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儿科学     专业代码:100202     门类/类别:医学     学科/类别:临床医学

专业介绍

儿科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一级学科学位点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该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拥有宁波市优秀卫技人才1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三层次2位。该学科为宁波市重点建设学科,近5年共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市厅级课题20余项,参与卫生部临床重大课题2项、省级课题1项,共获得科研经费200余万。近5年来发表SCI收录论文2篇,一级期刊论文40余篇,其中中华系列论文27篇。科研成果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和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奖4项。该学科是浙江省首批区域专病中心建设单位,成为浙东地区区域专病中心。小儿肾脏病疾病和小儿风湿免疫疾病列入市级首批临床特色重点专科。

学位点负责人邱海燕,主任医师,任宁波市医学会儿科分会主委,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副主委等职,宁波市科技创新服务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编委,承担市社发择优委托重点项目1项,拥有科研经费60余万元。近年来,在先天性心脏病防治、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儿科适宜技术推广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该硕士点设4个研究方向:

(1)新生儿医学;(2)重症医学;(3)心血管;(4)肾脏风湿。

温州医科大学儿科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浙江省一流学科和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高校儿科专业”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评审委员单位,国家卫生计生委住院医师培训基地(重点)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等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8个。2021年浙江省儿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和浙江省儿童结构畸形重点实验室先后落户。儿科学专业将按照温州医科大学“有情怀有自信,能做事能创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传承“敬畏、慈爱、严谨、坚守”的儿科精神,优化教学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全国培养具有更多儿科医学专业人才。

1.人才梯队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儿内、儿外各专业现有高级职称120余人,博士40余人,硕导40余人,其中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2人,浙江省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千人计划)2人,浙江省151人才10人(第二层次2人,第三层次8人)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30余人在国家级学会及专科学会任职(包括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委员和中国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医师分会常委等)。儿内科是国家住培重点专业基地,儿科(呼吸)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儿科呼吸免疫和围产医学是浙江省医学支撑学科,心脏发育及心血管疾病整合医学、儿童睡眠医学是浙江省医学创新学科,中西医结合儿科肾脏是浙江省中医药重点扶持学科,儿童中医科是浙江省中医药重点专科。浙江省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现任会长单位,同时也是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呼吸学组、免疫学组、感染学组、儿童睡眠医学协作组组长单位。浙江省小儿呼吸疾病诊疗研究中心设在本学科。其中,小儿外科学科为浙江省医学支撑学科,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副组长单位,浙江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单位,浙江省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单位,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分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组长单位。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现有高级职称10人,博士3人,硕士37人。多人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互联网+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灾害学组委员、浙江省医院协会理事、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常委和浙江省医师协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委等。

2.临床诊疗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儿科学科包括儿童内科、儿童外科和儿童中医科。儿童内科下分儿童保健、呼吸、睡眠、变态反应(过敏)与免疫、新生儿、心血管、神经、精神心理、消化、血液肿瘤、肾脏、风湿、急诊与重症医学、感染、康复、遗传内分泌代谢和儿童普通内科等17个专业,儿科住培专业基地入选2020年度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儿童外科学科是浙南闽北赣东的儿童外科疾病诊治中心,涵盖儿童普通外科、儿童泌尿外科、新生儿外科、儿童神经外科、儿童心胸外科、儿童骨科和儿童眼科等专科和亚专科。医院现有儿科床位850余张,全年0-18岁儿童门急诊量158.06万人次(其中儿内门急诊量116万人次),出院病人4.2万人次(其中儿内3.1万人次)。开展浙江省首例胎儿心脏病宫内介入治疗等前沿诊疗工作。主要诊疗技术: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术、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腹腔镜肾盂成形术、腹腔镜输尿管再植术、巨大实体肿瘤根治术、复杂外生殖器畸形矫治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上尿路畸形、新生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脑脊液储液囊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肝穿刺活检、肾穿刺活检、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技术、床旁血液净化术、一氧化氮吸入治疗肺动脉高压、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小儿支气管镜术、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等。儿科医疗服务范围和学科影响力遍及浙南闽北赣东,已辐射至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各地。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开设了新生儿科、儿童心血管科、儿童血液科、儿童保健科、儿童外科等专业。医院现有儿科床位90余张,全年0-16岁儿童门急诊量7万人次,出院病人4000余人次。其中,新生儿科病区建筑面积2050m2,合计床位 90张,NICU床位40张,收治新生儿 3000余例/年。

3.科学研究

10年学科承担包括科技部重大专项在内的国家级课题40余项,省部级课题80余项,厅局级课题30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达2000余万元;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其中二等奖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17.047,中华系列和国内一级期刊论文200余篇。学科位列《中华儿科杂志》2005至2014年发文量最高机构第6位。在2020年发布的全国小儿外科专家国际论文学术影响力排名中,有五位导师入选百强,人数占全国第四。学科拥有浙江省儿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和浙江省儿童结构畸形重点实验室,温州医科大学儿科研究所和温州医科大学心脏发育与转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在由国家级医学信息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近5年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名中,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儿科学一直位列全国前20强,2021年度为第14位。

4.教书育人

温州医科大学儿科系1978年开始招收五年制儿科学专业。1979年成为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2009年开始招收儿科博士研究生。2016年成为全国8所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同年获教育部批准招收临床“5+3”一体化培养儿科学方向学生。在国家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大背景下,温医大儿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了“分层渐进、螺旋上升、顶岗负责、强化督导”为特色的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温州模式,获得国家卫建委和中国医师协会的肯定与大力推广。2020年小儿外科住培基地全国业务水平测试,成绩排名全国第一2021年成绩排名全国第二名。温州医科大学儿科学专业为全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儿科人才,目前为止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500余名,涌现出一批活跃在国内外儿科学界的优秀人才如沈晓明、孙锟、陈超、林锦(美国)和赵伟(美国)等。

目前学科有研究生导师5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0名,招生专业涵盖儿内血液、肾脏、心血管、重症、呼吸、康复、急救、新生儿等专业和儿童外科(儿童普通外科、儿童泌尿外科、儿童神经外科、儿童心胸外科)等方向。

5.专业负责人

褚茂平,男,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党委书记,温州医科大学儿科管理委员会主任。浙江省结构畸形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儿童健康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儿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先心病专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常委、心血管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小儿内科医师定期考核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儿童医院管理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先心病影像学及介入协作组副组长,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候任主委,浙江省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心血管学组组长,浙江省医师协会理事,温州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委、心血管分会介入学组委员。主要从事儿童心脏疾病方面(先天性心脏病、川崎病、心肌炎等)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擅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及介入治疗技术。近年来负责完成省部级、厅市级课题10项,目前主持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省部共建重点项目等研究项目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所发表的刊物包括:Critical care medicine、Scientific Reports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translational research、Journal of Inflammation 、Life Sci、Gene 、BMC Public Health、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等50余篇,中华系列杂志20来篇。论文被引次数达200多次。参编出版书5本。多次参加国际性、全国性会议,进行大会讲座或论文宣读交流。近年来连续主持举办国家级、省级儿科继续教育班,将成果和经验向全国同行推广。

儿科学科成立于1956年,于2012年正式开始招硕士研究生,学科为省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生儿、普儿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包括各种机械通气模式在危重新生呼吸支持中应用、早产儿脑损伤发病机制、肠道微生物群定植模式在早产儿适应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炎性细胞因子在川崎病中的作用机制及诊断价值。近5年,获省厅级科研课题3项;发表论文30篇,SCI收录1篇;编写著作教材6部,在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建设,经儿科学硕士点培养的研究生遍布全国各地,相当数量毕业生进入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成为科室中坚力量。

儿科学简介

学科专业特色

    广东医学院儿科学专业于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广东医学院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为广东医学院重点学科。2012年新生儿专科获省级重点专科,血液病专科获广东省农村儿童白血病定点医疗单位。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始建于1964年,2010年1月命名为“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学科点自从建立以来,就确定了以科研为龙头,带动医疗和教学全面发展的方针,目前形成了一定的学科规模和特色、优势:建成了以小儿呼吸疾病、心脏病、血液病、新生儿及危重症、儿童保健康复等专业为龙头的儿童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一体化的儿童医学中心。学科形成了以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病的防治、新生儿及危重症、儿童行为发育等稳定的科研方向。

目前中心设四个病区,为小儿胸科病区、小儿血液神经肾脏病区、新生儿病区、儿童危重症病区。开放病床150张;两个门诊,年门诊量12万;一个急诊,年急诊量5万余。儿童医学中心具备完善的医疗条件,先后开展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儿童肺功能检测、儿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呼吸及辅助呼吸治疗、儿童/新生儿脑功能监护、儿童白血病和实体肿瘤的规范化疗、肠道外营养能等诊疗技术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师资力量及科研水平

儿科学教研室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34人,职称结构:其中正高职称9人、占26.5%。副高职称8人、占23.5%。中级职称2人、占5.9%。初级职称15人,占44.1%。学历结构:博士4人,硕士21人,本科10人。年龄结构:年龄结构:50~60岁教师4人、占11.8%,35~49岁教师16人、占47%,<35岁教师14人,占41.2%。我们十分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多年来,先后多次派年轻的技术骨干到国内外重点学校或医院研修和学习。带动了学科内的多项新技术的开展,为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人才。现有硕士生导师6名,2位教师曾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多人被评为院级优秀教师,2位省级“千百十工程”校级重点教师。儿童医学中心学术气氛浓厚,近年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科研成果硕果累累,近五年承担各级课题17项,发表论文79篇,获广东省科技局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湛江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

临床教学能力

儿童医学中心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是广东省粤西地区最大的儿童保健和疾病诊疗中心、儿科医师培训基地,是广东医学院儿科学专业人才教学实践基地。儿科历来重视教学工作,教学体系完整,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较高。每年主要承担本科班的教学,并承担专科班、研究生及进修生等不同层次教学。每年完成本科实习生的临床实习任务,加强实习生管理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得到学生的好评。连续5年承办广东省继续教育项目:儿童/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暨相关危重症疾病学术论坛。

人才培养特色及毕业生就业情况

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制定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管理细则,编写研究生和进修生使用教材并举办培训班。儿童医学中心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3-15名。毕业研究生以理论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就业率100%,分布全国各地。

招生咨询方式

 0759-2387424

遵义医学院儿科学是2001年1月由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为临床医学下二级学科,已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60多人。学科包括小儿内科和小儿外科专业,2007年获首批校级精品课程,主要以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及神经电生理等方向)、小儿血液病及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小儿矫形及血管瘤、普外及泌尿系疾病等为重点研究方向,设有3个独立实验室。小儿内科是贵州省临床重点学科、院级临床重点学科;小儿外科是贵州省临床重点专科、院级临床重点学科;深圳市儿童医院为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2014年5月30日“贵州省儿童医院”在我院挂牌,2014年7月被授予贵州省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站。

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8名,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博士后出站1人,省管专家2人,儿科专业核心期刊审稿人4人。目前承担各类课题2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

专业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