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与化学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材料物理与化学     专业代码:080501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介绍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授予学位类别:理学硕士学位

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代码名称:077301材料物理与化学 (理学)

拟招生人数:5人(以学校招就处公布为准)

二、专业简介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针对现代信息存储及显示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在磁性薄膜、磁编码和磁记录器件、稀土发光材料、有机光伏器件等方面的研究人才。本专业拥有先进的科研仪器、活跃的学术氛围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是有志从事材料及相关领域学生学习、研究的理想选择。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通过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等方式润物无声地培养政治坚定、爱党爱民、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其掌握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相关研究方法,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对磁性材料或光电材料的基本性质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材料性能与各层次微观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相关材料与器件的制备方法,并能进行材料和器件的设计和性能优化,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初步具备独立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1磁性功能材料与器件:主要进行纳米磁性薄膜、磁电磁光薄膜、磁性复合功能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能研究,以及薄膜微加工技术、磁电器件制备及性能调控研究。

2光功能材料与器件:通过研究材料合成过程及器件的制备工艺,提高材料及器件性能,探究内在机理。相关研究集中在有机光伏材料与器件、稀土发光材料、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等方向。

3材料计算与模拟:主要研究材料表面粒子输运与扩散的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计算,基于第一性原理对光电功能材料的数值研究。

四、导师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讲师5人,具有海外经历教师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2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4人。

五、科研平台

本专业用于材料物理实验室及光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平台,拥有多种先进仪器和设备。装备了JEM2100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NBM Design脉冲激光沉积系统(美国NBM公司)、 VersaLab多功能振动样品磁强计(美国量子设计)、JGP-560a型双室磁控溅射沉积系统、D8X射线衍射仪(德国布鲁克)、Dektak 150台阶仪(德国布鲁克)、扫描差热热重分析仪(美国Ta公司)、BKT-1H高灵敏薄膜霍尔效应测试仪、SD40多源有机气相沉积系统、PAIOS半导体载流子测试系统等大型仪器,实验室设备总价值超过2000万元。

六、就业前景

研究生毕业后可进入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从事教学、科研及开发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材料学、光学工程、凝聚态物理、固体电子学等专业博士学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11年取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的一级学科,包括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2008年“材料物理与化学”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我校省级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中三个授权学科之一;2014年获批为“安徽高校省级学科重大建设项目”。现有硕士生导师17人。近五年,本学科发表学术论文32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150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1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项、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以及教育厅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和横向合作研究等项目30多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合作),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淮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

  该一级学科点拥有实验室面积6000多平方米,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包括材料制备、微结构测试分析、材料性能测试等大型仪器总值2600多万元。该学科点科研经费充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齐全,图书资料丰富。

师资力量雄厚,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赣鄱英才、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人才,目前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在国内外SCI源刊上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近百篇,在固体量子计算、半导体量子阱的非线性光学特性和激光物理等领域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欢迎报考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专业点分布

  • 北京师范大学
  • 首都师范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工商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钢铁研究总院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南开大学
  • 天津师范大学
  • 天津大学
  • 河北大学
  • 华北理工大学
  •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 太原理工大学
  • 山西师范大学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沈阳师范大学
  • 东北大学
  • 大连工业大学
  • 辽宁工业大学
  • 沈阳建筑大学
  • 吉林师范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吉林大学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齐齐哈尔大学
  • 佳木斯大学
  • 复旦大学
  • 同济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东华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扬州大学
  • 苏州大学
  • 东南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
  • 常州大学
  • 南京大学
  • 江苏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
  • 江苏海洋大学
  • 浙江工业大学
  • 安徽大学
  • 淮北师范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安徽理工大学
  • 安徽工程大学
  • 安徽建筑大学
  • 福州大学
  • 厦门大学
  • 景德镇陶瓷大学
  • 江西师范大学
  • 江西理工大学
  • 南昌航空大学
  • 华东交通大学
  • 烟台大学
  • 济南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
  • 聊城大学
  • 山东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山东科技大学
  • 青岛科技大学
  • 郑州大学
  • 郑州轻工业大学
  • 河南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科技大学
  • 武汉工程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湖北工业大学
  • 湖北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 湖南工业大学
  • 中南大学
  • 湘潭大学
  • 广东工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汕头大学
  • 广西大学
  • 海南大学
  • 重庆理工大学
  • 重庆大学
  • 西南大学
  • 西南石油大学
  • 西南民族大学
  • 四川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
  • 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 昆明理工大学
  • 云南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理工大学
  • 西安工业大学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西安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陕西理工大学
  • 兰州大学
  • 兰州理工大学
  • 北方民族大学
  • 新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