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北京市 院校隶属:北京市

导师队伍

导师队伍

2021年研究生招生导师介绍

一、硕士生导师

(一)招收统考生导师

1、杨生贵研究员: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专业考试命题组专家。

从事基坑与边坡、桩基、地基处理等岩土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工作30余年。主持过上百项岩土工程的技术鉴定、技术咨询、技术论证、设计施工等工作。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有“基坑支护结构计算方法与CAD的研究”、“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与处理技术”、“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后注浆技术”、“围海造地软弱地基综合处理技术研究”、“基础抗浮构件若干问题研究”等。作为主要起草人完成国家标准《滑坡防治设计规范》和《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和《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规程》、北京市地方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和《基坑工程内支撑技术规程》、团体标准《钢板桩支护技术规程》和《囊式扩体锚杆技术标准》等10余部标准规范。

取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其中4项为第一发明人;课题成果和专利已应用于上百项实际工程,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工程奖3项。

电子邮箱:1626629533@qq.com

办公电话:010-64518271

2、李建辉研究员:主要从事高层建筑、建筑幕墙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现任肖从真工作室负责人工程咨询设计院科研管理部主任,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学术与标准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副秘书长。

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核心筒耗能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超高层建筑结构与基础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国家973计划项目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与施工安全监测基础研究等科研项目9项,参与编制行业标准《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 12-2019成果荣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23篇。

目前正在主持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高性能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参与“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装配式高性能结构体系及其连接节点工作机理及设计技术”、“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城镇建筑围护结构防高空坠落及安全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等5项课题研究工作。

电子邮箱:lijianhui@cabrtech.com

办公电话:010-84280389

3、杨志勇研究员: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广州建研数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产品总监;曾任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KPM设计软件事业部主任;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客座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客座兼职教师,《建筑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规程》主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计算机应用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建筑结构抗震、非线性分析方法与性能化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曾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住建部课题、863课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课题多项,荣获住建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电子邮箱:yangzhiyong@cabrtech.com

办公电话:010-64517959

4、张昕宇研究员:毕业于天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土木工程博士后。现任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副总工程师、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太阳能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国家能源署太阳能供热制冷专委会(IEA-SHC)中国国家代表、执委会成员、全国太阳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能效标识专家委员会太阳能产品组组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热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太阳能建筑应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技术评审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节能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节能协会太阳能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Applied Energy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Solar EnergyEnergy and Building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长期从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领域的科研、检测、标准及工程应用工作,在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太阳能供热制冷、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耦合应用和光电建筑方面获得许多研究成果。主持及参与“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等国家重大科技课题15项。参编ISO 22975-1和ISO 22975-5两部国际标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真空管型太阳能集热器》、《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条件》和《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标准》等20部国家标准,出版《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应用技术手册》、《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示范工程案例集》、《村镇住宅防灾与节能》等13部著作,发表论文80余篇。研究项目和标准获得华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奖3项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奖1项。主持了浙江省太阳能质检中心实验室、昆山市建设质检中心太阳能实验室和江苏桑夏太阳能有限公司实验室的开发和建设,负责济南泉城公园太阳能空调项目设计及多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测评及监测,工程经验丰富。

目前正在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藏区、西北及高原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采暖空调新技术项目”课题2“耐高温、耐冻高效太阳能集热器及多能源互补热源研制与开发”,同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太阳能供热制冷系统能效提升与能源协同关键技术研究”的研究。

电子邮箱:zxyhit@163.com

办公电话:010-64693498

5、孙彬研究员: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检测中心工程材料检测部部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百人计划”科技人才,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检测与试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质量分会理事、北京市装配式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工程质量检测评定、结构可靠性鉴定、既有建筑抗震能力评估、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等技术服务及相关科研工作。负责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在役损伤结构抗震性态评估理论与方法”、“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既有建筑检测与评定技术研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工业化建筑连接节点质量检测技术”、住建部课题“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技术与评定方法研究”、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既有混凝土结构构件性能评定方法研究”等。负责工程检测与结构鉴定类项目300余项。

主编团体标准3部,参编国家标准2部、行业标准2部、团体标准10部,包括《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GB/T 51355-2019、《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19、《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套筒灌浆质量检测技术规程》T/CECS 683-2020、《取样法检测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抗压强度技术规程》T/CECS 726-2020。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电子邮箱:sunbinmail@163.com

办公电话:010-64517350

(二)招收推免生导师

1、路宾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暖通空调技术、太阳能热利用、供热空调设备及系统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熟悉净化空调与室内空气品质的发展方向。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副院长,空气调节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空调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主任、中国金属结构协会采暖散热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制冷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采暖通风空调净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制冷学会空调热泵专业委员会委员、CNAS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建工建材专业委员会委员、《暖通空调》编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包括:“被动式采暖太阳房调研总结” 、“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技术研究”、“太阳能建筑设计与研究”、“散热器恒温阀和热量分配表的开发”、“小城镇节能与新能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太阳能建筑供热制冷技术的开发与集成”、“太阳能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等。完成了“太阳能采暖的水源热泵机组”的研制开发。获建设部华夏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院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项。

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联合国UNDP/GEF项目“国家级太阳能热水系统检测中心试验室设备的研制开发和系统建设”;中日合作“JICA项目三期”,完成院应用基金课题“住宅室内控制系统检验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 参加联合国UNF项目“太阳热水器建筑一体化试点工程改型设计、设计手册编写和相关培训教材”等工作。

主编《采暖散热器散热量测量方法》、《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等国家和行业标准10多项。主编出版《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工程技术手册》、《中国寒冷地区住宅节能评价指标与方法》、《建筑室内PM2.5污染控制》、《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实施指南》等专著。

电子邮箱:lubin229@vip.sina.com

办公电话:010-64517384

2、王曙光研究员:工学博士,地基基础工程专家。现任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秘书长、常务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结构设计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危险性较大的分布分项工程专家库岩土工程专家、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专家库岩土工程专家。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2018)编委,行业标准《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 6-2011)、《建筑与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JGJ 111-2016)编委,工信部标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 9258)、《抗浮锚杆技术规程》(YB /T4659-2018)编委。《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第二版)》、《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改造与加固技术研究》编委。主要从事上部结构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基坑支护、地基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了9项科技部及建设部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华夏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华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华夏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具有国家土木工程师(岩土)、国家一级建造师资格。

电子邮箱:wshgcabr@aliyun.com

办公电话:010-64517255

3、杨灵艳研究员: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热泵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研究与应用工作,作为课题骨干参加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水源地源热泵高效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十二五”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可再生能源蓄能技术在低能耗建筑的应用”;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建筑节能合作课题“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的适应性研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实现更高建筑节能目标的可再生能源高效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开发”。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作为中国代表参加IEA ECES Annex研究工作;作为中方联合代表参加亚洲热泵联盟活动,中日韩三国蓄能专家组工作;作为IEA HPT中方国家代表助理,积极开展与HPT的联系与交流,参与其ANNEX研究工作。

作为核心成员参加全文强制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规范》,以及《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等8部热泵相关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编制工作。参加《地源热泵技术手册》、《中国地源热泵发展研究报告(2018)》、《制冷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等专著编写。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12项,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华夏科技进步奖。

具体技术应用层面,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多项可再生能源热泵项目的技术咨询和工程设计,项目累计面积达到近千万平米。其中“淄博光大水务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高分子科技园污水源热泵工程”获得中国建筑设计奖、中国暖通空调学会优秀暖通空调工程设计奖一等奖。

目前正在负责“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空气源热泵多维度供暖特性研究”。住建部科技计划研究项目“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在大型公建中高效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空气源热泵和地源热泵多维应用特性及系统能效提升研究,从事热泵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技术咨询、工程设计和应用评估工作。

电子邮箱:yly8111@163.com

办公电话:010-84275107

4、赵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西南分院副院长。现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分会秘书长,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绿色实验动物设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联房地产商会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分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既有建筑改造、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空气净化、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科研、产品研发、标准规范编制、工程项目咨询设计等工作。

主持和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主编国家/行业/团体标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传染病医院建筑施工及验收规范》《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技术标准》等14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建筑室内细颗粒物(PM2.5)污染控制技术与应用》《办公建筑绿色改造技术指南》等著作。

目前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既有居住建筑宜居改造及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既有公共建筑适老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及全文强制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等科研、标准的研究工作。

电子邮箱:zhaolicabr@163.com

办公电话:010-64517152

5、陈凯研究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第二届中央企业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长期从事风工程以及建筑结构荷载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现任建研科技工程咨询设计院副院长、建筑抗风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及结构设计基础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风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专委会委员、测控专委会委员、北京力学会常务理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抗风雪灾害研究部主任、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风洞实验室主任。

主持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台风特性及村镇建筑抗风实验与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跨空间结构脉动风荷载时空特性数学模型的实验研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雪荷载评估的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等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主持完成“国家速滑馆”、“亚洲金融大厦”、“沈阳环球金融中心”、“卡塔尔卢塞尔体育场”等百余项大型建筑工程的风洞试验研究及咨询工作。参编《工程结构通用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高耸结构设计标准》和《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等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3部。

电子邮箱:chenkai@cabrtech.com

办公电话:84280389-810

二、博士生导师

1、宫剑飞研究员:工学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院长、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兼经理。曾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副所长、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企业发展处处长。兼任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强制性条文协调委员会委员、地基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住建部防灾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

在地基与基础设计理论、大跨度地下结构设计施工方面有创新性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工程勘察设计奖2项;发明专利8项;省部级工法1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获得者。《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编委,《高填方地基技术规范》GB51254-2017主编,《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11副主编。主持首都机场T3航站楼、北京三里屯SOHO、沈阳新世界会展中心等数十项重要工程地基基础方案制定和实施。

邮箱:liuyan@126.com

办公电话:010-84018305

2、肖从真研究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建筑设计院院长、城乡规划院院长(兼)。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学术与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桥梁与结构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设计分会副理事长、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ridge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国家代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Rise Building》、《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结构》编委。

一直从事高层建筑结构研究、设计和工程咨询工作。已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等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3项,全球最佳高层建筑设计奖2项,FIB混凝土结构优秀奖1项。

负责了大量超高层、复杂高层结构的咨询、设计和试验研究工作,包括上海中心大厦(高632m)、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高660m)、武汉绿地中心(高606m)、天津高银117大厦(高597m)、中国尊(高528m)、北京当代MOMA9栋塔楼连体结构)等20余项标志性建筑工程;主持或参加编修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建筑隔震橡胶支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等国家及行业规范。获国家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SCI收录6篇、EI收录30篇,出版专著1部。

目前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研究装配式高性能结构体系及其连接节点工作机理及设计技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课题“高层建筑结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邮箱:xiaocongzhen@cabrtech.com

办公电话:64517569

3、黄小坤研究员:毕业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高层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玻璃结构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有关标准规范研究编制及工程咨询服务工作。主持10余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包括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新型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研究与示范》及课题“装配式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关键技术研究”、“安装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规模化应用示范”,“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课题“适应岛礁作业的模块化构件的预制与装配技术研究与应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镇建筑结构运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课题“玻璃结构防倒塌关键理论和技术”研究等。负责完成了几十项大型复杂结构工程试验研究和设计咨询工作。主编、参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多部,包括《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等。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EI/SCI检索20余篇。研究项目获建设部科技进步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等15项。兼任住房城乡建设部强制性条文协调委员会委员、建筑结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混凝土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建筑幕墙门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化建筑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设计分会理事,全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门窗幕墙分会专家组成员,《建筑结构学报》编委等。

电子邮箱:huangxiaokun@cabrtech.com

办公电话:010-64517505

4、徐伟研究员:毕业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学硕士学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业总工、环能院院长、空调所所长,兼任国家建筑节能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住建部建筑环境与节能标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零能耗建筑专委会主任、中国制冷学会空调热泵专委会主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热利用委员会主任委员、IEA/HPT热泵委员会中国国家代表。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建筑节能专家委员会委员、城镇供热专家委员会委员、绿色建筑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编委,《建筑科学》副主编,《暖通空调》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暖通空调和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建筑能耗计算分析、热泵及热回收、供热调控和清洁供暖、地源热泵和近零能耗建筑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主持完成9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课题,获得1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主编完成《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设计规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近20部重要标准规范。出版《地源热泵工程技术指南》、《国际建筑节能标准对比研究》等著作,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了人民大会堂空调部分改造工程、中国计量院石油螺纹中心楼恒温恒湿工程、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空调及弱电改造设计、济南奥体中心地源热泵工程等重要的设计和施工工程。参与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的推广和建筑能效标识制度的建立,组织绿色工业建筑和绿色医院建筑标准的编制和推广。

目前正在负责“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开发”和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清洁供暖与分布式供能新技术与装备”。主编全文强制《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全文强制《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通用规范》研编、国标《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局修)和行标《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局修)、《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局修)等标准规范,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和热泵供暖相关技术研究,从事零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技术咨询和评估工作。

电子邮箱:xuwei19@126.com

办公电话:010-84270105

5、黄世敏研究员:毕业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学博士学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科技标准部主任。主要学术兼职:住房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理事、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等。

长期以来致力于建筑结构抗震、建筑结构加固改造、建筑抗震防灾减灾等方面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计委、科技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北京市科委等重点科研课题数十项。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大型及重要建筑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建筑抗震前沿理论与技术研究”;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 “奥运场馆加固、改造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与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首都圈大型公共建筑加固改造综合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 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研究项目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应用研究” “基于倒塌风险的建筑抗震设防水准研究” “基于性能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等。主持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修编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技术规范》的研编工作。负责完成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项大型公共建筑检测、抗震鉴定及加固改造工作。主持或参加我国多栋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工作。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科研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一等奖1项,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奖一等奖1项,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1项,中央企业青年科技创新奖1项,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科技论文70多篇,专著6本。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名。

电子邮箱:hsmcabr@163.com

办公电话:010-64517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