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2023年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474万,相较2022年增长17万,报考人数创下历史新高。“逆向考研”被接受程度正在逐年提高,部分考生表示更看重理性分析、稳妥上岸,学校层次不重要,拿到研究生学习机会最重要。

去中西部高校读研

《2023年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474万,相较2022年增长17万,报考人数创下历史新高。高校研究生招生名额也在扩大,以中西部高校尤其显著。扩招初期,同招生数一同增长的还有调剂名额。2022年7月,西藏民族大学发文称,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923人,调剂报名人数超过4万。

报考人数激增,为何调剂占比仍过高?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授蔡文伯解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虽然西部高校报考人数也多,但生源质量一般,跨专业报考的学生也较多,因此第一志愿上线率比较低,当然西部高校也希望通过调剂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源。

找一个考研的理由,坚持下去

理由1:改变命运

考生A:「因为自己高考没考好,不喜欢现在的学校和专业,还是想再努力一下,实现自己的名校梦。」

理由2:为未来发展铺路

考生B:「我深知自己的平庸,以我当前的实习经历和学历水平,在简历初筛的环节很容易就被淘汰了……」

理由3:缓解就业压力

考生C:「重度社恐,没想好到底要做什么,心想着多读点书总归是好的,再给自己一点时间好好想想吧。」

理由4:提升核心竞争力

考生D:「工作两年了,还是更怀念在学校里专心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想重返校园,踏踏实实地学点知识。」

读研,你选大城市or小城市?

通过招生单位分区,确定目标城市

在选择报考目标时,选择高校就是在选择城市,高校所在地对本地区的毕业生一般认可度较高;选择城市也是在选择就业目标,因为城市的产业聚集效应会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同时也需要考虑一些气候和人文因素等,比如南北方的气候差异、饮食差异和生活习惯差异等。

善用研招网,查阅信息

研招网是研考生必备网站,为考生提供初试报名、打印准考证,初试查分、网上调剂、录取信息公开等全流程服务。研招网向考生提供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当年专业目录等研考重要信息,考生可关注网站相关栏目。此外,研招网还有考研常识、专硕专业介绍、近年分数线趋势等,为考生提供帮助。

不妨来个“逆向考研”

逆向考研”是指一些本科毕业于知名院校的考生,考研不再局限于报考本校或更高知名度的高校,而是把报考目标投向非“双一流”的普通高校。

调查显示,“逆向考研”被接受程度正在逐年提高。部分考生表示更看重理性分析、稳妥上岸,学校层次不重要,拿到研究生学习机会最重要。

考研并不是人生唯一出路

“新型啃老族”指的是现在的少部分大学毕业生,他们在毕业后,没有选择就业,而是选择了考研,乃至二战三战。

如果家庭条件、自身水平等因素不允许二战、三战,放下执拗选择普通高校,或者走入职场锻炼自己,不失为不负青春的明智决定。

对考研高考化说“NO”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已进入尾声。据悉,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1158万人,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为474万人。近一半毕业生选择加入考研大军,折射出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违背了研究生教育培养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初衷。

考研高考化的倾向不仅会加剧考研应试化倾向,把考研日趋变成一场焦虑的“分数游戏”,也会增加大学生的就业焦虑,让迫于社会就业压力和学历歧视的他们不得不朝向同一赛道“内卷”,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未必能够实现考生“提高职场竞争力”的愿望,最终可能得不偿失。为此,社会应一道向考研高考化倾向说“NO”,摒弃“唯学历论”的求职门槛,优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让社会更有效对人才进行配置和筛选。

正因如此,才会有人大代表才会发出警惕考研高考化的趋势的言论。而且放任考研高考化趋势发展,隐患也不少。因此,对考研高考化趋势说“NO”,优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促进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让社会更有效对人才进行配置和筛选,才可能是缓解考研高考化倾向的“良方”。【详细】

全日制

全日制各招生单位均有招生计划,专业选择较多,学硕专硕均可填报,一般周一至周五上课,有各种形式的奖助学金,学校提供宿舍。双证,有毕业证和学位证。全脱产在校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大家在毕业多年后重归校园,感受浓浓的学习氛围。但对于在职考生来说,全脱产学习可能就意味着要暂时放弃工作,这是最大的劣势。

非全日制

非全日制研究生顺利毕业后,将拥有“双证”(学历证书和研究生学位证书),和全日制研究生相同。非全日制主要以专业硕士专业为主,学术型硕士专业也会有少量招生。学费高于全日制研究生。大多数学校未设立奖助学金,一般不提供宿舍。学习时间比较灵活,通常情况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周末时间上课,可以与工作同时进行。如果你有良好的工作机会又不想放弃,非全日制研究生是非常适合的。

科学合理规划 走好考研路

找准专业定位,需要避免“一窝蜂效应”

20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实现了从十几万人到110多万人的突破。研究生招生的增量范围主要倾向于数理化等基础学科和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的相关学科,旨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名校的热门专业,会出现高分扎堆现象,导致复试分数线水涨船高,相应的淘汰率也很高。【详细】

国家需要应用型人才

除了对热门专业有兴趣、本科在对应专业钻研并有沉淀的考生之外,还有部分考生出于功利性择业目的,不惜跨专业随波逐流选择热门专业。

考生如果选择了考研这条道路,应找到符合自身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价值追求的理想专业。只有目标明确,才能越学越深入,逐渐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详细】

需要探索中国特色生涯教育一体化建设方式

“考研热”的背后,承载着很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焦虑,导致考生背负着诸多无形的压力。为破解此困境,国家层面出台了普职融合、终身教育等领域的相关政策,以推动全社会形成“职业无高低贵贱”“行行出状元”的文化氛围。

顺应此趋势,全社会要转变成才观,打破唯学历的观念,全方位了解成才的方式和途径。【详细】

编辑:琳琳 校对: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