,提出催化材料设计和反应过程控制新思路,开发具有优异催化性能的环境友好催化剂,开展相关催化反应工程研究,推进环境友好催化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本学科包含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等二级学科。1981年获化学工程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设立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化学工程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在2006年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本一级学科在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中排名全国第五。2005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在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52007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成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2年,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最近一轮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五。本学科现有工程院和科学院双聘院士2人、千人计划专家(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2人。在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63人,正副高级职称教师10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左右。

本学科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构建了具有学科前沿性和交叉性为特征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化应用”三位一体的创新研究体系,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平台和基地,建有当前全国化工学科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合作建有“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高校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和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近年来,学院主持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百余项,年科研到款经费达8000万元以上,年发表SCI收录文章170多篇,年申请国际、国内专利4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和北京市级奖励20余项。本学科在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纳米材料与技术、能源化工、资源化工、环境工程、应用化学等领域拥有很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成为国家化工高等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本学科国际合作及国际学术交流十分活跃,与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Rugers University ,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香港理工大学,日本福井大学等高校,以及美国陶氏化学、德国巴斯夫、新加坡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与科研合作关系,多次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与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Loughborough UniversityFrance tours engineer schoolBrad Ford University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等大学展开了联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教育。

http://hgxy.nuc.edu.cn/#tips


专业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