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办:速览我校今年研究生招生的五大变化:
1.新增7个招生学院:集成电路研究院、智能医学工程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智能医学工程研究院(市六医院)、智能医学工程研究院(市七医院)、智能医学工程研究院(东方肝胆)。
2.招生专业增幅显著:2026年我校招生学科专业(领域)共计30个,与往年相比有较大增幅,涵盖7大学科门类。
3.项目制招生新亮点:新增“关键领域专项培养项目”“文工交叉培养项目”“订单式联合培养项目”等。
4.新增2个试点项目:085410人工智能(03人工智能)、085501机械工程(03机械工程),开展两年制硕士培养改革试点。
5.报考点选择:2026年报考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考生,须选择“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作为报考点。
具体招生政策可登录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研究生处网站,查看我校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和招生专业目录。
研招办:2026年我校招生学科专业(领域)共计30个,拟招收硕士研究生1500人,其中全日制1350人(含“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12人)、非全日制150人。新增“关键领域专项培养项目”“文工交叉培养项目”“2年制硕士培养改革项目”“订单式联合培养项目”等。实际招生人数以教育部下达的正式招生计划为准。
研招办:2026年我校招生学科专业(领域)共计30个,仅个别初试专业课考试科目有变化,将原来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电子信息(085400)专业的电子与测控技术方向(考试科目为805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更改为085406控制工程(考试科目为805自动控制原理综合);此外,部分专业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课程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其余初试专业课考试科目无调整。具体招生政策可登录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研究生处网站,查看我校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最终以研招网公布内容为准。
研招办:2025年我校实际招生计划1130人。拟录取硕士研究生1130人(含“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12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70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030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30人。
聚优效应凸显,生源结构优化。据不完全统计,在2025年拟录取的新生中,有近16.3%的学生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上海大学等国内知名的双一流高校。这反映出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正不断攀升,也为学校培育优质人才提供了多元的生源保障,有利于促进学术交流与学科融合,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
研招办:考生符合我校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初试成绩达到教育部规定的2025年A类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要求。
第一志愿“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按照所报考专业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学校总分线下降30分,不设单科线要求。
复试采取差额形式,差额比例不低于120%(如一志愿差额比例不足1:1.2,以实际上线人数确定复试名单)。具体复试比例由各二级招生单位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在此范围内自主确定,并在对外公布的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中予以明确。
研招办:学校重点建设“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节能与新能源材料)”两个特色优势学科和“人工智能”“能源与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布局集成电路工程、标准化工程、智能医学工程等未来学科方向。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集成电路研究院、智能医学工程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赋能学校工科重点领域发展。
研招办:学校构建了完善的全日制研究生奖助体系,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1.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学年6000元。分12个月发放,每月500元。
2.国家奖学金:根据国家奖学金评定办法评选,获奖者每人奖励20000元。
3.根据学校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设立了类别丰富的奖学金。
4.学校开通绿色通道,对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按时支付学费的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等措施,资助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
研招办:学校在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同时,严抓培养质量、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系列较好成效。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为突破口,以校企协同、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政协同等多种研究生培养方式探索为契机,学校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功入选上海市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有效实践、理论提炼的“工程导入”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荣获2017年度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为同类高校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位点布局优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结合专业学位特点,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产业链需求导向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探索与实践》成果获2022年度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研究生教育)。当前,我校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深化产业链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向解决行业企业卡脖子关键技术,围绕上海“3+6”产业布局,科教融汇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工程硕士,学校与商飞、中船、宝钢、华虹、上海电气、上检、中银上海分行、航天八院、上海计算所、上海材料所等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以关键领域专项培养为特色的“成建制联合培养”工作。
研招办:学校代码:12044;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2360号;邮政编码:201209;
学校主页:https://www.sspu.edu.cn/,研究生处网址:https://yjs.sspu.edu.cn/;
联系部门:研究生处江老师(021-50216996),电子信箱:yjs@sspu.edu.cn;
微信公众号: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微信号:SSPU_YJS。

(微信公众号: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扫码后关注更多研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