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科学与工程
基本信息
专业介绍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点涵盖复杂过程系 统控制理论与应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仿 真建模理论与技术3个研究方向,本学位点培养 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遵纪守法,品行 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能够在控制科学与 工程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独立从事开发研究工作 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掌握本学科坚实的 基础理论及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独立从事系统 建模与仿真、信息识别与处理以及智能传感与控 制等领域工作的能力。
依托校级重点科研机构“工控安全与智能控制研 究所”,“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 者李英顺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科技创新团队,在 化工、冶金和军工装备等领域开展大系统控制理 论与应用、系统优化、智能控制、故障诊断、工 业大数据等研究,着重解决复杂过程系统控制、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动态系统智能故障诊断、 系统集成等工程和技术问题。
近年来,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及ISTP等收录论文20余篇,获国家授权专利30余项,其中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多项成 果实现产业化应用。“基于SOA架构的技术装 备远程实时诊断系统及动态信息平台”获辽宁 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另有多项成果获得中 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 项。
上海电机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起源于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本学科致力于面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产业的控制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行业背景优势。依托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自动化设备/智能装备控制系统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单位。在以高分子无铁芯电机为代表的新型电机驱动控制、以大型核电主机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在线监测与智能运维、大型装备的智能信息综合处理、移动机器人导航定位及运动控制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
本学科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宝钢优秀教师、省杰青、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省部级青年托举人才、浦江人才、扬帆专项等。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近三年累计到账科研经费近2000余万元,授权发明专利55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142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由于服务领域广、与新兴技术联系紧密等特点,学科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就业面广,主要就业领域有智能制造、互联网、通信、交通等领域,从事科研、管理、教学等工作。
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代码: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综合、优化、设计和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各种控制策略和决策下动态系统的行为、受控后的系统状态,以及动静态性能。本专业与临港管委会、企业共建“临港明戈新型电机电控产业学院”,在电机电控领域的先进控制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具有特色与优势,主要培养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系统集成等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复杂系统建模、控制与优化、(2)故障诊断与智能运维、(3)先进控制理论与应用。
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代码: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研究控制系统中对象、环境、过程的信息获取、转换、传递与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信息基础和保障;研究反映被测对象特征的参数转换为易于传递的信号,并提供给自动控制系统;研究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变送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包括他们的集成化、智能化技术和可靠性技术。本专业培养从事各种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本专业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西门子电机特级维修中心,在大功率电机在线检测与智能诊断理论与应用、兆瓦级风电机组智能测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智能检测与智能控制、(2)智能信息感知与处理、(3)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3.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代码:03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以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理论为核心,研究各种信息的处理、分类和理解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构建与完善智能系统,时期对外展现更高级的智能特性。本专业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机器人、AGV精确定位与调度、视频检测等方面具有优势,主要培养从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2)智能计算与信息处理、(3)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
本专业欢迎自动化类、电气类、测控类、机械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通信类等专业学生报考。
联系人:杜老师
联系电话:021-38226017;
E-mail: dqyjs@sdju.edu.cn;
学院网址:https://dqxy.sdju.edu.cn
一、培养目标
培养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掌握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本专业领域技术难题的能力,能够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需要、满足基层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简介
装甲兵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军系统开展装甲车辆火力控制与其它军用复杂系统控制技术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学科。2005年获得“导航、制导与控制”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导航、制导与控制”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先后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30余人、硕士研究生160余人。
三、研究方向简介
本学科面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导航制导与控制等四个二级学科招生,形成了火力控制技术、导航与定位技术、火控系统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火控系统仿真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等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四、导师队伍
本学科拥有一批国内、军内知名专家,导师队伍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其中博士11人、硕士7人。
五、教学科研条件
多年来,本学科着眼于领域前沿研究,对装甲车辆自动化相关问题进行了追踪和探索,在新型火控系统理论、火控系统智能化与网络化、光电系统检测与故障诊断、火控系统仿真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拥有自动化技术、导航与定位、火控技术、检测与故障诊断、火控仿真等实验室,和无人自主车辆、15吨六自由度运动平台、火控系统试验平台等大型试验设备,教学试验资产2000余万元,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相关教学科研提供了优质保障。(前后一致性)
六、教学科研学术成果
先后获得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0余项、三等奖3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防专利12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2部;年度到位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北京化工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群的重点建设子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一级学科的评估结果为B+,相对排位进入前10-20%。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技术与智能系统”、“经济预测与管理决策”7个二级学科。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于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博士授予权,2002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于1987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系统工程”于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以“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为龙头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已成为北京化工大学教学、科研与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具备独立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能力。
本学科具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双聘院士1人、本校交叉学科安全方向院士1人、兼职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研究员1人、国家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英才计划人才等10人。现有教授22人,副教授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5%以上。本学科拥有一个“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北化-西门子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四个省部级研究机构(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和化工行业系统仿真工程技术中心)。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了特色鲜明和有影响的研究方向及团队,如复杂工业过程的先进控制、智能过程系统工程,过程设计与控制的一体化、系统仿真与安全工程、智能检测技术与装置、可视化技术与过程监控、微系统与生物传感等。在上述方向的研究中已形成自主技术,成果显著。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多项研究课题,省部级科研项目几十项,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
本学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强调基础理论教育,又注重与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鼓励创新,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学科简介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北方工业大学唯一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该学科是以现代交通系统、工业生产过程或装置为主要被控对象,以现代数学方法、现代控制理论、智能控制理论和交通系统理论为基础,以先进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为主要工具和手段,通过深入研究先进控制理论、控制方法、控制技术和控制装置,实现自动化及交通系统工程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
本学科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具有学风严谨和创新精神,从事智能化控制理论、控制技术和控制工程研究并能胜任各类智能化控制系统开发与设计等方面工作的研究、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学科目前有“特大城市交通控制系统理论与技术”博士学位授予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智能交通控制与管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4个二级硕士点,1个“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或方向为:智能交通系统控制与管理、现场总线及工业过程自动化、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冶金工业自动化控制、现代检测技术与装置、机器人及过程系统仿真、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技术等,在智能交通控制、网络自动化方面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每年招收5名左右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60名左右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
学科优势与特色
n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城市道路交通智能控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现场总线技术及其自动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有色冶金过程现代检测技术及装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n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
n 研究基地:北方工业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所、物联网与自动化研究所
n 学术创新团队:智能交通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现场总线与网络自动化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
n 高层次人才:2名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名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科技新星、2名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
近5年本学科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子项目15项,其它项目百余项,年均科研经费5000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成果奖5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70余项,在核心期刊及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高水平专著15本。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交管局、公安部交通科研所、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牡丹电子集团公司等单位建立 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西门子(中国)、中建电子集团公司、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本学科建有科研合作基地,上述企事业单位为学科的学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合作平台。
本学科研究生均参加科研实践活动,参加和完成学术报告。本学科定期组织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在各研究方向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生有机会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研究方向及科研成果
方向1:智能交通控制与管理
智能交通控制与管理方向是以北方工业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所为依托,拥有多个一流的智能交通系统研发实验平台,主要围绕智能交通控制理论、混合交通流控制技术和多系统融合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形成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承担多项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北京市重大专项以及企业横向课题,该方向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奖项,在国内智能交通控制应用领域内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方向2: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该方向主要依托现场总线技术与自动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网络化控制工程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开展研究工作,建有多个国内一流的网络化研发实验平台。主要围绕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理论、现场总线技术和网络化控制工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以及物联网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多项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大专项和企业横向课题,取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方向3: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该方向主要依托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研究室开展研究工作,研究的电解槽电流效率预测模糊控制、氧化铝溶度模糊控制和阳极状态故障诊断方法已在多家大型电解铝 厂得到推广应用,多项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课题组还先后编写了《日立单片机模糊控制开发平台》;《可编程控制器-模糊编程》;为北京地铁车辆厂等多家单 位研制开发了《地铁轴压机测控装置》,《模糊控制治疗仪》等产品得到推广应用,该方向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企业横向技术课题。
方向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该方向主要依托机器人和过程系统仿真建模研究室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机器人与计算机视觉、智能控制方法和过程系统建模等,该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承担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和企业横向课题,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科研环境与条件(科研平台)
城市道路交通智能控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该研究所围绕北京等特大城市交通控制系统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已完成该领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5项、863课题3项,北京市智能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研究、开发建设项目32项, 科研经费逾亿元。出版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2项。在理论研究和创新“异构交通信号系统融合控制”、“多模态交通混杂系统建模与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基础上,为北5京市建设了智能交通信号控制中心,先后完成了“北京中心城区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发”、“奥运交通信号控制工程”、“国庆60周年长安街信号控制系统改造工程”等3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对缓解北京特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做出了重大贡献,成果在上海、南京、武汉、大连等大城市得到应用,获“机动车动态监控监管关键技术及应用”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长安街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等省部级科技奖3项。在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现场总线技术及其自动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近几年,研究中心依托现场总线及自动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网络化控制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仪器仪表开发、智能医疗仪器开发,工业锅炉和加热炉的的监测与先进控制、电厂钢厂脱硫优化控制技术等方面开产研究工作,取得50余项科研成果和专利,先后为时代集团、北京康斯特集团、海尔集团、北京普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柏斯顿自控工程公司和北京康都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业单位开发系列产品40余种,先后完成湖北某军事基地集中控制系统工程、河北唐山、迁安等地多个钢厂烧结机脱硫系统的自动化新建及改造项目等20余项。在资源优化、节能减排和先进智能控制等领域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重大专项。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项,平均年度科研和专项经费达到500万元以上,2007年该科研团队被授予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称号。
学科带头人简介
孙德辉 教授
博 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现场总线技术及自动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曾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教书育人标兵、北京市人才强校计划高层次人才和北京市现场总线与网络化控制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现场总线技术与网络化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与综合自动化系统集成、自动化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物联网技术与智能自动化装置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在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 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北京市自动化学会、北京市人工智能学会等多个学术组织担任委员、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职。在《自动化 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冶金自动化》杂志等刊物担任编委或审稿人。先后出版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网络化控制系统》等多部专著和教材。主持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项;主持北京市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1项,主持北京市科研、教学专项6项。承担企业横向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北京市、吉林省科技成果奖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导师队伍
|
姓 名 |
职 称、学历 |
毕业学校 |
专业、方向 |
1 |
李正熙 |
教 授、博士 |
北京科技大学 |
交通控制、智能控制 |
2 |
孙德辉 |
教 授、博士 |
北京科技大学 |
智能控制、工业自动化 |
3 |
李宇成 |
教 授、博士 |
北京师范大学 |
智能仪器、模糊控制 |
4 |
曾水平 |
研究员、博士 |
同济大学 |
冶金工业控制、控制理论 |
5 |
李小坚 |
研究员、博士 |
中科院自动化所 |
机器人、过程控制 |
6 |
李颖宏 |
研究员、博士 |
北京科技大学 |
智能仪器、交通控制 |
7 |
王立峰 |
教 授、博士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智能控制、控制工程 |
8 |
田红芳 |
教 授、硕士 |
合肥工业大学 |
检测技术、弱电系统 |
9 |
韩存武 |
教 授、博士 |
东北大学 |
控制理论、智能控制 |
10 |
刘小明 |
副教授、博士 |
中科院自动化所 |
交通控制、人工智能 |
11 |
张永忠 |
副教授、学士 |
北华大学 |
交通控制、智能仪器 |
12 |
徐继宁 |
副教授、博士 |
荷兰Eindhoven大学 |
信号分析、现场总线 |
13 |
胡敦利 |
副教授、博士 |
北京科技大学 |
控制理论与应用 |
14 |
史运涛 |
副教授、博士 |
华北电力大学 |
混杂控制、工业过程控制 |
15 |
李志军 |
副教授、博士 |
华北电力大学 |
控制理论与应用 |
16 |
许 芬 |
副教授、博士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现代检测技术 |
17 |
王 力 |
副教授、博士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智能交通控制、网络分析 |
18 |
熊昌镇 |
副教授、博士 |
中山大学 |
交通图像、机器视觉 |
19 |
杨 飚 |
副教授、博士 |
清华大学 |
机器视觉、视频处理 |
20 |
吴文祥 |
副教授、博士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交通管理、交通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