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肿瘤学     专业代码:100214     门类/类别:医学     学科/类别:临床医学

专业介绍

肿瘤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该学位点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本学科在肿瘤分子病理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本学科包含宁波市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各1个,宁波市创新团队1个,首批市优秀中青年卫技人才1人。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本学科近年在SCI收录的国际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省科技奖三等奖2项、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1项、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许多研究成果已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社会效益明显。

附属医院已成为浙东地区肿瘤防治的中心。本学科自确立为校重点学科以来,拥有投资共计800余万元的疾病分子诊断中心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 学位点负责人叶孟,主任医师,宁波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宁波市优秀中青年卫技人才。

该硕士点设4个研究方向:

(1)肿瘤分子生物学;(2)肿瘤内科学;(3)肿瘤外科;(4)肿瘤放射治疗学。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近年仍呈上升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近年来对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迅速,包括肿瘤的病因学、遗传基因、分子流行病学,以及临床方面对传统手术、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的改进,微创手术、精准放疗、靶向免疫治疗以及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的深入,使肿瘤治疗疗效得到了很大提高。所以对恶性肿瘤的研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成功机遇,但同时又极具挑战性和艰巨性。

温州医科大学肿瘤学专业成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浙江地区较早的临床肿瘤学科,肿瘤学硕士点建立于2001年,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临床及科研技术扎实的著名专家:肿瘤外科治疗学专家张筱骅、王瓯晨、石汉平教授等;肿瘤放射治疗学专家谢聪颖、孔凤鸣、邹长林教授等;肿瘤内科学专家朱波、范云教授等;肿瘤介入治疗学专家虞希祥教授等;肿瘤放射治疗基础专家刘晓冬、金献测教授等;肿瘤学基础研究专家崔日、苏丹、鲁新成教授等。现有教授15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21人,已经培养肿瘤学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研究生10名。
      曾获国家级科研奖2项,省部级奖 10项,获其他科研奖共6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重点研发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共20多项。发表国内外论文共300多篇,其中SCI收录2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10多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为全国首批放射肿瘤学规培基地。在肿瘤临床治疗和肿瘤相关基础研究方面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专业研究生培养分外科肿瘤学、放射肿瘤学、肿瘤内科学、肿瘤学基础和介入肿瘤学五个方向:外科肿瘤学方向着重于乳腺癌、甲状腺癌、肺癌、胃癌等外科治疗学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放射肿瘤学方向着重于放射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擅长肺癌,食管癌,鼻咽癌等的精准放疗,并放疗增敏与放疗抵抗的基础研究;肿瘤内科学方向着重肿瘤的药物治疗和机制研究;肿瘤学基础方向着重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和药物干预机制研究,并正常组织放射防护,肿瘤放射治疗基础方向着重于精准放射治疗技术的研究和人工影像组学的肿瘤学应用;介入肿瘤学方向着重于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的介入治疗。

 

主要研究方向

方向一:肿瘤外科治疗学(带头人:张筱骅、王瓯晨、石汉平); 

方向二:肿瘤放射治疗学(带头人:谢聪颖、孔凤鸣、邹长林);

方向三:肿瘤内科学(带头人:朱波、范云)

方向四:肿瘤基础研究 (带头人:刘晓冬、金献测、崔日)

方向五:肿瘤介入治疗学(带头人:虞希祥)

 

       肿瘤学是隶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是安徽省最早建立的硕士点之一,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临床及科研技术扎实的著名专家。学科为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恶性肿瘤诊断与个体化防治及抗肿瘤药物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包括肿瘤转移和复发、耐药、标志物筛选等相关研究、蛇毒抗癌成分的提取及抗肿瘤机制研究、抗肿瘤中药及复方研究等。近5年,获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省厅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论文90余篇,SCI收录16篇;编写著作教材1部。

肿瘤学简介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是粤西地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防治研究中心,集医教研为一体的高层次学术机构。学科组成包括肿瘤中心,放疗机房,热疗机房,肿瘤研究所,免疫荧光试验室,现有高级职称20人,博士11人(其中博士后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2008年被评定为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点专科,2010年申办广东省临床药物试验基地。2010年至2015年我学科共取得3项国家自然基金资助,12项省科技厅资助,2项卫生部科研基金,3项广东医学院建博科技创新团队基金,11项广东医学院博士启动基金,1项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共取得资助经费(含配套)近1000万元。近5年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文章60余篇。我学科重视研究生培养,2008年至2015年培养硕士研究生共41名,其中有3名评为国家优秀研究生,获得校级优秀论文20余篇,SCI论文20余篇,90%以上的毕业研究生就业于三甲医院。

学科特色:我学科设置特色为科研临床紧密结合的跨领域学科,致力于研究恶性肿瘤的防治。通过积极开展肿瘤放射生物学、基因分子靶向治疗、化学生物致瘤机制的相关研究,结合中国地方性流行病学特点,目前已形成7个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1)鼻咽癌的诊断及综合治疗研究;(2)肺癌的诊断及综合治疗研究;(3)大肠癌基础与临床综合治疗研究;(4)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综合治疗研究;(5)乳腺癌的诊断及综合治疗研究;(6)淋巴瘤的诊断及综合治疗研究;(7)妇科肿瘤的诊断及综合治疗研究。 

学科优势:(1)国际化:我学科拥有多名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人员,与多个海外著名研究中心联系密切,为我学科的国际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力提供必备的条件。(2)多中心:我学科充分开展多中心平台交流,与卫生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开展多项科研项目合作和人员进修计划,为学科人员优化、高水平研究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3)跨领域:我学科团队由临床及科研人员组成,团队研究涉及基因分子靶向治疗、细胞信号传导、放射生物学及肿瘤综合治疗等多个方面,且团队梯队配备合理,为建立新型的“科研临床转换医学”提供良好的开端。目前学科拥有博士后1名,博士10名,硕士24名,青年医师中,具有硕士学位者占90%以上。编制病床224张(开放床位230张)。设有5个病区和放疗机房、光子刀治疗中心、热疗中心。拥有进口医科达PRECISE直线加速器治疗系统、头部X刀计划治疗系统、东芝最新的模拟定位机、高剂量率近距离后装治疗机、全身深部射频热疗机、微波热疗机等设备。收治各种恶性肿瘤,主要有头颈部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4)病源多:年住院病人7213余人次,门诊10060人次,在粤西地区率先开展多项高精治疗技术,如立体定向放疗、适形放疗、肿瘤热疗及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等,大大提高了肿瘤的治疗水平,为开展临床科学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支持。我学科尚利用临床药物实验基地紧密结合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肿瘤免疫荧光实验室,从而为临床科学研究的开展搭建坚实的平台。(5)人才培养:努力加大学科带头人在省内外的影响力,极力提升本学科医、教、研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大各级别人员的培养。优化学术队伍结构,增加40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具有硕士学历人员达到57.41%,已经形成了一支富有活力的、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研究生的培养情况:2008年10名,2009年8名;2010年12名;2011年11名;2012年8名;2013年11名;2014年12名;2015年16名。致力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数量,以科研型和临床型相结合培养机制,提高其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以及科研能力,以满足不同的人才需求。

 

 

遵义医学院肿瘤学专业前身是大连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创建于1958年,1969年从大连南迁贵州遵义;1985年成立肿瘤学教研室,在省内率先开展肿瘤学本科教学工作;1993年被贵州省卫生厅评为重点专科,2002年开始培养肿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1年肿瘤学获得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予点。历经30年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是黔北规模最大的肿瘤防治中心。

肿瘤学由3个临床科室(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腹部肿瘤)、1个放射治疗中心和1个肿瘤研究室组成,开放病床200张;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0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 6 名、博士4名;拥有simalix-HQ核通模拟定位机、Philips CT 模拟定位机、precise医用直线加速器、TPS计划系统、三维后装治疗系统等高端设备;形成了以头颈、胸部和腹部肿瘤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治疗及多个亚方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为主,不断探索肿瘤临床转化研究。

    肿瘤学基础研究在省内处于一定的领先地位,已经培养了30余名肿瘤学硕士研究生。目前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科技厅基金14项,拥有科研经费200余万元,获遵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编教材3部、参译学术专著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

主要研究方向:

   头颈肿瘤:鼻咽癌、淋巴瘤及乳腺癌临床与基础研究(带头人:邹彦主任医师);

   胸部肿瘤: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临床与基础研究;乳腺癌耐药及其逆转分子机制;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带头人:柏玉举、李宁 主任医师、马虎副主任医师);

   腹部肿瘤:妇科肿瘤及消化道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卵巢癌生物治疗的临床转化研究;消化道肿瘤干细胞分子靶向治疗。(带头人:周航、曾继泽主任医师、张贵海副主任医师)

   肿瘤研究室:胸、腹部恶性肿瘤的多药耐药发生机制及其逆转策略研究;贵州传统中草药对恶性肿瘤耐药逆转机制的研究。(带头人:罗清 副研究员)

专业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