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机械工程     专业代码:0802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机械工程

专业介绍

1、专业方向

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测控

   制造装备集成及控制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新能源材料研究与开发

培养特色与优势:

   依托襄阳汽车龙头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支柱产业,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装备集成等领域深度合作已形成鲜明特色。

2、专任教师基本情况

专业技术

   

人数

合计

35

及以下

36

40

41

4 5

46

50

51

55

56

6 0

61

及以上

博士

学位

教师

硕士

学位

教师

行业

经历

教师

正高级

12

0

1

2

5

3

1

0

6

2

2

副高级

12

1

7

4

0

0

0

0

10

2

3

中级

6

4

1

1

0

0

0

0

6

0

0

其他

0

0

0

0

0

0

0

0

0

0

0

总计

30

5

9

7

5

3

1

0

22

4

5

3、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制定:依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和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关于制订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的相关规定分领域制定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分四个模块: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专业实践课程模块。

本科培养质量:机械工程领域相关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近五届本科毕业生共计2230人,初次就业率约96%、毕业一年后就业率达98.1%,其中考研录取率为14.7%、创业率约2.0%。有近半数毕业生在襄阳及周边地区就业,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月薪在3400-4600元间,就业现状满意度较高。(相关数据来源于麦可思调查报告。)

联合培养研究生情况:20149月开始机械工程学科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相关学科开展全程联合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每年约30名新生,截止20178月,共培养研究生119名,已毕业50名。

4、培养环境与条件

科研水平:201211日至20161231日期间,承担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19项、校企合作项目35项,经费约1653万元;获省级科研奖励5项。

实践教学平台: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与测试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电动汽车测控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数字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等4个省级教学科研实验室(中心)和一批校级教学科研平台,固定资产近亿元,设备数500台套,面积过2000余平米。

教育创新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包括与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东风旅行车等6家企业共建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工作站)。

 

 

紧密紧密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重点围绕“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北京市高精尖特色优势产业需求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拥有“机械工程”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现拥有能源工程先进连接技术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光机电装备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深水油气管线关键技术与装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研究平台,机械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拥有一支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属高校“长城学者”为学术带头人的学科队伍。围绕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 3 个学科开展创新研究,形成了海洋能源开发作业技术与装备、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及智能制造技术、能源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技术及装备、新能源应用技术与装备、多相流体绿色分离与资源化、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与环境安全等特色研究方向;近五年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纵向课题以及中石油 / 中石化/ 中海油等相关单位的横向科研课题 200 多项,年均科研经费到款额 3000 余万元,在海洋油气开发工程装备、焊接过程自动化、数字诊疗设备、高精度控压、流动传热数值模拟、高速动压涡轮机、油气集输处理设备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我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起源于1981年,是为培养厦门经济特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开办的首批招生学院(系部)。2012年,机械工程学科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2018年,机械工程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原建设学科,并成功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车辆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均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拥有客车及特种车辆研发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与安全技术研究院、福建省客车先进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现代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精密驱动与传动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创新方法研究推广应用基地6个省级科研平台,拥有厦门理工学院—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等优质资源。近年来,在汽车安全与结构优化、精密驱动与传动、先进制造技术与系统、装备智能控制与自动化等方向开展创新研究,已成为省内重要的机械行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基地。

本学科与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国内科研院所共同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有硕士生导师50余名,聘请了10余名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的老师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建设了一支以“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为带头人的学术队伍,其中教授占60%,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0%,具有留学经历和工程背景的占70%。近5年来,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国家港澳台科技专项1项,到校经费5220万元,其中横向经费1144万元,年师均科研经费约20万元。

本学科主要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专业毕业生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

培养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掌握机械工程专业深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本专业领域技术难题的能力,能够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需要、满足军队科研院所及总装基层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简介

机械工程,于201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每年培养博士生约10名、硕士生约25名。机械工程学科是我院主干学科,主要从事重型、轻型、两栖、空降四大系列的履带式和轮式装甲装备教学、科研和试验研究工作,在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二级学科均承担博士、硕士、本科和外军留学生的培养任务,是军队“2110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领域,其中车辆工程学科为全军重点建设学科及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三、研究方向简介

五十多年来,在主导和引领我军装甲装备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装甲车辆理论与总体技术”、“装甲车辆动力系统理论与技术”、“装甲车辆机电液系统测控技术及故障诊断”、“装甲车辆先进设计与理论”、“军用装备功能材料的先进加工技术及其自动化”等五个稳定的具有鲜明军事工程特色的学科方向。

四、导师队伍

机械工程专业目前共有博士生导师14名,硕士生导师31名。其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全军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人,总装备部“115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6人、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0人。各方向的学术骨干多数有出国留学或作访问学者的经历。

五、教学科研条件

本专业拥有装甲车辆道路试验场、野外试验站、车辆人-机-环境系统实验室、装甲车辆性能试验与仿真评估实验室、动力传动实验室、油液分析检测实验室、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结构强度分析实验室、机构创新实验室和机械动力学仿真平台。

六、教学科研学术成果

本专业参与了我军装备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制定,围绕装备体系规划、新型号研制、现役装备升级改造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以“四个突击系统”为基本架构的装甲装备基本体系,在引领陆军装备技术跨越式发展、打造我军第一辆数字化坦克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高速两栖车辆总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动力传动系统性能集成建模、动力舱的热性能数值仿真与测试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外首创的引弧微爆轰击高效经济型陶瓷加工技术和装置,成功研制了国内外首台陶瓷螺纹自动加工机床。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工程陶瓷界面热化学反应高效磨削的新理念,研制的陶瓷专用高效有机磨削液已推广应用。2005年以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995”高新工程、国际合作、国防预研、装备型号等各类项目150余项,总经费达1.2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71项。科研成果被部队、军工和地方企业应用27项,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212篇。举办学术会议6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27人次。出版学术专著18部、译著4部,发明专利1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入选国家精品课程2门。管理制度健全,研究生培养经验丰富,近年来有2篇博士和2篇硕士学位论文分别入选全军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属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二级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于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于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是学校“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之一,本学科还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现有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9人,副教授45人,博士生导师9人。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涉及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石油、化学工程及包装工程等领域,包括现代设计方法、智能机器与传动、机械CAD/CAE/CAM、机械设备故障诊断、聚合物材料成型理论与设备、聚合物加工数值分析与CAE、石油化工机械与设备、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设计研究。

本专业教师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863项目、国家各部(省)委科技攻关等项科研项目。年平均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各部委科技进步奖等多项。

本学科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和创新构思与策划的高层次人才,已培养出硕士研究生数百名。


专业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