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慧:我校硕士招生政策一直保持一定的延续性,没有大的变化和调整。
李晓慧:2026年国家招生计划尚未下达,中国研招网硕士专业目录中的拟招生人数为我校根据2025年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招生人数拟定的各学科招生计划,仅供参考。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2026年国家招生计划及各学科报考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李晓慧:初试科目的趋势是使用统考科目,我校也在逐步减少自命题科目。2026年我校招生专业和初试专业课考试科目暂无调整。
李晓慧:2025年我校共录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33人,其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8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405人。较2024年相比,录取人数增加了28.1%,各专业均有增幅。
李晓慧:我校执行考生进入复试阶段初试成绩的基本要求须达到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A类分数线。
李晓慧:榆林学院地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陕西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陕西省榆林市。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一流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建成省级科研平台6个、市级科研平台60余个,获批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教育厅高校青年创新团队6个,7个科技小院入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支持建设名单,8个科技小院入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
学校坚持“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务榆林、贡献榆林”的定位,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特点,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学科专业集群。围绕榆林旱区特色农业、能源化工、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等产业,聚焦“三化”(能化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三黄”(黄沙、黄土、黄河生态治理)“三文”(学校红色文化、陕北历史文化与民间艺术、陕北革命文化),形成了民俗学、能源化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西北革命历史等特色学科方向,构建了与地方产业结构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解决了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批关键性难题,被推广应用于榆林社会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李晓慧:(1)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获奖者奖励20000元。
(2)学校设有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学年6000元(除有固定工资收入者外都可获得)。
(3)学校设有学业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10000元,二等学业奖学金6000元,三等学业奖学金3000元。
(4)学校设有“怀远集团奖学金”。
(5)学校设有研究生“三助一辅”岗位津贴,受聘者每月津贴600元。
(6)学校设有研究生创新创业基金,每项3000-5000元。
李晓慧:(1)培养特色:我校实行“1+0.5+0.5+1”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年在校进行理论学习;第二年上半年进大院大所学习,下半年进行业企业实习;第三年返校完成论文写作,培养过程突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的培养特点,培养特色鲜明。
(2)导师队伍:我们的导师队伍除了校内导师和在榆的国企、省企等大中型企业技术尖子组成的行业导师外,还从多所国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聘请了一批教授担任第三导师,这样就形成了校内导师、大院大所高水平导师和行业导师相结合的“三推一”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学习。
李晓慧:考生可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榆林学院研究生院官网(https://yjsc.yulinu.edu.cn/)、“榆林学院研究生教育”微信公众号(微信号:YLXY-yjsc)或来电咨询(研究生院:0912-3868816/3868826)等方式,了解我校研究生招生相关政策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