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基础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中医临床基础     专业代码:100502     门类/类别:医学     学科/类别:中医学

专业介绍

中医临床基础硕士学位点是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著名的中医学家,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2人,博士学位7人。几十年来,学科组辛勤耕耘,代代相传,取得了丰硕成果,确立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核心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及其具体运用,“立足临床,继承创新”为培养硕士生的指导思想。

本学科在安徽省和国内都具有显著的特色和优势,近五年内,共发表论文264篇,获省部级奖4项,出版《伤寒论通俗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讲义》、《中医外感病学》及《金匮要略临床新解》等专著70余部。目前承担各科研项目共21项,科研经费达122万。

   主要研究方向:1.仲景学术发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2.温病理法方药及临床应用研究;3.经方治疗疑难病症机理研究;4.经方的本草学研究

1、学科发展沿革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主要包括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课程内容。自1986年山西中医学院筹备处正式招收中医本科生始即设置了相关教研室,1997年组建二级学科,1999年经过国家教学合格评估。2000年与湖北中医学院签定协议联合招生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生。2000年,学院开始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山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以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中医学院)的形式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开展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工作,迄今已经培养培养9届,并有2届在读。2004年,《金匮要略》被学院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同年,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被学院评为院级重点学科之一。2006年,我院与湖北中医学院签定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学科学术带头人门九章教授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开始招生。2009年,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正式以山西中医学院的名义招收硕士生。

2、研究方向简介

(1)疑难杂病方证经验研究

本方向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典研究基础上,继承我省已故著名经方临床家门纯德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应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的有效经验,尤其针对慢性肝病、肾病及诸多变态反应性疾患进行了辨治规律研究,如开展了经方防治肝纤维化、慢性肾炎、过敏性紫癜、复发性口腔溃疡、甲亢性心律失常、顽固性失眠、过敏性鼻炎等疑难病证的研究,对其配伍、作用机制及辨治规律有深入探讨,为进一步研究开发经方现代应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同时辨证注重结合人体体质及功能状态整体考察,提出“功能五态”学说,施治时强调“经方方证经验”,创拟了“方、证、态三位一体,方精药简、证因同治”的整体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临床辨证效率,形成“理论–临床–实验”三位一体的综合研究模式。还开发经方,研制了“枳鳖片”、“麻芥冲剂”、“栀黄颗粒”、“芪句颗粒”等新药,在慢性肝病、变应性鼻炎、复发性口腔溃疡等疑难杂病治疗应用方面有所创新。

    (2)金匮要略辨证论治研究

本研究方向注重《金匮要略》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与总结,探讨仲景在治疗杂病过程中的辨治方法,结合现代临床进行研究,对有关方证进行了较为完整系统的免疫学研究。在诊治外感热病中,依据经典理论,提出“汗、清、宣”三法为主的辨治方法,显著提高了中医药治疗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疗效。在消化病治疗方面,提出 “三虚六实法”,进一步总结了消化疾病的辨治规律,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已提出瘀血的成因以“因虚致瘀、虚瘀并存”为多,此观点为许多疑难杂症运用活血化瘀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希冀在治疗肿瘤及自身免疫病方面获得突破。

(3)外感热病临床与实验研究

本研究方向侧重于探讨外感热病、时令病规律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探讨温病学派在治疗时令热病过程中的辨治方法及临床应用。根据我国近年来连续出现的暖冬现象,提出“肺胃蕴热,易招外邪”是目前风热外感的主要发病内因,并研制了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降蕴热”诸法合用的清热抗感冲剂。提出中医“辨证施防”以“清热解毒,芳香辟秽,补气养阴”为主的新思路。总结温病学派治疗外感热病的辨治方法,对明清温病医案综合分析,对流行病传染病得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4)经方运用规律及机理研究

    该研究方向核心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方药运用规律的探索,立足经方临床应用,探讨经方作用机理,对临床常用经方进行整理与归纳,结合现代疾病表现,寻找经方适应指征,扩大经方应用。还运用基因芯片技术、血清药化学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经方复方配伍、药效靶点、药效成分、作用机制、剂型等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研究,寻求经方治病的本质。通过对经方的运用规律及机理进行研究,使经方的应用更科学、更规范,更精准,并为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3、学科队伍建设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临床、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并重,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骨干教师队伍和合理的学术梯队,学科的骨干教师队伍日益成熟,一些年轻的教授和副教授承担着重大课题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任务。本学科导师共10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共9名,副教授1名,博士4名。

    门九章,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湖北中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院长,山西省医学学科带头人。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长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临床实践中,注重人体功能及方证、药证的研究,创拟了“方精药简,联合方组”的整体治疗方案,提高了慢性疑难疾病的治疗效果,尤其对肾病、肝病、肿瘤病等疑难杂症的中医整体治疗,颇具见地,深受广大患者赞誉。主持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8项。曾获国家科技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专著三部。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届百名中医科普专家”,“山西省卫生系统突出贡献专家”,“山西省青年医学家”等。

冯明,教授,山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副主任、第二中医院副院长,山西中医药学会理事,山西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西中医药学会临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医温病学辨证论治体系研究及中医未病养生理法研究,近年来,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篇,论著6部,承担各类科研课题4项,国家专利1项。曾被山授予 “2006年度全省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山西省第九届育人杯先进个人”,院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李俊莲,医学博士,教授,山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院长。中华中医学会仲景分会委员、山西省中医学会理事。多年来从事《金匮要略》研究,尤其对经方的临床应用与作用机理方面有深入研究。通过探讨经方作用机理,对临床常用经方进行整理与归纳,结合现代疾病表现,寻找经方适应指征,扩大经方应用。在研究过程中认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多与虚瘀相关,治疗中强调“缓中补虚”,为治疗众多的疑难杂症正确运用活血化瘀法奠定了基础,也为经方治疗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提供了依据。近年来承担厅级科研项目3项,院级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1项,发表论文多篇,参编论著4部。05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参与省教学改革项目08年获二等奖。

何丽清,副教授,博士,现任山西中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伤寒教研室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学科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长期从事伤寒论学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方配伍规律与作用机理的研究,用张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理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伤寒论》基本理论及其运用、经典方证证候实质和经方配伍规律与作用机理等的研究。参编《伤寒论》规划教材5部,主编、参编学术著作8部,在国家级、省级中医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1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参与1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和1项国家973课题,主持与参与了8项省级及校级科研课题。

胡兰贵,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山西省中医院和平分院副院长,山西省中医院名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医内科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朱进忠主任医师学术经验继承人。兼任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工作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致力于中医内科疑难杂病,风湿病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擅长应用中医经典理论治疗内科疑难杂病,风湿病,临证突出“抓主证,用经方”的辨证思维特点。尤其在治未病方面独树一帜,擅长应用膏方防治内科疑难病症。提出“疑难病辨证论治以脉为根”,“疑难病从肝论治”,“风湿病从五脏论治”等学术观点。主持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一项,省级科研课题三项,报批新药两种,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六部,主持在研部级科研课题一项,省级科研课题一项。报批新药两种,有主治小儿急慢性腹泻的“宝宝一贴灵”和主治急性扁桃体炎与上呼吸道感染的“疏风清热胶囊”。三项省级科研课题通过省科委专家鉴定,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马文辉,主任医师,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4年师从首届全国名老中医刘绍武老先生,开始三部六病学说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研制开发了六类制剂品种,神康合剂、胃康合剂、胰康合剂、肝康合剂、肺康合剂、皮康合剂等。目前承担的课题2项。

    柴瑞霁,主任医师,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院长、党委书记;山西省委联系高级专家;中国医院协会理事;运城市市政协二届委员会常委;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擅长中医内科、妇科疑难病症的治疗,是国家确定的全国老中医专家柴洁然学术经验继承人,对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急慢性肾炎、前列腺增生等病有独到的经验,尤其对脾胃、乳癖、乳痈、崩漏等疗效更为突出。曾研制出治疗高脂血症的新药“降脂靖血胶囊”,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应用科研二等奖。先后在全国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21篇,参加编写了学术专著十余部。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山西省劳动模范”、“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银奖、“运城地区特级劳模”、“山西省第二届优秀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河东科技英才称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医院院长”、“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王卫星,主任医师;忻州市中医院党委书记、业务副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农卫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医师协会感染病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管理学会委员,忻州市“非典”防治专家组组长。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感染性疾病、结核病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特别是多脏器功能衰竭临床研究,及医院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先后完成课题11项,发表论文45篇。曾获国家科技成就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并多次荣获山西省、忻州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

    李万鹏,主任医师,运城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山西医科大学教授,山西省中医学会运城分会理事。从医25年,主要研究心脑血管疾病,对高血压病、冠心病、肺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脑梗死、脑出血、阿尔茨海默病、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焦虑性神经症等诊治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对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肿瘤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曾主持开展“振颓汤治疗脑血管意外、宽心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去痰化瘀汤治疗老年痴呆、中药提高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LT”等研究。国家级刊物发表文章6篇,省级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 曾获院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李永明,医学博士,教授,现担任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院长。长期从事于《伤寒论》、《中医内科学》等课程的授课以及经方临床应用及其机理的研究。目前承担科研项目有: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课题:和营安心方提取液对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河北北方学院博士基金课题:“和营安心方”对心肌缺血作用的实验研究;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黄连小檗碱合人参总皂苷对慢性心衰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科研经费16万。

    在此基础上,该学科还通过引进人才、送出学习、以老带新等各种措施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储备后续人才,已经建立起一支充满活力、各项结构合理且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教学、科研师资梯队,教学、科研水平逐年提高。

4、学科特色及优势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以四大经典中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为核心组成,是以研究中医辨证论治基本规律为中心,探讨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思路和方法,并综合运用理法方药以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本学科2001年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山西省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以“立足经典方证研究,探索临床辨治规律”为特色,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医疗为基础,科研项目为龙头的医、教、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模式,教学和人才培养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在学术交流和科研上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这为学科逐步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科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并重,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骨干教师队伍和合理的学术梯队,学科的骨干教师队伍日益成熟,一些年轻的教授和副教授承担着重大课题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任务,为培养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研究生培养中,明确培养目标,规范培养方案,重视实践教学与理论相结合,加强论文的质量管理,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整体素质。在专业课讲授中,结合原文和临床病历,强化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渗透,学生学位课程之后都跟师出诊,逐渐形成了“理论-实验-临床”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有疑难杂病方证经验研究、内伤杂病证治规律研究、外感热病理论与临床研究、经方配伍规律及机理研究四个方向。近几年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的开发与实验研究及张仲景辨证论治规律的现代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5、人才培养特色及优势

本着临床基础学科重视经典的理念,实行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确立了硕士研究生培养以培养中医临证思辨能力为主,密切结合临床实践,注重培养具有扎实的经典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临床能力的硕士研究生,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整体素质作为明确的培养目标。为此,学科结合自身特点,逐步规范和完善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从研究生入学、论文开题、教学及临床实践、论文答辩等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层层把关。

学科自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以来,针对学科特点,坚持“学经典、用经典、早临床、多实践”的思路,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要求学生通过长时间临床实践,为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学科培养,本学科历届的学生学风优良,长期跟随导师学习,勤学好问,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知识,毕业后均在从事教学科研临床一线工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6、培养条件与实践基地建设优势

2004年,《金匮要略》被学院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同年,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被学院评为院级重点学科之一。临床实习基地有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药、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建设完整而独立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相应的办公机构、办公设备和作业空间,增加学术交流的经费和机会。

7、教学科研成果

教育或科学研究项目:科研项目及经费是衡量学科科研水平的重要尺度。本学科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38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24项,院级8项。共获科研经费110.5万元。

获得成果及转化情况:获得多项省级奖励。其中,门九章教授主持完成的课题——中西医结合学术本体研究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李俊莲教授作为第二完成人的教改类课题——《医科类院校临床技能运用无纸化考试的探索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主要参与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冯明教授开发研制的“一种饮料和饮料母液及其制备方法”获得专利。

发表专著与论文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师先出版了《金匮要略·案例版》、《伤寒论·案例版》、《中医崛起之路》、《医案医话入门必读》、《经典名著入门必读》、21世纪课程教材《金匮要略讲义》、《金匮要略选读》、《金匮要略教与学》、《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21世纪课程教材《伤寒论讲义》等学术专著30余部其中,郝印卿教授担任副主编的《伤寒论讲义》一书获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同时,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论文发表杂志不仅有省级各类杂志,《中医杂志》、《中国中医急症》、《中华中医药学刊》、《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国药物与临床》、《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成药》、《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等国家级核心杂志上也有多篇论文发表。

8、导师代表简介

门九章,1963年出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湖北中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山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院长,山西省医学学科带头人,省跨世纪杰出青年人才,省跨世纪中医内科专业学科带头人,省药品审评专家。

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长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临床实践中,注重人体功能及方证、药证的研究,创拟了“方精药简,联合方组”的整体治疗方案,提高了慢性疑难疾病的治疗效果,尤其对肾病、肝病、肿瘤病等疑难杂症的中医整体治疗,颇具见地,深受广大患者赞誉。中国中医药报、中国医药报、太原电视台曾作主题专访。承担中医、中西医本科及研究生课程。主编有《中医学导论》及其他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有课题8项,参加国家级课题2项。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备受关注,成果斐然。其中《中医学导论》于2006年作为国家对外合作交流项目,英文版将在美国刊行;《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已作为研究生教材内部使用;获得2007年山西省第九届“育人杯”先进个人及1998年度科技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种奖励14项。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届百名中医科普专家”,“山西省卫生系统突出贡献专家”,“山西省青年医学家”等。

9、学科发展目标

经过5—10年的建设,使山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中等以上水平。

专业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