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免疫学     专业代码:100102     门类/类别:医学     学科/类别:基础医学

专业介绍


免疫学学科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浙江省高层次卫生创新人才和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研究领域包括肿瘤及肿瘤相关病毒的分子免疫诊断、分子靶向治疗、病毒感染对肿瘤免疫特征及免疫治疗的影响、靶向肿瘤的分子疫苗设计和研究,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基于affibody分子的肿瘤分子成像诊断和靶向治疗研究。研究领域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Mol Immunol.、Molecular CancerTheranostics等国际权威专业期刊上发表,并获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胃肠道肿瘤的研究成果获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年度突出成果和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①细胞与分子免疫学②肿瘤免疫学③感染免疫学。





免疫学自1998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免疫学硕士授权点。1999年被评为贵州省“重点学科”, 2010年获贵州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并再次评为贵州省“重点学科”,2011年获贵州省科技创新团队,2014年获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贵州省免疫分子应用研究工程中心。

免疫学硕士点经过10余年发展,已建立感染免疫学、肿瘤免疫学、分子免疫三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建有以流式细胞仪、MACS分选、显微操作系统等为支撑的细胞免疫学研究平台;以GeXP多功能遗传分析系统、6色荧光PCR等为支撑的分子免疫学研究平台;以多功能图像工作站、发酵罐等为支撑的生物制剂研究平台。

目前,硕士点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600多万元。近五年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 18篇,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贵州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主编教材7部,参编教材6部。培养硕士研究生50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1名研究生获贵州省优秀硕士研究生称号,1篇论文获贵州省首期“硕博论坛”学术论文二等奖,1篇论文获贵州省首期“硕博论坛”学术论文三等奖。

       

贵州医科大学“免疫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于1987年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免疫学”授予权,是贵州医科大学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2011年获“免疫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具有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资力量,有教授4名、副教授4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9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名、省管专家2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

    目前已培养硕士毕业研究生69人。现有在校统招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5人。本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率为100%,主要就业去向为高等医学院校教师、大型三甲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临床医师、检验人员,生物制品公司研发人员等和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本博硕点主要从事分子免疫学、抗感染与免疫、干细胞基础与临床、肿瘤免疫学、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多年来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及贵州省科学基金等50余项科研课题,获科研经费近千万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被SCI、Medline收录多篇。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贵州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2项。 

本学科具有“贵州医科大学组织工程与干细胞实验中心”大型科研平台,并被批准为国家发改委 “细胞生物医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贵州省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免疫技术研究室、干细胞研究室、人体组织工程研究室、肿瘤及抗病毒疫苗研究室、发育生物学研究室。拥有流式细胞分选仪、显微注射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细胞融合仪、磁珠分选仪、染色体核型分析仪、基因枪、荧光显微镜等,建有达GMP标准的层流实验室200M2 和普通实验室800 M2。仪器设备价值超过1000万元。多次被评为院科研工作先进集体,2002年被评为校重点学科,2005年《医学免疫学》本科课程被评为贵州医科大学校级和贵州省省级精品课程,2006年获贵州省师德师风先进集体,2010年获得贵州省省级教学团队称号。2013年被评为贵州医科大学校级优秀重点学科和优秀教学集体。

不区分研究方向

免疫学是一门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理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用及其机制;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推动了免疫学的飞速发展。免疫学硕士专业现有导师5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1名。目前有国家、省和市资助的科研项目多项,并已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①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及诊疗手段的研发工作。导师何韶衡,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及诊疗手段的研发工作,国际过敏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发表SCI收录论文143篇。目前在研项目7项总经费1000余万元。②免疫调节与内皮细胞互动的分子机制,包括免疫细胞浸润与内皮细胞互动,肿瘤血管新生与肿瘤微环境和血管渗透与炎性反应的研究。其中对TSAd分子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的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发现,TSAd基因敲除对VEGF诱导的血管发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表现为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障碍。③纳米材料的制备、表面功能化和生物传感器应用,已在纳米材料合成、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制备与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利用上述合成纳米材料,在生物活性测试以及电化学性能研究取得了进展。本学科仪器设备先进,已构建了免疫学-血管医学交叉科研平台,并建立了包括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学、形态化学和模式动物等实验方法。能将研究生培养成为掌握免疫学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免疫学专业科研能力的专门人才。


专业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