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医学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放射医学     专业代码:100106     门类/类别:医学     学科/类别:基础医学

专业介绍

放射医学主要涉及放射损伤基础与临床救治、放射生物学基础与肿瘤放疗、放射与辐射毒理学、核安全与辐射防护、环境辐射健康风险评价、特种医学先进材料与药物研发等主要研究方向,具有学科交叉融合鲜明特色。

响应国家放射诊疗技术应用和核事业发展需求,温州医科大学于2019年设立目前浙江省唯一、国内仅6所高校招生、也是全国首家放射医学5+3一体化招生高校的放射医学本科专业,并于2022年获批浙江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依托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的放射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点师资起点高、特色鲜明。现有教授/博士生导师4人,高级职称人员6名,专任教师10余名。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拥有全军领军人才、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教育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等高层次人才,并在十余个国家级学会任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等职务。

本学科拥有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体系浙南放射医学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温州医科大学、地方政府、中国广核集团三方合作共建)、浙南辐射防护与应急技术科研平台(学校本部)两个培养基地,旨在为医疗卫生、国防和核工业事业培养放射医学与防护高端人才。

研究领域:1)先进放射诊疗前沿理论与技术;2)放射肿瘤学与转化医学;3)放射生物效应与机制;4)核辐射防护与安全。重点开展辐射增敏与抗敏机制、放疗与综合治疗的优化及其理论、辐射风险标志物筛选、抗辐射损伤应急药物、职业病危害评价(辐射防护)技术等研究。

 

 

医学影像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简介

一、研究生培养平台

• 医学影像学1987年获硕士学位授予资格,2012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1998 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影像科2010年被评为省级临床重点学科。现分为循环、胸部、头颈五官、实质脏器、空腔脏器、神经、泌尿生殖、骨关节、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等 10个专业组,各专业组均有较高综合诊疗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 全系在编在岗人员1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1人,教授(主任医师)1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4人、副主任技师(护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其中1人为留学归国博士,2人在读)、硕士学位25人。

• 医学影像系构建了国内一流的影像医学实验及检查设备。积极引进高、精、尖仪器设备,开展新技术。目前拥有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影像楼、400平方米的急诊影像学基地和2000平方米的核医学实验楼,以及1500平方米的影像介入中心,拥有正电子显像仪(PET-CT)、单光子显像仪(SPECT ECAM+)、 320排容积CT、3.0T MR、大型平板DSA、HM-10回旋加速器、MN6300+功能测定仪、NM900放射免疫测定仪等大批国际一流影像医学检测、检查及实验研究设备。建立了图像储存和传输系统(PACS)和影像信息系统(RIS)、远程会诊及学术交流系统等,形成了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

二、研究生教育成果

    影像系自1985年开始培养研究生以来,目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约182名(在培45名)。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在培1名)

    三十年来,影像人在有研究生参与的科研中,取得了很多成绩,特别是近五年来,有研究生参与的科技部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授予的《VitaminA-Smad7-upA-TK基因复合物调控HSC治疗肝硬化的实验研究》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地厅级科研课题1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在SCI/EI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5余篇,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45篇;以研究生为主要编著出版了《实用中枢神经影像诊断学》、《骨发育与骨龄测评》、《实用医学影像技术学》等9部著作,正在参编《颅脑神经影像诊断学图谱》、《头颈五官影像诊断学图谱》、《肌骨影像诊断学图谱》及《基础医学影像学》等专著多部。主持承办了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省级学术会议,各种专题学术讲座等。

 

三、研究生教学及课外活动:

影像研究生论坛

影像疑难病例探讨论专题会议

影像系历届研究生师生学术交流会

影像系研究生科研课题及困难救助基金

学术交流、参观,以及户外郊游活动

影像系历届研究生联谊活动

师生乒乓球友谊赛

医学影像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点简介

    贵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于1985年获得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历经数十年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培养机制。几十年来,影像学院在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始终坚持“教育为本,责任为根,创新为魂”的理念,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扎实有效,教育教学管理、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生培养规模、模式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骄人的成绩,现将影像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情况介绍如下。

一、发展历史与沿革

    贵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成立于2013年,2000年以前,医学影像学院一直作为临床医学的一个专业进行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没有独立成系成院的情况下就已经独立获得了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的基础上于成立了贵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系,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目前贵州医科大学影像学院涵盖了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放射医学专业,有影像诊断学教研室、介入放射学教研室、影像技术与设备学教研室、核医学教研室、放射医学教研室五个教研室。经过几十年沧桑岁月和几代影像人的不懈努力,先后在刘子江、吴家昌、尚国燕、王光先、唐培兰、王小林、王学建、焦俊等主任的带领下,取得了教学、临床、科研各方位的长足发展。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教师队伍及导师情况

    自2000年医学影像学院成系以来,在王小林院长的带领下,更加注重了各教研室软硬件的建设和发展,加强了学科队伍和人才的建设,始终瞄准国内外影像学发展的前沿,积极引进高、精、尖诊疗设备技术,并积极开展临床诊断与介入治疗,密切医疗与教学、科研相结合,使贵州医科大学影像系成为贵州省规模最大,技术综合实力最强,设备最先进,医生、技术、护理队伍最完备的,集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2010年被评选为贵州省临床重点学科,并成为贵州省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

    精心打造培养研究生的软硬件平台,建立了贵州省最大的影像研究生培养基地。经过几十年沧桑岁月和几代放射人的不懈努力,尽管地处西部不利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先后在一代代系领导的带领下,克服困难注重软硬件的建设和发展,在不利的因素条件下依然精心打造了优越的研究生培养平台。一、构建了培养研究生的优秀人才队伍。全系在编、在岗人员1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8人,教授(主任医师)1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4人、副主任技师(护师)5人、讲师(主治医师和主管技师)20人、助教(住院医师)30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其中1人为留学归国博士),在读博士2名,硕士学位25人。

    构建了国内一流的影像医学实验及检查设备。影像学院始终瞄准国内、外本学科发展前沿,积极引进高、精、尖仪器设备,开展新技术。目前拥有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影像楼、400平方米的急诊影像学基地和2000平方米的核医学实验楼,以及1500平方米的影像介入中心,拥有正电子显像仪(PET-CT)及回旋加速器、单光子显像仪(SPECT ECAM+)、 320排容积CT、3.0T MR、大型平板DSA、HM-10回旋加速器、MN6300+功能测定仪、NM900放射免疫测定仪等大批国际一流影像医学检测、检查及实验研究设备。建立了图像储存和传输系统(PACS)和影像信息系统(RIS)、远程会诊及学术交流系统等,形成了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目前,学科已成为贵州省规模最大、综合技术实力最强、设备最齐全、最先进、人才队伍最完备的影像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在全国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科研、教学成果

1、培养了大批的影像医学高层次紧缺人才和杰出人才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自1985年开始培养研究生以来,目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约182人,在读研究生45人,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中近50%考取了博士,而且,相当一部分受聘为硕士生或博士生导师,成了祖国卫生事业的优秀人才,并且一些我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全国影像医学学科领域中担任了重要职务,并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我校我院增添了特殊的荣誉和光彩。

2、科研及学术水平成果丰硕

    (1)几十年来,影像人在有研究生参与的科研中,取得了很多成绩,特别是近五年来,有研究生参与的科技部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地厅级科研课题1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在SCI/EI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45篇;以研究生为主要编者出版了《实用中枢神经影像诊断学》、《骨发育与骨龄测评》、《实用医学影像技术学》等9部著作,正在参编《颅脑神经影像诊断学图谱》、《头颈五官影像诊断学图谱》、《肌骨影像诊断学图谱》及《基础医学影像学》等专著多部。

    (2)成功举办“影像历届研究生第一届师生学术交流会”。2011年我院举办历届影像硕士研究生回母校学术交流会议,使分布在祖国各地、大江南北的影像专业的莘莘学子与母校加强了横向科研及临床联系,为母校带回了新技术、新知识。这样的会议目前在贵医历史上也许是仅有的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会议。

3、建立健全了我院研究生管理制度

    几十年来,在研究生的管理过程中,逐步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制度,如《影像学院研究生临床与教学实践工作制度》、《贵医影像研究生临床工作劳动纪律管理规定》、《影像学院研究生课题经费使用制度》等,使影像学院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规范和科学。有效地保障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4、学科研究方向

    目前,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分为循环、胸部、头颈五官、腹部实质脏器、腹部空腔脏器、神经、泌尿生殖、骨关节、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等 10个专业组,各专业组均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并确立了各专业组相关的研究方向。

四、影像学院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

    1、招生环节。研究生录取,不拘一格,只择人才。研究生教育几十年来,影像学院在研究生择录中突破社会常规模式,择优录取,不拘一格。面试时,突破只看初始成绩的常规和身体自身条件限制的常规,主要看应试者是否具有良好的科研和工作能力,如零八、零九届研究生中就录取了两位身残志坚的优秀研究生同学。正是这样的举措,影像学院历届研究生培养才得以“桃李满天下,处处报春晖”,才得以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一批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才得以影像学院研究生年年满意就业率100%。

    2、培养环节。一、入学后的培养。第一阶段是抓基础,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影像专业基础和良好的专业英语基础;第二阶段是抓前沿,让学生充分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对前沿的知识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第三阶段是抓课题,让学生自选感兴趣方向课题或提供已有课题,让其充分论证,做到研究课题切实可行,又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前缘价值,然后保质保量按步骤实施进行;第四阶段是抓专业,从专业研究生培养出发,突出专业特性,而不像本科生的通识教育,根据不同研究方向各自特色做相应的调整。影像学院研究生,突出影像方面的专业要求,做到专业能力过硬,专业特色过强;第五阶段是抓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不仅要求专业水平高,还要求人文素养等方面层次高,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才。我院研究生培养中不仅注重专业能力培养,还注重人情、人格、思想、文化和体魄的培养。第六个阶段是抓论文,特别是毕业论文,从严要求,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我院对研究生毕业论文,在预答辩和答辩前,都会组织全科教师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修改建议。答辩中,要求答辩委员会从严规范要求毕业论文。二、做好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工作。一是做好学科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很好的学科建设,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是一纸空谈;二是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导师,“名师出高徒、严师出高徒”。导师的水平越高,责任心越强,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就越高;三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好的学术氛围对研究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院非常重视学术氛围的营造,我们提供很好的学习环境,定期组织讲学和做学术报告,影像学院专门成立了“影像研究生论坛”,并且尽可能举办各级学术会议,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四是招收高素质学生,研究生招生中,从推免生或应试生、调剂生中择优录取,甚至扩大录取以尽可能多招收优秀学生。

医学影像学院放射医学专业硕士点简介

    贵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放射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成立于2011年,2012年招收了第一届攻读放射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一、发展历史与沿革

    贵州医科大学始建于1938年,历史悠久,原名国立贵州医科大学,是当时隶属于教育部的全国九所国立医学院校之一,1950年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放射医学专业自建院初期成立以来,学科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需要为目的,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狠抓建设,由最初的核医学教研室,逐步发展,至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专业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完善的学科专业,成立了放射医学教研室。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研究方向、教师队伍及导师情况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放射医学专业拥有以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主要梯队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全学科在编、在岗人员100余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49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3人,教授(主任医师)21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4人,副主任技师(护师)5人,讲师(主治医师和主管技师)25人,助教(住院医师)30人,放射物理师3名(工程师1名、主管技师2名),放射物理剂量师2名,师资队伍中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2人,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常委1人,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贵州省分会副委员1人,理事2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1人,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委员和中国抗癌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8名,贵州省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人,贵州省放射技术学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人,贵州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1人、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人、常委3人,贵州省抗癌协会名誉理事长1人、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1名,贵阳市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1人,师资队伍中有贵州医科大学学科带头人3人,学术带头人9人,担任中华系列或核心期刊任编委4人。

    拥有教学、科研及临床实验楼四栋,固定资产近两亿元人民币,拥有一大批国内外先进的科学研究、临床实验和临床应用设备,为放射医学高级人才的培养和临床诊疗服务创造了良好的设施条件。目前学科有最新的PET/CT及回旋加速器一台、SPECT一台、320排容积CT一台、3.0T磁共振一台、1.5T磁共振三台、大型平板DSA 八台、ICP等离子体发射广谱仪一台、高效液相色谱仪一台、动静式染毒控制设备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一台、快速溶剂萃取仪一台、蛋白纯化系统一套、直线加速器(ELEKTA)三台、一台高剂量率后装腔内近距离放疗机(核通)、五套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ADAC、核通,外照射和近距离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CT模拟定位机、完整的放射治疗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设备等众多的先进的实验及研究设备。

    而且,学科形成了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放射肿瘤学、放射卫生学与放射毒理学三个主要的学科研究方向。

    数十年来,几代放射人继承严谨治学的学风,一丝不苟做学问,兢兢业业搞教育,形成了健康的学风。不同发展方向之间互相沟通,互帮互助,同心同德,拼搏奋进,共谋发展。

    贵州医科大学放射医学专业形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相互渗透的独特学科特色,其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有:

1、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方向

    学科方向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放射医学基础研究,如辐射的作用机制、辐射损伤与修复规律的分子水平研究、放射损伤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辐射损伤预防措施的研究、低辐射剂量临床检查的实验及临床研究等,另一方面学科方向对核医学的疾病诊断及核医学的临床疾病治疗进行了较系统研究,此外,学科方向对放射诊断中普通X线、CT以及MRI临床疾病诊断及疾病基础病理学改变进行了较系统研究,介入放射学利用专业设备对疾病的发病机理、介入治疗的方法等进行了系列研究。学科方向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形成三个主流的研究方向。

    放射学基础研究:放射学基础研究方面,自学科成立以来,在全国著名的放射学家刘子江教授等一批专家学者的带领下,学科对X线电离辐射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基础病理改变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之后,随着放射医学的发展以及涵盖内容的增加,目前在王小林教授的带领下,多年来除致力于X线的放射学基础研究外,对低射线剂量影像学检查的基础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此外,还对核磁共振的生物学效应等进行了系列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神经介入放射学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学科全国著名放射学家刘子江教授带领全科在国内率先全方位地开展各类介入手术以来,现已建立了完整的介入放射学教学、科研和临床体系。目前,开展了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颅内外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研究、颅内良、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等数十项神经介入基础及临床研究及治疗项目。

    放射诊断学:在焦俊教授领导下,由沈桂权主任医师、王波副主任医师、陈霞主任医师等学术骨干组成的学术组,在胸腹部及神经骨骼等系统疾病放射诊断方面做了很多特色性基础及临床研究。

2、放射肿瘤学方向

    放射肿瘤学方向涵盖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放射治疗和放射治疗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经过近6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主要方向特色:

    放射治疗学:主要进行临床放射治疗技术应用研究、肿瘤的疗效研究、放射治疗与其它治疗联合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放射损伤研究等

    放射生物学:主要研究肿瘤的放射生物效应及其与疗效和技术应用的关系、正常组织的放射生物效应等。

    放射物理学:重点研究物理技术与放射生物效应的关系对临床治疗的支撑、放射治疗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研究,探求设立最可靠的措施保证放射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放射卫生学与放射毒理学方向

    放射卫生学与放射毒理学方向历经数十年发展与建设,颇具学科方向研究特色,目前学科方向已形成了放射卫生学、放射毒理学、预防医学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三、科研、教学成果

2005.04~2012.12科研及教学情况

 

 

科研教学

情况

 

 

 

 

论文

发表篇数

SCI/EI/ISTP/国内权威/核心期刊

国内省级学术期刊

共200余篇

 发表60余篇

发表140余篇

获奖

获省部/厅级教学成果奖

省级/市局级科研奖

中华医学会奖项

共2项

共12项

个人终身成就奖1人

专著

出版学术专著

参编学术专著

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

共9部

共6部

共6部

科研

国家/省市/厅局级科研课题项目

科研经费情况

发明专利

共 100余 项

约700万元

共 3 项

教学

年培养本科生

 

 200余 人

 

                   
 

四、影像学院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

    1、招生环节。研究生录取,不拘一格,只择人才。研究生教育几十年来,影像学院在研究生择录中突破社会常规模式,择优录取,不拘一格。面试时,突破只看初始成绩的常规和身体自身条件限制的常规,主要看应试者是否具有良好的科研和工作能力,如零八、零九届硕士研究生中就录取了两位身残志坚的优秀研究生同学。正是这样的举措,影像学院历届研究生培养才得以“桃李满天下,处处报春晖”,才得以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一批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才得以影像学院研究生年年满意就业率100%。

    2、培养环节。一、入学后的培养。第一阶段是抓基础,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影像专业基础和良好的专业英语基础;第二阶段是抓前沿,让学生充分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对前沿的知识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第三阶段是抓课题,让学生

    自选感兴趣方向课题或提供已有课题,让其充分论证,做到研究课题切实可行,又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前缘价值,然后保质保量按步骤实施进行;第四阶段是抓专业,从专业研究生培养出发,突出专业特性。影像学院研究生,突出专业方面的要求,做到专业能力过硬,专业特色过强;第五阶段是抓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不仅要求专业水平高,还要求人文素养等方面层次高,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才。我院研究生培养中不仅注重专业能力培养,还注重人情、人格、思想、文化和体魄的培养。第六个阶段是抓论文,特别是毕业论文,从严要求,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我院对研究生毕业论文,在预答辩和答辩前,都会组织全科教师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修改建议。答辩中,要求答辩委员会从严规范要求毕业论文。二、做好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工作。一是做好学科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很好的学科建设,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是一纸空谈;二是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导师,“名师出高徒、严师出高徒”。导师的水平越高,责任心越强,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就越高;三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好的学术氛围对研究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院非常重视学术氛围的营造,我们提供很好的学习环境,定期组织讲学和做学术报告,影像学院专门成立了“影像研究生论坛”,并且尽可能举办各级学术会议,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四是招收高素质学生,研究生招生中,从推免生或应试生、调剂生中择优录取,甚至扩大录取以尽可能多招收优秀学生。

专业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