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药理学     专业代码:100706     门类/类别:医学     学科/类别:药学

专业介绍

药理学学科简介(山西医科大学)
 

 

一、学科名称和代码

药理学(学科代码100706

二、学科带头人简介

张明升,男,教授,药理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1985年获山西医学院药理学硕士学位,1986年曾在美国纽约医学院和纽约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张明升教授还兼任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机能实验中心主任、山西医科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国心血管药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新药评审委员。主持和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13项,对MFA的研究1989年获国家教委二等奖;对BLN注射液的开发研究1997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联合用药对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治疗作用系列研究2001年获得山西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获得山西医科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奖。

三、学科研究方向简介

1、心血管药理学研究:主要研究药物对心脏、血压、血流动力学、血管平滑肌的作用;药物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抗心肌缺血缺氧作用、抗心肌肥大及心肌纤维化作用。本研究方向采用机能、生化学和形态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多种动物实验模型观察药物的作用,探讨药物的作用机理。对心血管系统传统用药进行了具有创新性研究。近年来根据国内外的发展开展了联合用药对心肌缺血、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纤维化的协同作用进行了研究。

2、药物对离子跨膜运动的研究:主要研究药物对Na+/Ca2+交换电流,及其与心电、心肌收缩的关系。目前的研究在试图激动Na+/Ca2+交换,增加心肌细胞内的钙离子可利用度,提高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开发研究人体特异性Na+/Ca2+交换激动剂成为该方向今后的研究重点。

4、神经系统药理学: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抗癫痫药物、促智药物的研究。在心脑血管方面研究了莜面粉、降脂通脉颗粒、活脉散等制剂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在促智药物研究方面进行了药物的药效与毒理学研究。在抗癫痫药物研究方面,开发了癫痫急救药品速效止癫痫气雾剂。对山西天然植物药进行了治疗癫痫方面的开发应用性研究,对中草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新药制剂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为制药业、山西经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学科近几年取得的成绩

本学科于1979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授予权的单位。2001年学科被山西省教育厅批准为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2004年“药理学精品课程”通过省级鉴定。1979年以来药理学教研室培养出硕士研究生60名,这些毕业生现工作在国内外科研工作的一线,为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在读研究生10名。

多年来学科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完成的省科委、省教委课题有10余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8项。获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近20项。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有10余篇被SCI收录,在国内核心期刊如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在省级及其它杂志上发表论文近百篇。

药理学简介

药理学学科是广东医学院重点学科、广东省省级重点课程、广东省第七轮重点学科扶持学科。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成为广东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授权点支撑学科。药理学学科以骨药理学、肿瘤药理学、中药药理学、实验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植物药、中药及有效成分抗骨质疏松机制及应用基础研究,获得一系列国家发明专利和奖项,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同时在靶向药物制剂(骨、肿瘤、炎症靶向)与新药研究中颇具特色。此外,药理学科还与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广泛相结合,进行系统药理学和药学研究。药理学科拥有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药与新药研究所以及广东省药学与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平台,创立了国际华人骨研学会-广东医学院骨质疏松创新药物联合研究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美国犹他大学等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药理学学科科依托广东医学院药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专业教师60人,其中省级教学名师1人;教授11人、副教授23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教师总人数57%;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3人,占教师55%。形成了一个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教学科研团队。近5年承担各级课题15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省部级项目45项、厅局级科研项目35项。发表研究论文520篇,其中SCI论文194篇,总影响因子486.344,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2.062。申报专利22项,授权12项。主编、参编专著、教材39部。1996年以来药理学共招收硕士研究生246人,毕业162人,其中11人获“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近3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选活动中,有2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015年全校有33人获得“优秀硕士论文奖”,其中药理学专业方向研究生有10人,占总人数40%。学生毕业后大多到高校、医院从事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有部分学生继续在国内攻读博士学位,也有到美国、香港中文大学等攻读博士学位,还有部分学生到研究院或者科技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等。

药理学学科带头人崔燎教授是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骨药理学,是国际华人骨研学会中国发展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代谢疾病组分会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科秘书为刘钰瑜、廖红波老师,学科咨询电话0759-2388588,邮箱616286464@qq.com

 

遵义医学院药理学科诞生于1949年,由我国著名药理学家、一级教授张毅创建,是1955年首批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科点之一,也是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首批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科,1981年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于1992年被评为首批贵州省重点学科,2001年复评时被评为贵州省优秀重点学科,同年起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006年本学科所属实验室正式挂牌成为“贵州省基础药理重点实验室”。2008年本学科团队被评为首批“贵州省科技创新团队”,2009年被评为“贵州省教学团队”,同年获批建立“贵州省新药药理与毒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003年药理学课程被评为首批“贵州省精品课程”,2009年被复评为“贵州省优秀精品课程”。2010年本学科获得“贵州省医学创新基地”子基地,2011年被评为首批“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同年本学科研究方向为“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的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12年该学科获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同时作为主要学科、所属贵州省基础药理重点实验室作为主要基地之一构建了首批“贵州省中药民族药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该学科所在实验室获批“基础药理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本学科集中用房面积3200 m2,拥有神经药理、心血管药理及药物代谢动力与毒理学3个长期稳定发展的研究方向以及8个研究技术平台。在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团结进取的优良传统,弘扬严谨治学的学风,在历任学科带头人共同努力下,本学科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在民族药的药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学科学术团队由一支以富有创新精神的、老中青结合、中青年为主体的教师队伍组成,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8名(包括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14名、助教3名。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贵州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贵州省教学团队1个,拥有贵州省核心专家1名、省管专家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名,国务院特贴专家2名。

贵州省是我国中药资源大省,也是全国的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贵州堪称苗药的故乡,因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使苗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了普遍使用中草药治疗各种疾病的传统,因而在历史上具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和“苗药三千、单方八百”之称,其传统医药门类比较齐全,涵盖了药材品种、药材识别、药材采集、药材保鲜、药材栽培、药材加工、药方开处、药材炮制等一系列传统医药知识,许多祖传秘方、单方、验方的长期使用和优化,其疗效在民间得到了比较充分的确证,为苗药的进一步系统性研究开发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学与医学的桥梁学科,研究开发新药是其学科任务之一。本学科在学校南迁遵义后,利用我省药用资源丰富并结合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优势,逐步形成了主要以苗药、民族药为研究对象,瞄准地方支柱产业的需求,将学科特点与地方经济需求相结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三个长期稳定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即:神经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药物代谢与药物毒理学,构建了药理学科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

本学科坚持以苗药、民族药的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基础及应用研究相结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逐渐形成了“重应用、重交叉”的学科特色。本学科先后对贵州省主要苗药、民族药钩藤、淫羊藿、石斛、天麻、吴茱萸、毛蒟等主要活性部位及成分用于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及部分活性成分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对含有砷、汞重金属的安宫牛黄丸、万胜华风丹等进行了增效减毒研究。2007年以来,在开展以上研究过程中,本学科承担973前期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教育部项目3项、省重大专项1项、其他各级纵向项目60项;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4项、适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共178篇,其中SCI收录58篇,核心期刊82篇;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其它各级奖励23项。

本学科为本科生开设《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等课程2门,其中《药理学》被列为贵州省精品课程及优秀精品课程,年均授课人数达2000人以上;为研究生开设《临床药理学》、《药理学进展》等课程2门。2007年以来,培养研究生83名,其中联合培养博士4名;2010年在贵州省首期“硕博论坛”中获优秀论文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本学科学术气氛浓厚,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2007年至今,参与国际学术会议33人次,国内学术会议201人次,其中应邀作大会报告或分会报告28人次。同时,在国内外药理学界同行支持下,为搭建药理学同行学术交流平台和科技合作桥梁,承办中国药理学会生殖药理学术会议1次,承办纪念著名药理学家张毅教授诞辰110周年暨药理学高峰论坛1次。

总之,药理学研究是药物研发流程中必须触及的、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无论是从苗药、民族药中筛选药物的活性成分,还是研究药物作用的靶点、在体内的代谢和毒性以及新药临床前的安全性评价,药理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要解决贵州苗药、民族药的深度研究问题实现中药现代化,使之成为贵州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必须建立以药理学研究为支撑的药物研发体系。药理学科对贵州中药、苗药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本学科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拥有学术造诣高、具有一批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攻关团队;具有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且在药理学科领域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已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承担着国家重要的研究项目;教学、科研条件优越;学术气氛浓厚,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而苗药、民族药作为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本学科以苗药、民族药为研究对象,在苗药、民族药的药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通过与民族制药企业合作推动了民族药业的发展,为贵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贵州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成立于贵州医科大学建院之时,已有70多年的历史。我国药理学界的泰斗周金黄教授曾于1938~1949年期间在本室工作过。此外,学科点还涌现出如王焕斗、夏柄南、黄厚聘、刘慰庸、程才芬等老一辈知名的药理学教授,他们严谨的学风及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学科点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当前,学科点有教师13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士6人,硕士生导师8人。已逐渐形成了三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神经药理、肿瘤药理、心血管药理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和多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其中“肝纤维化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项目”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副主编和编委参编教材6部。学科点基础设施较完善,拥有细胞培养、神经药理、心血管药理、离体器官实验室等多个功能齐备的专业实验室以及相当数量的先进实验仪器设备。自198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名。毕业学生的就业方向: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高校师资,医院临床医生、药房临床药师,制药企业药品研发工作等,本学科就业前景非常好。

专业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