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中西医结合     专业代码:100600     门类/类别:医学     学科/类别:中西医结合

专业介绍

中西医结合临床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招收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我校中西医结合学科创建于1969年,是全国最早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和本科教育的院校之一。上世纪60年代及90年代两次与河北医学院合校,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成熟和发展,并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和较强的学科优势。1997年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批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研究生;同年,中西医结合基础建设成为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012年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4年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经过40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已发展成为一个研究内容广泛、学科门类完备、学历层次齐全、师资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在我省乃至全国均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

 

    经过多年积淀,本学科已建设形成了生殖调控障碍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慢性肾脏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络病理论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中药及复方的作用靶点和药效机制研究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等6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在生殖调控障碍、慢性肾脏病、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络病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在老一辈中西医结合专家的带领下,本学科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已建立起了一支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现有在编科、教、医人员47人,其中高级职称43人,具博士学位者39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4人,25人次荣获河北省教学名师、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并有30余名专家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及其所属各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和常委等。

 

    近五年来,本学科培养博士生31名,硕士生112名。承担课题10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获经费近3500万元;发表论文466篇,SCI收录30余篇;获专利3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22项。所依托的科研平台中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本学科率先在全国实施中西医结合“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教育教学规律研究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目前拥有2所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中西医结合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中西医结合创新高地、中西医临床医学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河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及4门省级精品课程。形成了教学、临床和科研机构较为完善的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体系。

 

 

中西医结合是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硕士点于2004年开始主要面向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招生,包括中西医结合内科、中西医结合外科、中西医结合康复等研究方向,已形成中西医结合肺部及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麻醉及神经疾病和中西医结合康复及慢病方向三个特色和优势方向。本学位点依托我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一流学科以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以及浙江省中医药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遗传学重点实验室、瓯江实验室(省级)等平台,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34项,省部级课题33项等,总经费达1740万元;发表高水平SCI收录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获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

中西医结合内科   中西医结合肺部及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神经、中西医结合老年病、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胃肠病为其特色方向。

中西医结合内科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现有浙江省中医药重点专科1个,浙江省中医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个,温州市呼吸循环重点实验室1个。拥有专职教师23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1人,温州市“551”人才培养工程4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浙江省医坛新秀2人。

中西医结合内科近5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7项,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25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参与学术交流60余人次,获得各级科技成果4项。尤其是中西医结合肺病方向肺动脉高压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系列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西医结合外科  中西医结合麻醉、中西医结合肛肠病为其特色方向

中西医结合麻醉是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主要开展中西医结合针刺麻醉、针刺镇痛、等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依托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

中西医结合肛肠科是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同时也是“温州市中西医结合肛肠病诊疗中心”;学科拥有2个现代化的标准住院病区共有70张病床,同时拥有自己独立的手术室及学科研究室。

该专业现拥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博导1人,硕导8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培养计划2人,浙江省医坛新秀1人,温州市“551”人才培养工程5人。获华东优秀出版书籍二等奖;获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中西医结合康复科  中西医结合康复科为浙江省中医名科,为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颈腰椎病和脊柱康复重点专科,设有风湿骨病专科、颈腰腿疾专科、中风康复专科、软组织伤专科。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博导1人,硕导9人,拥有全国第三批老中医专家1人,浙江省名中医3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培养计划3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近年来获浙江省卫计委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中医药科技成果二、三等奖2项。为中西医结合康复理疗科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温州分中心,卫生部康复住院医师培训基地。

 



请查阅中山大学相关招生院系的网页。


中西医结合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简介

广东药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2016年),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学科(2018年),中西医结合基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9年)。2015年获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本学科现有多个优秀科研平台,满足专业临床实践、科学研究、教育教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拥有教育部糖脂代谢病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脂血症调肝降脂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脂代谢三级实验室和广东省代谢性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创新研究中心、与英国利物浦大学糖生物学研究中心合作共建的代谢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国际合作基地及与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合作共建的吴阶平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等多个高水平研究平台。

本学科依托单位广东药科大学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代谢病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粤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单位等。学科创立岭南代谢病国际高峰论坛品牌学术会议,连续主办5岭南代谢病国际论坛,吸引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香港、台湾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学者到会交流,在促进基础医学研究转化、提升临床科研水平、增进国际合作方面获得了同行专家的广泛赞誉。此外,还与英国利物浦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领域开展深入的交流合作。

本学科近5年承担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20余项,总经费1亿多元。发表论文400余篇,三大索引论文100余篇,主编/副主编教材27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广东省优秀专利奖1项、何梁何利奖、全国创新争先奖、首届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中医药界首位获奖者)等为代表的各级科技奖励10余项。

一、学科方向

根据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和社会需求,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设有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两个招生方向,研究方向包括:①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②中西医结合肿瘤学;③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④中西医结合脑病学;⑤中西医结合药理学。

二、导师队伍

本学科现有固定人员62人,高级职称人员53名,博士学历人员52名,涵盖了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中药学、药学、化学、药理、药剂、分子生物学、健康管理等多个专业。导师队伍中有多名兼任全国多个一级学会会长、副会长职务,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广东省名中医等,另有南粤百杰、珠江学者、国家级、省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珠江科技新星、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日本北海道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留学归国人员、中国科协九届全委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指委委员等多人。

三、就业方向及就业情况

1. 就业方向

各级各类医院、高等医学院校、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有关科研院所从事西医、中医结合或中医专业医疗、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或进一步升读博士或出国深造。

2. 就业情况

      本学科毕业生主要进入各级医院医疗岗位、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岗位、医药公司研发销售岗位等。


专业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