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浙江省 院校隶属:浙江省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物理学
专业介绍:

070200物理

温州大学物理学专业从1979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获批凝聚态物理硕士点,为温州大学首批硕士点;2008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列入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A类;2011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并开始一本招生;2012年成为浙江省优势专业;2018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在2016校友网中国大学最佳专业排名中物理学排名54位。物理学科目前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18人,多人次入选浙江省151人才、温州市551人才和温州市青年拔尖人才等人才工程项目。

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物理学学科形成了以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学为代表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近5年来,承担了以国家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等为代表的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0余项,共发表SCIEI论文230余篇,其中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NPG Asia MaterialsNanoscaleJ. Chem. PhysSoft Matter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本学科与国家和地方的科技经济发展相结合,多方位开展技术应用与转化。 学科建有温州市重点实验室,参与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浙江省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与航天研究所合作,承担民用航天及预研项目。我们承办了第9届全国软物质与生命物质物理会议、第二届复杂性科学研究会、生命科学与物理学交叉前沿讲习班等全国性会议,显示了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

物理学制定了相关的学位点建设方案,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同时,本学科努力在创新载体建设、育人渠道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近5年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90多人, 22人攻读博士学位,其中20人进入清华、复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985高校及中科院。研究生发表SCI论文40余篇。硕士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声誉。

附一:主要研究方向情况

1、理论物理。本研究方向包括高分子统计理论和量子信息与调控两个方向。高分子统计理论方向:主要采用统计理论和模拟方法来研究复杂体系例如高分子等在各种环境下的微观结构,分析它们的力学、光学性能,涉及传统的高斯链和非传统高斯链。量子信息与调控方向:研究内容有量子纠缠与量子非局域性、量子体系与量子相变、量子纠缠表象理论、量子计算理论研究等;该方向获得国家自然基金6项,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J. Chem. Phys., Soft Matter等期刊发表一系列高水平成果。

2、凝聚态物理。本研究方向主要利用纳米技术研究软物质与生命现象中的凝聚态物理。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单分子定量研究,DNA凝聚和电荷逆转等研究是特色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学术影响。承担了国家973规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以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了SCI一,二区论文20多篇,研究团队多次在国际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担任Nature出版集团《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受邀编写《国家十三五软物质战略研究报告》中《生物大分子的静电学》1章。

3、光学。在本研究方向,我们开展了多领域交叉研究,主要进行新型激光材料性能与器件、量子光学、新型太阳能技术等的研究,取得较好成绩,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在量子光学方面主要利用光场操控手段实现多体原子系综间的纠缠从而从新布局原子的量子不确定性,并将产生的量子态应用于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在新型激光方面主要涉及到新型固体激光器、以及变频实现紫外到中红外波段激光研究。5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8项、省自然基金及公益项目7项。获得一系列高水平成果,包括发表Nature-NPG Asia MaterialsNanoscaleSCI一区文章,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

 

附二:硕士点负责人、主要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情况

1、硕士点负责人

李士本,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4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2003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4月入职温州大学(原温州师范学院)物理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 期间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在浙江大学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物理系做访问学者从事软凝聚态物理的理论与计算机模拟的研究工作,采用平均场理论统计方法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柔性或刚柔嵌段聚合物、生物大分子等软凝聚态体系各种环境条件 (本体、受限溶液外场等)下的微结构和物理性能(光伏性能、力学性能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在Soft MatterJ.Chem.PhysLangmuir 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近年教学方面主要承担力学、大学物理等本科生课程,高分子物理、现代科学技术等研究生课程。毕业硕士生7人考入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相关课题组攻读博士研究生。

2、主要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

杨光参,博士、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1997年8月毕业于中科院理论物理所,获博士学位。1997年9月至1999年9月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后; 1999年9月至2004年11月在美国Tulane大学、芝加哥大学、南卡罗来那大学从事研究;2004年11月以学术带头人引进到温州大学工作。从事半经典理论、界面附近和微腔中的光诱导过程、量子混沌、光合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等课题的研究,现在主要开展软凝聚态物理和生物物理研究。在界面光剥离和DNA电荷逆转等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学术骨干参加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Soft matter、Physical review系列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单篇SCI引用超过50。2008年浙江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二等奖。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任英国自然出版集团《Scientific Reports》编委,担任国内外多种期刊的审稿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多年承担研究生精品课程《计算物理》和《生物物理基础》等课程。

柯见洪,博士、教授,1990年9月至1994年7月就读浙江大学,获学士学位;1994年9月至1997年4月就读浙江大学,获硕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9年7月就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1年7月至2012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2004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2006年晋升教授。Physical Review系列、Physica A、Chinese Physics Letters等学术期刊的特邀审稿人。主要从事复杂系统动力学(演化博弈、多体系统的反应动力学等)的研究。近年来,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主持多项人才基金项目。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E等重要期刊上发表五十余篇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研究成果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

万里,博士,教授。199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得本科学历。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于2002年获得凝聚态博士学位。后赴德国固态电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04年初进入温州大学工作至今。从事凝聚态物理,纳米液体等方面的研究。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Rhys.Rev.X,Phys. Rev. E,J.Phys.Con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近年来主要承担大学物理,固体物理等课程教学

姜年权,博士、教授,2004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从事量子信息、新能源、超导理论的研究,目前主要采用量子理论研究构建超导量子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有效理论方案;探索新能源技术的理论及实现方法;研究超导现象的根本机制。近年来主要承担高等量子力学、量子光学、量子信息物理以及理论专题等研究生课程以及大学物理等本科生课程的教学

何林李,博士、副教授,数理学院副院长。2011年获浙江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从事高分子物理的理论与模拟的研究工作。主要采用自洽场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嵌段共聚物、聚合物/纳米颗粒等体系在外界环境诱导下的自组装行为、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表面改性。2016年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2019年入选温州市青年拔尖人才,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与面上)、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温州科技计划项目。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表学术期刊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期刊论文20余篇。应邀成为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Polymer等期刊邀请审稿人。近5年来主要承担大学物理、理论力学等本科生课程和凝聚态物理专题、计算物理、分子模拟等研究生课程。

王艳伟,博士、副教授,物理系系主任,2011年获山东师范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单分子检测与操纵,是指在单分子水平上对生物大分子的行为(包括构象变化、相互作用、相互识别等)进行实时、动态检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操纵、调控等。自工作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获得温州市551第三层次人才和2015年温州市自然优秀论文一等奖。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2篇,二区论文5篇,其他论文20余篇。发明专利2项,使用新型专利7项。曾承担研究生生物物理及大分子实验方法等课程,主要承担本科生大学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

冉诗勇,博士,副教授,2007年获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软物质物理, 近年来研究集中在DNA聚电解质构象转变以及单分子操纵装置研制等方向。主要利用所搭建的单分子磁镊装置以及其他研究手段如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DNA分子在不同体系中的构象转变行为。工作以来主持并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结题2项。近五年来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授权2项。承担大学物理实验、大学物理、凝聚态物理专题等课程教学。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其中毕业获得学位6名。

段延敏,博士,副教授(瓯江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新型固体激光器、以及变频实现紫外到中红外波段激光研究。2012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研究生院,引进到温州大学工作,期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2016年赴深圳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合作导师:范滇元院士。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面上资助、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1;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光电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EI论文70余篇,引用700余次,其中第一或通信作者论文近40(IF>2.0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20余件;指导研究生4名(2名毕业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2019年指导研究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别一等奖。2014年入选市551人才工程。获青春温大榜样人物、物华园丁奖、校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应邀担任OSAElsevier、中国光学期刊网等出版社旗下多个高水平SCI期刊审稿专家。

王明锋,博士,高级实验师,2015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 近年来研究集中在原子系综的自旋压缩与非经典态制备等方向。主要利用光场操控手段实现多体原子系综间的纠缠从而从新布局原子的量子不确定性,并将产生的量子态应用于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工作以来主持并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结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结题浙江省教育厅项目1项。已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Physical Review A 5篇。承担大学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课程教学。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其中毕业获得学位1名。

 

附三:科研平台和设备

学科有温州市软物质与柔性材料重点实验室,科研实验室面积1056平方米,仪器价值1170万元,其中大型设备原子力显微镜、磁镊系统和计算机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