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毒理学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卫生毒理学     专业代码:100405     门类/类别:医学     学科/类别: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专业介绍

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具有悠久的教学和科研历史,先后曾有全国知名的教授夏元洵、来匡棣、仲来福、金泰廙等在本学科预防医学教研室工作。在前辈奠定的良好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学科于2006年2月获得卫生毒理学科硕士点,并于2006年9月和2011年获得遵义医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现有专任教师26人,高级职称占69.2%,具有博士学位者占57.7%,硕博人数占专任教师比例为99.0%;现有硕士生导师12人。目前已形成4个稳定的学科方向:金属及类金属的毒性机制研究、环境及行为生活方式与生殖健康的关系、儿少相关疾病及慢性病流行病学和食品营养与安全四个学科方向。承担课题7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科技部项目2项,省级35项,发表论文160篇,其中SCI收录18篇,核心期刊88篇。近5年培养研究生61名,已毕业36名,获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3项,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9篇。培养的硕士生在读期间发表文章56篇,其中SCI收录3篇,核心34篇;就业率为100%,均分配在省市一级单位,获得同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学科概况:卫生毒理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外源性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本学科1994年开始联合招收硕士生,1997年获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贵州省重点学科,2009年获教育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建设点,2012年获“毒理学”二级学科博士点、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贵州省环境毒理与应用研究科技创新团队。本学科培养学制3年,授予医学硕士学位。

     师资队伍:本硕士点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2人,博导1人,硕导5人。近几年学术队伍中有15人次获得部省级以上学术荣誉,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享有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预防医学优秀科技工作者、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教学名师、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    

    研究方向:①地方病毒理与预防控制研究;②环境毒物分子毒理学研究;③应用毒理学及其机制研究。近年来共承担纵向科研项目5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子课题)、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贵州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贵州省“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贵州省省长基金、贵州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等。在国内外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部省级科研成果奖16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副主编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    

    研究生培养与就业:本学科现已招收培养19届73名统招研究生,其论文先后获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全国环境与职业卫生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最佳论文、优秀论文,贵州省首届硕博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贵州医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三等奖,优秀硕士生论文一、二、三等奖。研究生就业率100%,分布在全国各地(如深圳、广州、吉林、云南、湖北、山东、贵州等地)就职于高等医药院校、科研院所、卫生厅局、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职业病院及各检测中心等。

卫生毒理学科为学校重点学科,共有教师5人,硕士生导师3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4项,省部级、市级等项目16项。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1.生殖毒性:通过动物实验、细胞培养研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生殖损伤及机制,包括联合作用、低剂量效应、不同生长发育期毒性等,为促进化学物毒性评价、保障人类生殖健康提供依据。

2. 发育毒性与出生缺陷: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利用TaqMan探针和基因序列分析技术,结合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出生前后暴露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会对子代生长发育关键基因影响。为出生缺陷的预防提供依据,对优生优育有重要意义。

3.免疫毒性:探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机体的免疫毒作用,并从免疫-内分泌的角度,以巨噬细胞为切入点,分别从功能基因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角度,研究化学物的生殖毒性机制及其联合作用模式。


专业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