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工程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光学工程     专业代码:0803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光学工程

专业介绍

1)光纤传感器

2)飞秒激光测量

一、培养目标

培养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掌握光学工程深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本专业领域技术难题的能力,能够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需要、满足基层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简介

“光学工程”学科,从1987年由总参谋部批准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视同具有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权,并于2005年正式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我院“控制科学与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目标探测与识别”方向的主要依托学科,也是我陆军最早从事车载观瞄与侦察系统、宽束电子光学、地面多机动平台信息获取与融合、光电检测等方向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学科。该学科队伍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员8人,博士9人、硕士8人。先后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11人、硕士研究生40余人。

三、研究方向简介

本学科形成了车载光电系统理论与技术、光电探测与成像技术、光电对抗技术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车载光电系统理论与技术

“车载光电系统理论与技术”是研究观瞄系统光电成像及其关键技术、车载光电仪器设计及其运用、装甲车辆光电设备检测与测试技术等理论与技术的专业方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光学系统的理论和设计技术、光学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装甲车辆光电系统论证与试验技术、装甲车辆光电系统的设计与系统集成技术、装甲车辆光电系统的运用与维修技术、装甲车辆光电设备可测试性设计、装甲车辆光电设备维修保障体系的理论和方法。

(2)光电探测与成像技术

“光电探测与成像技术”是研究车载光电系统的战场环境感知、信息处理、显示等理论和技术的专业方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新型光电传感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获取与信息融合、机动目标跟踪与定位、目标探测与识别、无人平台的环境感知、机器视觉与立体表示、计算全息与应用技术、车载复合稳像技术。

(3)光电对抗技术

“光电对抗技术”是研究装甲装备光电对抗设备的论证、设计、试验、系统集成和综合性能仿真等理论和技术的专业方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预警探测和精密跟瞄、激光压制与激光通信、激光测距与目标指示、毫米波告警与敌我识别、红外/紫外探测告警、战场对抗仿真、装甲车辆的光电对抗技术的集成。

四、导师队伍

本学科队伍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员8人,博士9人、硕士8人。拥有包括军队优秀专业技术骨干、博士生导师张智诠、易瑔、陈昕、谢志宏教授等在内的一批国内、军内知名专家。

五、教学科研条件

    本学科依靠光电工程教研室建设,拥有军队2110重点建设学科实验室“战车光电对抗与信息融合技术实验室”及“光学测量实验室”、“光电对抗技术实验室”等6个教学实验室,科学实验条件完善,实验设备先进。

六、教学科研学术成果

本学科在宽束电子光学领域,提出了三维时空相差的计算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实现了二维计算全息的新算法,使计算速度提高一个数量级。在高功率激光放大理论方面,提出利用复合导引效应可以提高MOPA激光器的输出光束质量的新机理。研制“装甲车辆立体搜索跟踪定位平台”等系统,为部队解决了装甲部队师团作战范围内对对敌目标看得见、跟得准、能定位,以及车载和无人机载侦察系统的目标稳像搜索等现实问题3项。 “关于三维战场环境计算全息实时建模”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国内外有影响的成效。“车载光电检测设备”全军推广使用,解决了车载光电设备原位检测难题。上述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9项。

请您前往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网站(http://gd.bistu.edu.cn/)查看最新专业信息。

培养专业:光学工程       

研究方向:1、光电成像技术         

                2、光电制导与仿真技

                3、 实时图像处理与分析  

                4、光电信号处理与分析技术

                5、光学系统设计与制造


专业点分布

  • 中国航空研究院(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
  • 陆军装甲兵学院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首都师范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工业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八研究所
  • 天津理工大学
  • 天津工业大学
  • 南开大学
  • 天津大学
  • 河北工程大学
  • 河北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中北大学
  • 山西大学
  • 沈阳理工大学
  • 辽宁科技大学
  • 大连工业大学
  • 长春理工大学
  • 吉林大学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复旦大学
  • 同济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理工大学
  • 苏州科技大学
  • 陆军工程大学
  • 苏州大学
  • 东南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
  • 江南大学
  • 江苏师范大学
  • 南京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江苏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中国计量大学
  • 中国舰船研究院(杭州应用声学研究所)
  • 浙江大学
  • 浙江农林大学
  • 浙江工业大学
  • 安徽工业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华侨大学
  • 厦门大学
  • 江西师范大学
  • 南昌航空大学
  • 山东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航空研究院(613所)
  • 中国航空研究院(014中心)
  • 郑州大学
  • 河南大学
  • 河南师范大学
  • 中国舰船研究院(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
  • 华中科技大学
  • 湖北师范大学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 国防科技大学
  • 广东工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暨南大学
  • 深圳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重庆师范大学
  • 重庆邮电大学
  • 重庆大学
  • 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 四川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昆明物理研究所)
  • 云南师范大学
  • 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
  • 空军工程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理工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西安工业大学
  • 西安石油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西安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