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体育学     专业代码:040300     门类/类别:教育学     学科/类别:体育学

专业介绍

        一级学科招生,学制三年,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及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专业。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技术基础扎实,科研能力较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本学科教学、训练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人才。

040300 体育学

温州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创建于1995年,现设有体育教学训练部、体育科学部、大学体育部、体育场馆管理中心等四个学部,建有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与训练和体育社会科学等3个研究所,拥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温州市健康体适能重点实验室以及温州市重点哲学社会研究基地。
    学院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体育硕士授权点以及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方向)培养点以及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目前正在筹建休闲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相继被评为温州大学特色专业、浙江省高校重点专业,拥有国家级以及浙江省精品课程和学校精品课程多门。多年来,体育专业毕业生以宽厚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基本技能、较强社会适应能力而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就业竞争力指数和就业满意度等都名列学校前茅。

※ 学科科研平台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

·温州市体育创新协同发展研究中心

·温州市健康体适能重点实验室

·温州大学体育教育训练研究所、体育文化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所

·温州大学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

·温州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

※ 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学科方向明确、学术思想活跃、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稳定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硕博学位教师占比90%,国家级裁判11人次。其中包括: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浙江省“151人才

·浙江省青年优秀骨干教师

※ 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素养高,考编成为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

·科研意识强,获得科研立项与发表核心期刊

·运动技能高,能够在多项运动竞赛争金夺银

·创新意识强,取得大学生创新大赛优异成绩

·创业意识强,闯出体育运动休闲产业新天地

·发展潜力强,具有继续深造攻读博士的潜力

·思政能力高,成功竞聘多所高校辅导员系列

※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实践·科学研究·运动技能·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一流的硬件设施

建有南北校区两座综合体育馆,内设有篮球馆、排球馆、乒乓球馆、体操馆、健美操馆、武术馆、羽毛球馆、体能健身馆等。拥有3片网球风雨球场、1个室外游泳池,39片室外篮球场,20片室外排球场地,14个室外网球场地,2个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和1个足球场。建有温州市健康体适能重点实验室、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投入实验仪器设备达500万元以上。教学设施配置也走在省内前列,比如体操馆配有省内高校唯一一块专业体操弹性地板、健美操馆配有国际体联认证的专业健美操弹性地板、体能健身房配有顶尖的品牌组合器械等

※ 丰富的运动队伍

龙舟、棒球2个特色运动队,另有田径、篮球、足球、排球、游泳、健美操、定向运动、皮划艇、武术、跆拳道、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舞龙舞狮、中国跤等10多个体育专业与公共体育运动队,我们的研究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加入运动队从而习得一技之长,为未来就业提供助力。


研究方向:

01体育人文社会学:本学科方向着重研究运动项目职业化改革、运动项目社会化、体育产业化发展等问题。

02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教育是省重点专业、学校特色专业。在体育教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管理等领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和优异运动成绩。

03运动人体科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体质健康理论、国民体质评价、健康体适能以及运动生物力学等。

04民族传统体育学:与民族、地域文化相结合,融进地域与民族文化特色,形成了中国传统武术、中国古代养生学、浙江民俗体育文化等研究领域。


 

本学科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两个本科专业和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两个本科专业均为江西省本科特色专业,体育学一级学科为江西省“十二五”唯一的体育类重点学科。本学科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教育部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江西仅此1人),有8名教师为国家健将运动员,2名国家社会指导员,2名国家级裁判员;有江西省青年学者、省级学术骨干教师5人;现为中国大学生田径协会、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中国大学生武术协会、中国大学生网球协会、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等五个副主席单位,并担任多项省内大学生体育协会职务。学院总体办学实力在省内高校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在国内同类体育院系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本学科重点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运动与健康科学、体育休闲与体育产业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等方向的研究,建设了一支年富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学科队伍,形成了一批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主要特色:(1)紧密结合高校体育发展方向,根据“体教结合”思路,在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被许多兄弟院校借鉴。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使我校田径、篮球、武术、软式网球四个重点项目在参加世界、亚洲、全国比赛中,曾多次获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女团体总分前三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前四名及多项个人冠军。我院学生白雪曾获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马拉松冠军,多名学生运动员获奥运会前八名、世界举重锦标赛冠军、亚洲田径锦标赛冠军等;(2)依托公共体育教学平台,坚持“健康第一”思想,积极开展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关研究,发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探索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的努力;(3)重点关注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在运动防治慢性病的生理生化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4)充分利用普通高校的多学科优势,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在体育产业、体育旅游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75年的新乡师范学院体育系,1985年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体育系,2000年撤系建院。学院现设体育系、运动系、运动人体科学系及公共体育教学部和训练竞赛中心。学院现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河南省重点学科(体育学)、河南省特色专业(体育教育)、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排球)、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排球)。

1998年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点获批,2006年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获批。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5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48人,博士后、博士25人,硕士生导师45人。部分导师享有重要学术头衔,多人次荣获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省优秀专家、全国高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CSSCI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7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120余万元;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励8项,厅级科研奖励100多项。学院培养出了现任国家男排主教练谢国臣、国家男排主力队员崔建军、焦帅等一批优秀学生。

我院培养的应届研究生毕业生先后有6人直接考取博士,至今已有10余人走上重要学术岗位或担任重要领导职务。近三年学院为社会培养了280余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300多名在职研究生,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专业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