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中药学     专业代码:100800     门类/类别:医学     学科/类别:中药学

专业介绍

 

中药学硕士(学术学位)简介

        中药学学科现有专业教师 46人;78.26%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32%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副教授 27 人,硕士生导师 12人。他们当中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河北省科技咨询与评审专家、河北省毒理学会主要负责人、河北省食品药品管理局医院制剂审评专家、河北省药品注册核查专家,河北省医疗机构制剂评审专家等。

 

        经过多年的凝练和知识积淀,中药学学科已形成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即:中药药效学和作用靶点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质量标准研究、中药药物分析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制剂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围绕上述方向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1.以单味中药、中药有效部位、中药复方为研究对象,针对心脑血管、脂代谢失调、内分泌失调等疾病,紧密结合临床选药组方,基于整体、组织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开展了中药药效学和作用靶点的系列研究。

 

        2.基于受体学说,开展了中药“归经-内脏-靶器官-受体-靶基因”的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十八反”配伍对生物体相关的酶活性、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揭示了传统“十八反”对生物体可能的影响途径。

 

        3.瞄准河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需要,针对栽培品种混乱、采收加工粗放、质量参差不齐等突出问题;开展了道地药材品种整理与质量、产地无硫加工技术、道地药材规格等级划分等研究,为河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应用现代分析技术,从代谢组学角度,初步建立了适用于中药多组分、多靶点整体综合效应的药效评价、作用机制研究、安全性评价及质量控制的方法,为研究中药的物质基础,揭示中药作用的科学内涵奠定了基础。

 

        5.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药剂型的设计与配制理论、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以及新型给药系统,探索传统制药与现代制剂技术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近五年,该学科已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42名。发表论文163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7篇。主编教材2部、副主编教材4部,参编教材和教学用书18部;出版学术著作10部。承担省部级科研及以上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9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科前沿课程及实践课程的学习,着重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把握学术前沿的能力;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硕士生导师29人。

先后承担了国家新药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河北省新药研究课题二十余项,其中包括国家一类新药:“TAPN”,国家二类新药野罂粟总生物碱、HQJY总黄酮、三黄分散片、益智灵,三类新药咳喘平冲剂、抗骨松胶囊,四类新药六神栓、六味地黄冲剂等一大批新药产品及部分保健用品。部分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河北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部分转让新药品种在企业的努力下已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我所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多年的科研成果积累,1997年底河北省在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正式立项建设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中药研究与开发实验室”(河北省唯一一家),并投资460万元人民币进行扩大建设,经过四年的建设,到2002年10月份,基本完成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任务。并于当年11月29日一次性通过了河北省的验收,正式挂牌。

    1998年初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研制的国家级二类新药“咳喘平(野罂粟总生物碱)胶囊”又获得国家新药研究与产业开发(“1035”工程)20万元基金的资助。同年“扬子江药业集团”出资与我所签定了联合开发中药Ⅱ类新药“咳喘平胶囊”。1999年初我所国家级二类新药HQJY总黄酮被国家科技部“新药基金”批准立项并获10万元的基金资助,2000年11月吉林省力源药业集团—敦化市东北亚制药有限公司出资288万元人民币与我所签定了联合开发协议。另外的三个中药Ⅱ类新药调酯片、三黄分散片、益智灵分别于2001年下半年和2002年上半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教育厅立项并分别得到了10――20万元人民币的重点资助,其中“三黄分散片”更是以4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与邯郸中药集团签定了技术转让合同,为本系部的科研发展做出了教大的贡献。

 

中药学科是我院的重点学科,2001年被评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 2002年经教育厅批准,我院设立中药学本科专业,同时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学制四年;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考察批准,我院设立中药学硕士学位点,2004年招收第一批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和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中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以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    〖毕业生择业方向〗  与中药以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药品检验与管理机构;各级各类医院药剂科和药品经营企业。

 


中药学是2006年获批准的一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开始招生。依托药学院的学科优势和浙江省浙南特色中药研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现拥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5人(大多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钱江学者、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建有浙江省浙南特色中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剂工程基地、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GAP工作委员会、温州医科大学中药研究院、温郁金规范化种植基地(GAP基地)等研究机构;拥有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活性成分筛选、结构修饰与改造、分子药理学等研究平台,已配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喷雾干燥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二维电泳、智能傅里叶红外光谱仪、400和6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等价值4000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

本学位点立足浙南道地中药材的种、制、成的全系列研发和实践,依托药学院的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和省一流学科的学科平台,利用医科大学丰富的附属医院资源,形成了具有地域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海洋本草药效成分研究、浙南特色中草药活性物质基础研究、中药规范化种植与产品开发、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中药分析与组学研究。

近年来,本学位点发表学术论文235篇,其中被 SCI、EI、ISTP等收录176篇。出版专著教材36部,其中包括中药材GAP系列丛书(一套10册)和第一部介绍温州道地药材的专著《天然药物温莪术》。获授权发明专利40件。目前,本学位点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级课题43项,市厅级课题33项。已有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一等奖、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二等奖等,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中药学硕士点具有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在高层次科研奖励、高水平论文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同时,注重产学研结合,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毕业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欢迎广大考生报考!

 

中药学(科学学位):

中药学专业1995年被国家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硕士生导师1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主任药师)13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副主任药师)5人。学科秉承安徽中医药深厚底蕴,始终围绕安徽特色中药资源开展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已初步形成了中药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工程产业化研究的体系,成为我省中药研究与开发最重要基地,形成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迈入了国内领先的行列,在国内中药学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目前已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2004年申报获准建立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安徽重点实验室,2006年获准建立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并获准安徽省皖江学者计划讲席教授设岗学科。2007年本学科团队获准安徽省首批“115”现代中药研发产业创新团队,同年建立现代中药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与企业成功共建安徽省中药饮片中心和安徽省中药提取工程中心,2008年中药学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2010年中药学专业获国家级教学团队。学科现有中药质量分析与检测中心、中药炮制研究室、中药活性成分色谱分离技术研究室、中药细胞培养室、中药分子药理学研究室、血液流变学研究室、实验动物研究室等。

   学位点围绕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药及复方的药理学研究、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的研究、中药炮制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中药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研究等方向开展研究。目前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项目基金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项目2项,安徽科技攻关项目3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项,安徽省博士后基金2项,企业合作项目多项,学科成立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

   主要研究方向:1.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2.中药及复方的药理学研究;3.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4.中药炮制研究;5.中药活性成分研究;6.中药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研究。

中药学(专业学位):

2010年被批准为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专、兼职教授(研究员、主任药师)1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药师)12人。有中国中医研究院、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安徽安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安徽省药品检验所、安徽省药物研究所等知名研究所和企业作为研究生培养基地。秉承安徽中医药深厚底蕴,始终围绕安徽特色中药资源开展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在中药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工程产业化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2004年本学位点所在学科申报获准建立现代中药安徽重点实验室,2006年获准建立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并获准安徽省皖江学者计划讲席教授设岗学科,2007年本学科团队获准安徽省首批“115”现代中药研发产业创新团队,同年建立现代中药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与企业成功共建安徽省中药饮片中心和安徽省中药提取工程中心;2008年中药学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2010年中药学专业获国家级教学团队。学科现有中药质量分析与检测中心、中药炮制研究室、中药活性成分色谱分离技术研究室、中药细胞培养室、中药分子药理学研究室、血液流变学研究室、实验动物研究室等。

学位点围绕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中药提取分离与中试、中药制剂与生产、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药药事与企业管理等方向开展研究。目前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项目基金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项目2项,安徽科技攻关项目3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项,安徽省博士后基金2项,企业合作项目多项,学科成立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

主要研究方向:1.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2.中药加工与提取分离研究;3.中药制剂与生产研究;4.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5.中药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研究;6.中药药事与企业管理研究。

专业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