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专业课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701生物医学综合
考试内容: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满分300分,各科目分别占75分)
考试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
医学细胞生物学
一、参考教材
陈誉华,朱海英主编.医学细胞生物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二、考试内容大纲
第一篇 细胞生物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1.细胞生物学概念。
2.细胞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3.细胞生物学与医学。
第二章 细胞的概念与分子基础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特征。
2.细胞的分子基础;生物大分子的概念及类型;生物大分子复合物。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1.常用的显微镜技术。
2.不同类型细胞的分离方法;细胞培养的概念及过程。
3.细胞组分的常用的分离和纯化技术方法。
4.细胞化学技术概念;活细胞内分子示踪技术。
5.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方法;基因表达的调控方法;蛋白质互作技术;蛋白质与核酸互作技术;组学研究技术;模式动物。
第二篇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 细胞膜与物质的穿膜运输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生物学特性;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2.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穿膜运输;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3.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胞吞和胞吐作用。
4.细胞膜物质转运异常与疾病。
第五章 细胞的内膜系统与囊泡转运
1.内膜系统的概念。
2.内质网形态结构与类型;内质网化学组成;内质网功能;信号肽及相关机制;内质网应激。
3.高尔基复合体的形态结构;高尔基体的化学组成;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
4.溶酶体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溶酶体的发生;溶酶体与细胞自噬;溶酶体的类型;溶酶体的功能。
5.过氧化物酶体的理化特征、功能及发生。
6.囊泡与囊泡转运,囊泡在胞内蛋白质运输中的作用;囊泡的类型与来源;多泡体的形成与分泌。
7.细胞内膜系统与医学。
第六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1.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超微结构、遗传体系;线粒体蛋白的转运;线粒体的起源;线粒体的分裂与融合;线粒体的功能。
2. 线粒体与医学。
第七章 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
1.细胞骨架的概念、基本组成。
2.微管、微丝、中间纤维的结构、化学组成、装配及其功能。
3.细胞的运动。
4.细胞骨架与疾病。
第八章 细胞核
1.核膜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
2.染色质的组成,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3.染色体的组装及形态结构。
4.核仁的成分及结构,核仁功能,核仁周期,核仁应激。
5.核基质的组成、形态、结构、功能。
6.细胞核与疾病。
第九章 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及调控
1.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
2.蛋白质合成及合成后的加工修饰。
3.蛋白质的降解。
第三篇 细胞的社会性
第十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
1.细胞连接的概念,紧密连接,锚定连接,通讯连接。
2.细胞黏附的概念,钙黏着蛋白,选择素,免疫球蛋白家族,整联蛋白。
第十一章 细胞微环境及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1.细胞微环境的组成。
2.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
3.细胞微环境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4.细胞微环境异常与疾病。
第十二章 细胞间信息传递
1.细胞通讯,信号分子及其受体的概念及类型,信号转导系统的特性。
2.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蛋白复合体解离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3.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细胞内受体;气体信号分子激活的信号通路。
4.细胞信号转导的网络化效应。
5.细胞信号转导与医学。
第四篇 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
第十三章 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
1.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
2.细胞周期的概念及各时期的主要特征,细胞周期的调控。
3.细胞周期与医学。
第十五章 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的概念;细胞决定。
2.细胞分化的分子基础。
3.调控细胞分化的细胞外因素。
4.细胞分化与医学。
第十六章 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
1.细胞衰老的概念及机制;细胞衰老与疾病。
2.细胞死亡的方式和分类。
3.细胞凋亡的概念及特征;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细胞凋亡与疾病。
4.程序性细胞坏死、自噬性细胞死亡、细胞焦亡、铁死亡的概念。
第五篇 干细胞与细胞工程
第十七章 干细胞与组织的维持和再生
1.干细胞的概念和特征。
2.胚胎干细胞,重编程多能干细胞。
3.组织干细胞的基本特征。
4.干细胞与医学。
第十八章 细胞工程
1.大规模细胞培养;3D细胞培养;细胞融合;核移植技术;基因转移;细胞重编程;类器官。
2.细胞工程的应用。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一、参考教材
高国全,汤其群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二、考试内容大纲
第一篇 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氨基酸的分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肽。
2.蛋白质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模体和结构域。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5.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
第二章 酶与酶促反应
1.酶的分子组成;酶的活性中心;同工酶。
2.酶的工作原理。
3.酶促反应动力学;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4.酶的别构调节、酶的化学修饰调节和酶原的激活。
5.酶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核酸的化学组成及其一级结构。
2.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3.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4.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六章 维生素
1.维生素的概念和分类;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生物学功能和缺乏症。
2.水溶性维生素的生物学功能和缺乏症。
第二篇 代谢及其调节
第七章 糖代谢
1.糖的摄取与利用。
2.糖无氧氧化的概念、部位、反应过程及催化的酶、调节和生理意义。
3.糖有氧氧化的概念、部位、反应过程及催化的酶、调节和生理意义。
4.磷酸戊糖途径的概念、部位、关键酶、调节和生理意义。
5.糖原合成与分解的概念、部位、反应过程、关键酶、调节和生理意义;糖原贮积症。
6.糖异生的概念、部位、反应过程、关键酶、调节和生理意义;乳酸循环的过程和生理意义。
7.糖醛酸途径、多元醇途径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8.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调节血糖的激素及其作用机制;糖代谢异常所致疾病。
第八章 脂质代谢
1.脂质的构成、功能及分析。
2.脂质的消化与吸收。
3.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主要步骤、关键酶以及β-氧化的全过程);酮体的概念、生成、利用及生理意义;脂肪酸合成的原料、部位及关键酶;甘油三酯合成的原料、部位及基本过程。
4.磷脂代谢。
5.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原料、关键酶、调节及胆固醇的转化。
6.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
第九章 氨基酸代谢
1.氮平衡;营养必需氨基酸;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蛋白质的腐败作用;氨基酸的来源与去路。
2.转氨基作用、体内重要的转氨酶及转氨酶的辅酶;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
3.血氨的来源;氨在血液中的转运形式;鸟氨酸循环的部位、过程、催化的酶和生理意义。
4.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一碳单位的概念、种类、载体、来源及生理意义;含硫氨基酸的代谢;芳香族氨基酸代谢。
第十章 生物氧化
1.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
2.线粒体氧化体系与氧化呼吸链。
3.氧化磷酸化与ATP的生成。
4.氧化磷酸化的影响因素。
5.其他氧化与抗氧化体系。
第十一章 核苷酸代谢
1.核苷酸的生物学功能;核苷酸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的概念。
2.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脱氧核苷酸的生成;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终产物;痛风症。
3.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第十二章 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1.代谢的特点。
2.代谢的相互联系。
3.代谢调节的主要方式。
第三篇 分子生物学
第十三章 真核基因与基因组
1.基因的概念;真核基因结构的特点;断裂基因;外显子与内含子;顺式作用元件;启动子;增强子和沉默子。
2.基因组的概念;真核基因组的结构特点;高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和单拷贝序列;多基因家族与假基因。
3.基因组学。
第十四章 DNA的合成
1. DNA复制的基本规律。
2.DNA复制的酶学与拓扑学。
3.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
4.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真核生物端粒和端粒酶。
5.逆转录的概念、逆转录酶、逆转录过程及其意义。
第十五章 RNA的合成
1.RNA生物合成的两种方式;模板链与编码链;催化RNA合成的酶、原料和其他蛋白质因子。
2.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其亚基组成;原核生物转录的过程。
3.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过程的异同;真核生物前体RNA的转录后加工。
第十六章 蛋白质的合成
1.蛋白质合成体系;遗传密码的概念及其特点;三种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2.肽链的合成过程。
3.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和靶向输送。
4.蛋白质合成的干扰和抑制。
第十七章 基因表达调控
1.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2.原核生物操纵子的概念和结构;乳糖操纵子的负性调节、正性调节及协同调节;色氨酸操纵子的调控机制;原核基因表达在翻译水平的调控。
3.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各个水平;染色质结构与真核基因表达的关系;真核基因转录起始、转录后、翻译及翻译后的调控。
第十八章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1.印迹技术的概念、原理、类别及应用。
2.PCR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几种重要的PCR衍生技术。
3.双脱氧法和化学降解法测序的基本原理;DNA测序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4.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技术。
5.基因表达分析技术。
第十九章 DNA重组与重组DNA技术
1.自然界的DNA重组和基因转移。
2.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工具酶及其功能;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载体;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克隆基因的表达。
3.重组DNA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篇 医学专题
第二十章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可溶性信号分子与膜结合性信号分子;受体的概念、类型及其作用特点。
2.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
3.细胞受体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
4.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规律。
5.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第二十一章 DNA损伤和损伤修复
1.导致DNA损伤的因素;DNA损伤的类型。
2. DNA损伤修复的概念;DNA损伤的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和跨越损伤修复。
3.DNA损伤和损伤修复的意义。
第二十三章 癌症的分子基础
1.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癌症发生涉及的基因;癌基因的生物学特征。
2.癌基因和原癌基因概念;原癌基因活化的机制;生长因子的分类和功能。
3.抑癌基因的概念;抑癌基因失活的机制;常见抑癌基因RB和TP53的功能。
第二十四章 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1.基因诊断的概念及特点;基因诊断的方法及其原理;基因诊断的医学应用。
2.基因治疗的概念;基因治疗的基本策略和基本程序;基因治疗的医学应用。
第二十五章 肝的生物化学
1.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2.肝的生物转化作用概念、特点、反应类型及其生理意义。
3.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
4.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
第二十六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1.血浆蛋白质。
2.血红素合成的原料、关键酶、基本过程及其调节。
3.红细胞和白细胞代谢特点;2,3-BPG支路。
第二十七章 其他重要器官和组织的生物化学
1.脑的生物化学。
2.心肌的生物化学。
3.肾的生物化学。
4.骨骼肌的生物化学。
5.脂肪组织的生物化学。
医学免疫学
一、参考教材
曹雪涛主编.医学免疫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二、考试内容大纲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论
1.免疫的内涵。
2.免疫系统的组成。
3.免疫系统的功能。
第二章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1.组织屏障。
2.固有免疫细胞。
3.固有免疫分子。
第三章 固有免疫应答
1.固有免疫细胞识别相关受体及其配体。
2.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及其生物学功能。
3.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4.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第四章 抗原
1.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3.抗原的种类。
第五章 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1.抗原提呈细胞。
2.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3.抗原的加工和提呈机制。
第六章 T淋巴细胞
1.T细胞发育与分化。
2.T细胞表面的重要膜分子及其作用。
3.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第七章 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2.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3.T细胞免疫效应和转归。
第八章 B淋巴细胞
1.B细胞的功能分子。
2.B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3.B细胞的分类与功能。
第九章 B淋巴细胞和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2.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3.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
4.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
第十章 免疫耐受
1.免疫耐受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
2.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3.免疫耐受的人工干预。
第十一章 黏膜免疫
1.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2.黏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及功能。
3.黏膜免疫耐受及稳态的形成。
4.黏膜相关疾病。
第十二章 感染免疫
1.针对病原体免疫应答的共同特征。
2.抗胞外病原体免疫。
3.抗胞内病原体免疫。
第十三章 超敏反应
1.四种类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及常见疾病。
2.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第十八章 免疫学检测和诊断技术
1.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学检测技术。
2.免疫功能评价方法。
第十九章 疫苗与免疫预防
1.疫苗。
2.免疫预防。
第二十章 免疫治疗
1.分子免疫治疗。
2.细胞免疫治疗。
3.免疫调节剂治疗。
4.中医药免疫治疗。
医学微生物学
一、参考教材
郭晓奎,彭宜红主编.医学微生物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二、考试内容大纲
绪 论
1.微生物的概念及按照大小、结构、组成的分类;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基本形态。
2.细菌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和意义。
3.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细菌细胞壁缺陷型(L型)的特征及意义。
4.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功能和意义。
5.革兰氏染色的程序、结果判断、意义。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1.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
2.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及摄取机制、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
3.细菌的个体生长繁殖和群体生长繁殖。
4.细菌的分解代谢与生化反应;细菌产生的有重要医学意义的合成代谢产物。
5.细菌培养基的种类、用途及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第三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消毒和灭菌的常用相关术语。
2.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的方法及用途。
3.化学消毒剂的作用原理、种类及主要用途。
4.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与灭菌要求。
5.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6.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及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第四章 噬菌体
1.噬菌体的概念、组成及结构。
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及增殖周期。
3.噬菌体的应用。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
2.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
3.细菌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第六章 细菌的耐药性
1.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2.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3.细菌耐药的表型分类。
4.细菌耐药性的防控。
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细菌毒力、侵袭力、生物被膜、毒素、外毒素、内毒素的概念。
2.细菌侵袭力的构成;内毒素和外毒素的特性及区别。
3.机体抗感染免疫的组成;吞噬细胞识别、吞噬和杀菌的过程及后果;机体抗胞外菌和胞内菌的免疫机制。
4.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途径、类型;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及特点;带菌状态及带菌者。
5.医院感染的概念、分类、微生态特征及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第八章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1.细菌标本采集运送的原则;病原菌检测的程序与方法;药敏试验的方法。
2.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和常用制剂。
第九章 球菌
1.葡萄球菌属的生物学性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致病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特点。
2.链球菌属的生物学性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3.肺炎链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防治原则。
4.肠球菌属的致病性与耐药性。
5.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第十章 肠杆菌科
1.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特性。
2.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引起胃肠炎大肠埃希菌的种类及致病机制。
3.志贺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4.沙门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5.克雷伯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第十一章 弧菌属
1.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2.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第十二章 螺杆菌属和弯曲菌属
1.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2.空肠弯曲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1.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防治原则。
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3.肉毒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4.艰难拟梭菌的形态与抵抗力、致病性、防治原则。
5.无芽胞厌氧菌的常见类别、致病性、防治原则。
第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
1.分枝杆菌属的共同特性、抗酸染色法。
2.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3.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特点、致病性。
4.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类别、致病性、耐药性。
第十五章 嗜血杆菌属与鲍特菌属
1.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防治原则。
2.百日咳鲍特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防治原则。
第十六章 动物源性细菌
1.布鲁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防治原则。
2.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亚种的致病性。
3.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防治原则。蜡状芽胞杆菌的致病性。
第十七章 放线菌
1.放线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2.诺卡菌属的致病性。
第十八章 支原体
1.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2.肺炎支原体、解脲脲原体的致病性。
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
1.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常见给人类致病立克次体的种类。
2.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查菲埃里希体的致病性。
第二十章 衣原体
1.衣原体的共同特点、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常见给人类致病衣原体的种类。
2.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的致病性。
第二十一章 螺旋体
1.螺旋体的特点;给人类致病螺旋体的主要类别。
2.钩端螺旋体的形态结构、流行环节、致病性。
3.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4.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的致病性。
第二十二章 其他细菌
1.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防治原则。
2.嗜肺军团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3.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防治原则。
4.鲍曼不动杆菌的致病性、耐药性。
5.变形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
3.病毒的复制周期、异常增殖、干扰现象。
4.病毒变异的机制。
5.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2.病毒的致病机制。
3.病毒感染的类型。
4.机体抗病毒免疫的机制;干扰素的概念、种类、活性。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病毒标本采集与运送;病毒感染的诊断;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2.病毒感染特异性预防的常用生物制品。
3.抗病毒感染治疗的药物。
第二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
1.主要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及其所致疾病。
2.冠状病毒的共同特性;SARS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2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3.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4.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5.风疹病毒的致病性、防治原则。
第二十七章 肠道病毒
1.肠道病毒的种类、共同特征。
2.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3.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A71型的致病性。
第二十八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1.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防治原则。
2.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的致病性。
第二十九章 肝炎病毒
1.人类肝炎病毒的种类。
2.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第三十章 虫媒病毒
1.重要的虫媒病毒及所致疾病。
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防治原则。
3.森林脑炎病毒、大别班达病毒、基孔肯亚病毒的致病性、防治原则。
第三十一章 出血热病毒
1.人类出血热病毒类别及其所致疾病。
2.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3.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性。
第三十二章 疱疹病毒
1.人类疱疹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种类。
2.单纯疱疹病毒的型别、致病性与免疫性。
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4.人巨细胞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5.EB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6.人疱疹病毒6型、7型、8型的致病性。
第三十三章 逆转录病毒
1.逆转录病毒的主要特性;对人致病逆转录病毒的主要种类。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第三十四章 其他病毒
1.狂犬病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2.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3.感染人类痘病毒的类别及致病性。
第三十五章 朊粒
1.朊粒的概念、抵抗力及致病性。
第三篇 真菌学
第三十六章 真菌学总论
1.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第三十七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1.皮肤癣菌的种类和致病性。
2.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3.曲霉属、镰刀菌属、毛霉属、肺孢子菌属的致病性。
第四篇 人体微生物群
第三十八章 人体微生物群的构成和功能
1.人体微生物群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2.人体微生物群的功能。
第三十九章 人体微生物群与疾病
1.人体微生态失调与疾病。
2.人体微生态失调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