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模拟试题答案(5)
2008年11月25日
来源:考试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83.1)被试间设计:
被试间设计的特点是每个被试只接受自变量的一个水平处理。如上所述,将30名被试分成2组,每组15人,一组诵读1次,另一组诵读5次。
这种设计的问题是,由于接受2种处理的分别是不同的被试,实验结果可能是由于被试之间的差异造成,而不是由诵读次数造成,例如当多名记忆力较好的被试被分入诵读1次组,同时多名记忆力较差的被试被分入诵读5次组,这是得出的可能是两组间成绩无差异这样的错误结论。
所以要对被试间差异导致的误差进行控制。常用方法是随机分配和等组匹配法。
随机分配法就是将全部被试随机的分配到2个组内接受实验处理,前提是各组被试在处理前是相等的,即使有误差也在统计接收范围内。
等组匹配法是,在正式实验前,对被试有关素质(如记忆力)进行检验,然后根据结果把被试分配到2组中,使两组被试在记忆力水平上相当。
2)被试内设计:
被试内设计的特点是每个被试接收自变量所有水平的处理。本题中30名被试,每人都要接收2次实验处理,对一组无意义单词诵读1次,然后测验,对另一组无意义单词诵读5次,然后测验。
这种设计,排除了被试间设计中由于组间被试不同所导致的误差,但存在其他的问题。
首先,两种实验处理不在同一时刻进行,之间必然存在时间间隔,由于发展因素、相关因素的促进作用、练习等对因变量的影响与实验处理效应难于区分。例如,在诵读1次测试与诵读5次测试之间的时间,被试可能运用某种有效的记忆术来提高成绩,这样即使发现5次的效果较好,也不能说明是次数不同导致的;
第二,被试接收多种实验处理,可能由于时间和测验导致厌烦、疲倦等,这样的疲劳效应可能导致后面进行的处理成绩下降;
第三,如果实验处理的顺序一致,被试可能由于学习的迁移导致成绩提升。
后面两种误差可以用ABBA法或者拉丁方法来平衡。
被试间设计的特点是每个被试只接受自变量的一个水平处理。如上所述,将30名被试分成2组,每组15人,一组诵读1次,另一组诵读5次。
这种设计的问题是,由于接受2种处理的分别是不同的被试,实验结果可能是由于被试之间的差异造成,而不是由诵读次数造成,例如当多名记忆力较好的被试被分入诵读1次组,同时多名记忆力较差的被试被分入诵读5次组,这是得出的可能是两组间成绩无差异这样的错误结论。
所以要对被试间差异导致的误差进行控制。常用方法是随机分配和等组匹配法。
随机分配法就是将全部被试随机的分配到2个组内接受实验处理,前提是各组被试在处理前是相等的,即使有误差也在统计接收范围内。
等组匹配法是,在正式实验前,对被试有关素质(如记忆力)进行检验,然后根据结果把被试分配到2组中,使两组被试在记忆力水平上相当。
2)被试内设计:
被试内设计的特点是每个被试接收自变量所有水平的处理。本题中30名被试,每人都要接收2次实验处理,对一组无意义单词诵读1次,然后测验,对另一组无意义单词诵读5次,然后测验。
这种设计,排除了被试间设计中由于组间被试不同所导致的误差,但存在其他的问题。
首先,两种实验处理不在同一时刻进行,之间必然存在时间间隔,由于发展因素、相关因素的促进作用、练习等对因变量的影响与实验处理效应难于区分。例如,在诵读1次测试与诵读5次测试之间的时间,被试可能运用某种有效的记忆术来提高成绩,这样即使发现5次的效果较好,也不能说明是次数不同导致的;
第二,被试接收多种实验处理,可能由于时间和测验导致厌烦、疲倦等,这样的疲劳效应可能导致后面进行的处理成绩下降;
第三,如果实验处理的顺序一致,被试可能由于学习的迁移导致成绩提升。
后面两种误差可以用ABBA法或者拉丁方法来平衡。
招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