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北京市 院校隶属:工业与信息化部

院校简介

学校领导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创建于1950年,是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从事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核科学技术研究的综合性研究基地,著名科学家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戴传曾等先后担任院(所)长,共有60余位院士曾在我院工作或学习过。现有两院院士5人,高级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1300余人。院下设6大科研主体单位:核物理研究所、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放射化学研究所、核技术综合研究所、核安全研究所、核工程设计研究所;12个国家级、部委级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核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中国核数据中心、国防科技工业抗辐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核数据测量与评价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实验)中心、国家能源快堆工程研发(实验)中心、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IAEA-CAEA核保障与核保安联合培训中心、IAEA-CAEA废物处理处置研究中心、国家核应急辐射监测技术支持中心、核保障领域IAEA网络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电离辐射一级计量站。

原子能院拥有国内核研究领域领先的设备和设施,进行着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加速器技术、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同位素技术、放射性计量与辐射防护、新材料、生物医学工程、强激光应用和信息技术等广泛领域的研究,与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5个机构或单位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有着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科研成果丰厚,近三十年来共获得国家和部级科技成果1800余项;“十二五”以来至2021年7月,原子能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00余项,其中: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原子能院现有公开出版物《原子能科学技术》、《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同位素》、《质谱学报》等核心期刊;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核物理分会、核化工分会、同位素分会、核技术工业应用分会、电离辐射计量分会、北京核学会、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天然辐射防护分会、放射性废物管理与核设施退役分会以及快堆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均设在原子能院。

原子能院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始于1956年,当年参照原苏联学位评定模式授予黄祖洽、于敏、陆振荫、肖振喜等四人博士学位,开启了我国核专业研究生教育事业。原子能院现有物理学、化学、核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及应用数学(二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应用数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核能科学与工程等16个专业,拥有在职在岗博士研究生导师106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07名,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500余名。具有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70人,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232人,招生类别为统招统分,培养方式为全日制学术型,在学期间待遇为全公费。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22年9月

 

学校简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创建于1950年,是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从事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核科学技术研究的综合性研究基地,著名科学家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戴传曾等先后担任院(所)长,共有60余位院士曾在我院工作或学习过。现有两院院士5人,高级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1300余人。院下设6大科研主体单位:核物理研究所、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放射化学研究所、核技术综合研究所、核安全研究所、核工程设计研究所;12个国家级、部委级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核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中国核数据中心、国防科技工业抗辐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核数据测量与评价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实验)中心、国家能源快堆工程研发(实验)中心、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IAEA-CAEA核保障与核保安联合培训中心、IAEA-CAEA废物处理处置研究中心、国家核应急辐射监测技术支持中心、核保障领域IAEA网络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电离辐射一级计量站。

原子能院拥有国内核研究领域领先的设备和设施,进行着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加速器技术、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同位素技术、放射性计量与辐射防护、新材料、生物医学工程、强激光应用和信息技术等广泛领域的研究,与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5个机构或单位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有着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科研成果丰厚,近三十年来共获得国家和部级科技成果1800余项;“十二五”以来至2021年7月,原子能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00余项,其中: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原子能院现有公开出版物《原子能科学技术》、《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同位素》、《质谱学报》等核心期刊;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核物理分会、核化工分会、同位素分会、核技术工业应用分会、电离辐射计量分会、北京核学会、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天然辐射防护分会、放射性废物管理与核设施退役分会以及快堆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均设在原子能院。

原子能院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始于1956年,当年参照原苏联学位评定模式授予黄祖洽、于敏、陆振荫、肖振喜等四人博士学位,开启了我国核专业研究生教育事业。原子能院现有物理学、化学、核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及应用数学(二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应用数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核能科学与工程等16个专业,拥有在职在岗博士研究生导师106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07名,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500余名。具有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70人,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232人。

原子能院为国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脱产研究生在读期间为全公费,并享有平均每月不低于3500元的助学补、津贴,毕业后可择优留院就业,解决北京户口和编制。招生类别为统招统分,培养方式为全日制学术型,在学期间待遇为全公费。



   

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