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培养合格的医生—聚焦医教协同培养改革_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导语:从医科生到合格医生,中间的路有多远?如何让这段路更平坦?如何为医学“新鲜人”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全面启动。

关注:六部门印发医教协同培养改革意见

核心提示: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教育具有周期长、分阶段细、连续性强等特点。国际经验表明,培养一名合格的、高素质的临床医生,必须经过严格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包括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其中,毕业后教育特别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学生”向“医生”转变的关键环节。

自2015年起不再招收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从2015年起,将大力推进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一是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具有“双重身份”,其临床培养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二是将7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即5年本科阶段合格者直接进入本校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

毕业后先当3年住院医师,着重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

不少新入职的医生表示,实践中遇到的病例和书本上学习到的往往千差万别,对一些和书本有差异的病例自己不能很快作出判断。

在《意见》中,对临床培训环节作出了详细部署:高等院校医学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生,在5年院校医学毕业后,以住院医师身份接受系统化、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按内科、外科、全科、儿科、精神科等不同专业方向进行。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将兼任住院医师

从2015年起,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他们具有“双重身份”,其临床实践训练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一致。实现招生与招录、培养过程与培训过程、学历学位授予与职业规培证书发放相结合,确保合格的毕业生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等4证。

医德教育将贯穿始终

医师职业的特点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德和仁爱之心,医学教育尤其强调以德为先。

此次改革要求将医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加强职业道德、医学伦理、社会学、法律等职业素质教育;同时注重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

拓展阅读: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近期任务

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住院医师“一上手就派大用场”

医学生毕业后进入不同医院,三五年后水平便会大相径庭,这种状况使医疗服务发展受到制约。2010年,上海率先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为医学毕业生搭建“黄埔军校”般的培训平台。

“一上手就能派大用场”,是不少医院对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的一致评价。“经过规范化培训就是不一样,知识面丰富、处理临床病例得心应手。”[详细]

解读:构建规范标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核心提示:

根据《意见》,5年本科医学院教育合格者都须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3年统一标准的、严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其中,有3个关键词令人期待,一是标准,住院医师的培训将有统一标准;二是规范,整个住院医师的培训过程,从课程体系到培训基地建设都将严格规范;三是评价,“出口关”严苛,住院医师需要经过系统而严格的考核。

从制度上保证医生临床水平

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国际通行做法,目前,发达国家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均建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结合国内广泛实践基础上,我国在国家层面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标志着我国较为完善的国家医学教育体系就此建立,年轻医生在毕业后前3年的职业发展关键期能够得到更好的培训,从制度上保证了我国临床医生的质量和水平。

推动医生成长标准化

年轻医生在职业生涯关键时期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既不利于个人后续成长,也严重影响了医疗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基层医院与大医院医生水平严重不同质,难以得到患者信任,也使得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人满为患,持续加剧看病难问题。

《指导意见》在推动医师成长标准化方面作出规范的制度性安排。有利于实现我国医师培养的标准化、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特别是有利于把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落到实处,为实行分级诊疗奠定坚实基础。

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培养

“我国城乡、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在一定时期内,还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定向免费培养3年专科教育加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要培养医学生能够“下得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情、民情、医情教育,增强学生为保障基层群众健康贡献力量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要培养医学生能够“用得上”,加快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教学标准与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有机衔接。要使医学毕业生“留得住”,加强医学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政策保障,既要用感情留人,还要用待遇留人、事业留人。

评论:医学教育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核心提示:

“只能培养合格的医学生,却不能造就合格的临床医生”、“硕士、博士不会看病”等,这些对中国医学院培养模式的诟病今后将成为历史。

医学教育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与创新

“此次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重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标准,实施相对统一、严格规范的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形成更加同质化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临床医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林蕙青说。[详细]

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意义深远

加强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努力建设一支人民群众可以信赖的合格的临床医师队伍,既是早日实现医改目标、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长久惠及人民健康的根本要求,也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应有之义。[详细]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群众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现在老百姓反映的“看病难”,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看好医生难”。缓解“看病难、看好医生难”,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更多更高水平的临床医师。

好医生离不开好的培养机制。正如北京大学副校长柯杨所说:“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内的毕业后教育,是医学生成长为医生的重要阶段。相信在医教的通力协作下,我国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会更加规范、更加符合医疗卫生发展的需要。”

编辑:李晋波 美工:王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