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新闻与传播     专业代码:055200     门类/类别:文学     学科/类别:新闻与传播

专业介绍

1、专业方向

共设三个方向:网络新闻传播、创意策划与影像制作、数字记忆与文化传播

2、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2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1人、高级职称23人、具有行业经历16人。

行业教师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高级职称10人。

3、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制定:在前期已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针对当前形势,听取专家的建议,再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

本科培养质量:近5年获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5项、省部级24项、校级56项。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0项。广播电视学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率近五年始终保持在90%以上。

联合培养研究生情况:目前取得校外兼职硕导资格的教师10人,已与华中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8名。

4、培养环境与条件

科研水平:近5年,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5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出版著作18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获批省级实习实训教学基地1个,已签约的实践教学基地10个: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网络信息有限公司、光明日报湖北记者站、文汇报湖北记者站、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襄阳广播电视台、襄阳日报社、襄阳隆中文化园投资有限公司等。

支撑条件:文传学院资料室图书2.56万余册,各类期刊报纸90余种。多媒体教室20间,案例教室2间,编辑室等实验室4间,声音训练室、形体训练室、观影室、播音室、演播厅5间。在体制机制上拟实行三维立体管理体制,即“校—院—企”三者共同参与研究生的管理,以归口归类管理取代传统的集中管理。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点培养富有人文精神、系统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素养较高、业务技能熟练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具体体现在培养研究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树立自觉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建设的信念;培养研究生较系统掌握和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新闻传播工作能力,能够独立从事新闻传播实践工作。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培养研究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阅读相关专业资料、文献,与海外同行进行交流。



  莆田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以新闻学和广告学2个本科专业为支撑,所属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本专业拥有全国台联妈祖文化研习交流基地、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拥有网络传播与舆情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平台;拥有总值888.5万元的教学科研设备仪器,以及数字高清演播大厅、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微格实训室、新媒体课外实训室、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实验教学场所。


  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与东南网莆田站、莆田市广播电视中心、北京云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共同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拥有高水平教学团队,现有博士生导师名6名,硕士生导师40余名,业界导师10余名。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0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29人,在读博士2人;1人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6人入选“闽江学者”,3人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2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科带头人赴海外访学研修计划”。近几年,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一流精品课程4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国家语委项目1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近三年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100余场,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切实提高学术水平。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融媒体时代经世致用的具有新闻传播学知识背景和新媒体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建设服务于本专业实践教学的融媒体传播、虚拟仿真、网络直播、短视频制作等方面实验室;推进与传媒行业深度融合,建立充足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注重文化品牌传播人才和媒体融合传播人才的培养;在新文科视域下,本专业重视学科交叉,把妈祖文化、莆仙文化、侨乡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融入专业教育和课程建设,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本专业主要面向新闻学、广告学、汉语言文学等与新闻与传播相关专业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授予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闻与传播高端复合型人才。

  (数据截止2021年11月)




下设五个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含话语与传播、影视传播) 、数字媒体与智能传播、全球传播与传媒教育、新媒体运营管理(含广告与品牌传播)、口语传播(含播音与主持)。

 

 

序号专业方向所属单位专业方向介绍
1 广播电视新闻(含话语与传播、影视传播) 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含话语与传播、影视传播)方向依托于浙江省一流学科新闻传播学,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广播电视新闻领域高层次人才。聚焦媒体融合、媒体与社会发展等特色领域,形成了技术、社会、文化与传媒业相结合的系列研究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打造双师型团队在全媒体新闻实务研究和全能记者培养等方面处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水平。

       本方向的人才培养注重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着重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新闻理念,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使学生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二是重视学生广播电视实践能力的训练,在课堂内引入实践环节,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在实践中发挥业界导师的作用,安排学生进入主流媒体实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新闻采编能力。

       本方向采用学校与业界共同培养的模式,先后与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香港卫视、湖南广电集团、浙江广电集团、河南广电集团、亚洲电视集团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师资队伍强大,除学院专职导师外,还从中央及地方媒体聘请了一批专家担任业界导师。实践基地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媒体,为学生深入媒体一线进行观摩、考察、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历届毕业生在浙江广电集团、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等单位就职。

本方向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杜伦大学、全球中国比较研究院(伦敦)等高校与机构也建立了合作关系。

2 数字媒体与智能传播 新闻与传播学院       数字媒体与智能传播方向基于新媒体技术的“聚焦媒体需求的实践培养全程制探索”育人特色,跨界融合的学科创新优势,在数字媒体与智能传播、数据新闻等领域已形成跨学科研究的平台优势和面向新媒体发展的实践创新优势。长期为中宣部、国家网信办、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提供决策咨询,承担省网信办网络新闻评阅工作,为杭州文广提供新闻的数据可视化支持。

       本方向的人才培养注重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着重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传播理念,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二是重视学生新媒体方面实践能力的训练,在课堂内引入案例教学,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在实践中发挥业界导师的作用,安排学生进入不同类型的新兴媒体实习,强化训练学生的传播与策划能力。

       本方向旨在培养互联网视听节目、数据新闻、IPTV、短视频、移动直播、公共视听载体等新媒介人才。该方向毕业生不仅具备一定的传统媒体动手能力,包括摄像、编辑等操作能力,同时具备新媒体的采编能力,就业面将突破以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领域,更多地向新兴媒介平台倾斜。历届毕业生在腾讯、新华网、光明网等单位就职。本方向采用学校与业界共同培养的模式。师资队伍强大,除学院专职导师外,还从各种新兴媒体聘请了一批专家担任业界导师。实践基地包括校内的华数实训基地和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和校外的多家新兴媒体,实现了产学研的一体化,可以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实践和研究平台。

       本方向学生有机会去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等交换学习。

3 全球传播与传媒教育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       全球传播与传媒教育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新闻传播理论修养与较强的对外传播能力,了解国际传播规律,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全球传播或相关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方向依托于浙江省一流学科新闻传播学及国家媒介素养研究基地和浙江省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全国首个省级媒介素养学术研究社团)等平台进行人才培养:一是着重国际传播理念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较高的媒介素养和宽广的国际视野。二是重视学生全球传播实践能力的训练,在课堂内引入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发挥业界导师的作用,安排学生进入国内外媒体实习实践,强化学生全球传播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方向采用学校与业界共同培养的模式,先后与国内外院校及电视台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香港卫视、浙江广电集团、亚洲电视集团、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韩国汉阳女子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柬埔寨因塔维杰大学、英国苏格兰阿伯泰邓迪大学、加拿大谢尔丹理工学院、英国坎布里亚大学、美国格里斯伯勒学院、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及柬埔寨卫星电视台NICE TV等,为学生深入中外媒体一线进行观摩、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毕业生将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展现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从事国家形象构建、全球传播、跨文化交流、国际媒介素养教育与普及等方面的工作。

4 新媒体运营管理(含广告与品牌传播)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        新媒体运营管理(含广告与品牌传播)方向主要培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刻了解中国国情,有较强的新媒体运营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新媒体运营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政策法规水平,拥有现代新闻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熟练掌握新闻传播学与媒介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具备从事媒体特别是新媒体运营管理实践所需要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跨界传播能力,能够胜任新技术变革对媒体运营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外文资料。其中广告与品牌传播方向要求扎实掌握广告与品牌传播的理论基础与操作技能,具有灵活的新媒体运营能力,具备从事广告与品牌传播工作的综合素质、思维能力及应用能力。

       毕业生应具有新媒体运营定位、内容及产品运营、数据分析、用户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与技能,就业目标为新媒体企业和新闻宣传机构的运营管理与品牌推广等岗位,或继续深造。

5口语传播(含播音与主持)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口语传播(含播音与主持)方向旨在培养具备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具备高水平口语传播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广电媒体、新媒体、专业院校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口语传播、播音主持传播、播音主持教育教学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方向以浙江省中华经典诵读基地、中国主持史研究基地、播音主持优化传播研究所、职业口语传播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以有声语言传播为研究对象,研究口语表达主体的思维方式、创作方法和传播规律,其中重点研究播音主持传播规律。通过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开放性、综合性思维,使其具备较高的口语传播素养及传播能力。

 



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2014年获批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授权点,2015年正式开始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院依托学校商科特色优势,聚焦经济新闻和品牌传播,通过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新文科特色体系,实现错位竞争。紧跟智媒技术发展,顺应传媒业融合转型,创新引领,面向未来培养人才。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适应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媒介融合的新要求,针对各种媒介产品的内容生产和创意传播、新媒体运营、公共关系协调三种能力展开,主要服务于各类传媒机构和企业的新闻宣传、文案策划、品牌推广、风险沟通等工作。

根据培养方案,新闻与传播专硕应系统掌握新闻传播理论知识,拥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透彻理解媒介融合趋势下各类媒体的性质及传播规律;熟练运用各种传播技能与方法,擅长内容生产,熟悉新媒体运营,了解文化产业,具有高度的国情意识和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具备创新思维和良好的新闻传播职业素养。

新闻与传播专硕学制为2年,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

北京工商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共有23位新闻与传播专硕导师,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6人,讲师2人。专任教师1人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7人获评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入选市教委青年英才计划,3 人入选市教委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获评1个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北京工商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授权点同时拥有一支优秀的校外实践导师队伍。实践导师大多来自具有社会重要影响力的主流媒体、行业媒体,能够为学生丰富的行业资讯与实践指导。新闻与传播专硕培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外实践导师在课程建设、前沿讲座、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参与指导工作。

北京工商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授权点依托实践基地,探索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学位授权点拥有市级示范性创新实践基地、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同时与新华社、《经济观察报》等知名新闻媒体、新媒体传播机构共建实践基地,探索赛事、调研、实训、实习相结合的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

北京工商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连续多年保持一志愿录取率100%。根据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学生对培养过程、支撑条件、导师指导、学术讲座和培养管理整体满意度高。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良好,大多进入新闻媒体、文化传播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


专业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