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北京市 院校隶属:北京市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基本概况

本学科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高分子材料行业重大需求与科学发展前沿,重点在新材料研发、材料加工、材料性能分析与检测技术、塑料和人身健康与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等方面开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基础和应用创新研究,培养学科与行业发展所需的学术与专业技术人才,为推动我国材料产业及绿色可持续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

本学科以新材料产业需求发展为导向,凝练出了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阻燃高分子材料、轻量化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等研究方向。坚持学校培养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充分利用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优势,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以国际视野培养高分子领域擅长教育教学、学术科研、标准与检测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诚信严谨的优良学风,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研究技能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服务于国家建设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具体而言,培养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及功能复合材料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全面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及功能复合材料领域的制备工艺及技术装备、熟悉材料相关的分析测试技术与性能评价方法、了解材料学科前沿信息与发展趋势,具备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及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加工成型、结构与性能表征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研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并能够熟练地使用一门外语进行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

材料与化工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材料与化工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材料与化工技术研究和工程化能力,能够胜任该工程领域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方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 生物基及生物降解材料

旨在通过探索新理论、改进新工艺以推进塑料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化发展,研究内容涉及生物基及生物降解材料的加工、改性、性能检测技术、人身健康与环境安全评价等。
2.
功能复合材料

旨在通过不同结构和性质材料的优化组合,进行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功能构建,赋予复合材料以所需要的优异功能。研究内容涉及电磁屏蔽与吸波、导热、吸附、分离等领域。
3.
聚合物发泡材料

旨在通过超临界流体辅助聚合物成型加工技术,进行聚烯烃、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生物降解聚合物的发泡成型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4.
阻燃材料

旨在发展环境友好、高效率和高性能化的先进阻燃材料,研究内容涉及新型高性能阻燃剂和阻燃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技术、高效率阻燃机理。

材料与化工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
聚合物成型加工

主要进行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的加工与应用研究,在超临界流体辅助聚合物成型加工方面形成特色。
2.
聚合物的环境行为

研究生物基及生物降解材料的加工、改性、降解行为及与之相关的检测技术、以及与人身健康与环境安全相关的评价方法等。
3.
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集无机功能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性能优势于一体,进行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功能构建,赋予复合材料热/电传导、吸附等性质。研究内容涉及电磁屏蔽与吸波、导热、吸附等领域。
4.
阻燃技术

主要进行新型高性能阻燃剂和阻燃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技术、高效率阻燃机理研究。

导师队伍

本学科现有硕士导师27人,其中,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北京长城学者1名、北京市科技新星1名、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4名、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3名。近5年,本学科新增教师 20 人,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96.3%37.0%具有博士后经历,59.3%具有海外经历,逐渐形成了一支梯度合理、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研究成果及应用

生物降解聚合物改性与评价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能力获得国内外权威机构认可与授权;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无卤阻燃剂生产技术分别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多项技术在企业实现成果转化。面向吸附、导热、电磁屏蔽和磁性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作为新的增长点取得进展。近5年到位科研总经费8908万元,获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9项。发表学术论文416篇,其中SCI收录281篇,ESI 高被引论文6篇。

就业前景

本学科研究生的考博出国深造率为26.1%,学生多数考入国内211名校、中科院系统以及国外名校读博;一次性就业率达100%,绝大多数同学从事高分子材料相关技术与开发工作,并逐渐成为高分子材料工程应用领域的骨干力量,平均工资高于全国本专业平均水平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