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北京市 主管部门:北京市

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代表性协同创新大平台四个:中关村能源工程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独立法人单位)及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都清洁能源(油气)供应和使用安全保障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八个,包括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工程实验室(1个)。此外,学校专门成立了氢能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会同CNAS认可实验室、校内重点科研机构、科研创新团队和分析测试中心等,为学校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平台支撑和条件保障。

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化学工艺、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学),1个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机械工程)。2018年7月,学校与清华大学签约结对共建机械工程学科。根据上海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机械工程学科2022年位居全国前50%、第108名,在北京市属高校中名列第三。

可授予的学位

学校现有6个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

机械工程(0802)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

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

工商管理学(1202)


有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

审计(1257)

电子信息(0854)

机械(0855)

材料与化工(0856)

资源与环境(0857)

能源动力(0858)

生物与医药(0860)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1024人,专任教师801人。高等教育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比67.5%,具有高级职称的占比52.1%。有硕士生导师310人,博士生导师24人。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1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团队2个,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等各类省部级团队29个。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22人次,入选北京市海外人才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属高校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各类人才项目128人次。7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学生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