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四川省 主管部门:四川省

院校简介

学校领导

陈寒 党委书记

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负责乡村振兴、目标督查、机关党建、巡察、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分管党委办公室,党委巡察办、目标督促办公室、机关党委。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心理与社会学院、附属学校。


李敏 党委副书记、院长

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负责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对外合作与交流、校友、审计工作。分管校长办公室,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对外合作处、校友办公室,审计处,高等教育研究室。联系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传媒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现代农学院)


罗娅君 党委副书记

负责组织、干部、人才、宣传、统战、师德师风建设、人事与师资队伍建设、离退休、关工委工作。分管党委组织部(党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党委统战部,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离退休工作处、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系外国语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


曾庆亮 省纪委监委驻校纪检监察组组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负责纪检监察工作,协管巡察工作。分管纪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室。


王力 党委常委、副院长

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工会、就业创业、团学、学生资助、创新教育、美育、劳动教育、保卫、综合治理工作。分管党委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学生工作处,党委保卫部、保卫处,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校团委、创新创业学院,校工会,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采购招标中心。联系文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蒋伟 党委常委、副院长

负责校园规划与基本建设,后勤保障、校园环境治理与绿化、资产经营、计财工作。分管计划财务处、基建处、后勤服务处、资产经营公司、校体育运动委员会。联系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


何云晓 副院长

负责科学研究、科研平台建设、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图情、档案、学报工作。分管科学技术处、学报编辑部,社会科学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研究生处(学位办公室),图书馆、档案馆。联系生命科学学院(生态林业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人居环境学院。


王杨 党委常委、副院长

负责招生、教育教学、教师教学发展、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语言文字工作。分管教务处、招生办公室,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网络信息中心,教师教育实训中心、教师教育学院、四川基础教育研究院,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学校简介

绵阳师范学院是四川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在中国科技城、李白出生地——全国文明城市绵阳市。

春秋更迭,爝火薪传。学校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2006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1年获准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试点单位,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6年被列入四川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首批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被确定为四川省硕士授权优先建设单位;作为部省协同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试点高校,2023年高质量完成审核评估工作。建校以来,学校积淀形成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育人为本,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厚德、博学、笃行、弘毅”的校训,“弘文励教,止于至善”的教风,“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学风。

黄钟轻叩,九皋鸿渐。学校现有高新校区、游仙校区和丰谷校区,校园占地面积近两千亩,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体育场馆等服务设施。现有16个二级学院,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51个全日制本科专业、3个职业教育本科专业,覆盖9大学科门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55人,其中高级职称523人、博士学位教师434人,占34.58%,硕士学位占87.17%,生师比15.94:1。柔性引进和全职聘任国家级人才3人,获省市级以上称号性人才55人次。“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师德楷模”“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四有’好老师”“绵阳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38人次。现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专科高等教育、成人本专科高等教育及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校研究生、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留学生19500余人。

弘文励教,止于至善。学校立足“教学型、地方型、应用型、师范型”的办学定位,坚持“师范做强、艺体做精、应用做实”,培养服务基础教育的优秀师资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应用型品牌专业1个,省级虚拟教研室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2门;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项目56项,省级“卓越计划”项目7项,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6个,省级应用示范课程14门,省级应用型品牌课程2门,立项国家级、省级“四新”项目7项,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荣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项目1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示范团队4个、示范课程19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标杆院1个,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研成果丰硕,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学校15个师范专业全面接受教育部专家进校开展师范专业二级认证考查,全部“有条件通过”认证。

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学校构建创新教育优秀师资培养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取得丰硕成果。学校建有中国科协创新工作室、中国创造学会实验基地、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近五年,学生在“学科竞赛” “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项近2400项次,获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立项1030余项。

教学相长,服务地方。学校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构建“一山一水一城”科研格局,建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6个、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家。“环境科学与工程”被列为四川省贡嘎计划重点建设学科。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27项,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实现零的突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项,市级哲学社科类成果奖70项。与省内外70余个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与省内外70余个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积极参与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特色,助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成长,近三年培训中小学教师达2万余人次。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学校着力培育校园文化,开展主题教育月、节庆日活动和“一院一品”建设。收集整理国家、省非遗项目传承人口述史料600余项,“‘一主两类五场’馆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推选展示优秀奖;“梦之声”合唱团多次赴省内外演出;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风采节、志愿者服务等系列品牌活动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形成了“博、雅、趣、活”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四川省文明校园”称号。

开放办学,接轨国际。学校本着“共创共赢、共建共享、兼容并包、多元共融”的思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主动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地区的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师资培养、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学生交流等活动。

弦歌颂雅,风华赓续。当前,学校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按照“三步走”战略,奋进新时代,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区域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数据截至2024年9月)


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