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导航 > 院校政策

韶关学院:奏响粤北山区乡村振兴乐章

2021年07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小花瓣托起大梦想,广东韶关市曲江区大塘镇东岗岭村种植的蝴蝶兰“海外飘香”,销往韩国等邻国,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背后是韶关学院根据东岗岭村自然资源禀赋,引进蝴蝶兰产业,通过“院校+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责任共担、共赢发展。东岗岭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2.3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1万元,增长22倍,蝴蝶兰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韶关学院瞄准乡村振兴战略,找准受援地需求与学校优势的结合点,打出党建引领、产业带动、文化激活、教育帮扶等组合拳,做到下沉服务、精准服务,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支撑。

“一栋栋蓝白粉刷的小楼房,代替了危房、破旧泥砖房,村里‘网红池塘’旁,也修建了文化休闲景观路和赏荷亭。”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马牯塘村村民钟碧玲亲眼见证了家乡从不起眼的小山村,蜕变为令人向往的宜居乡村。

马牯塘村变化的背后,是韶关学院联合韶关市交通运输局,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为马牯塘村制定3年帮扶规划,该村在文化设施和村庄亮化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帮助更多乡村容貌焕新颜,在学校的引导和鼓励下,韶关学院美术学院师生以“美丽乡村”墙绘为主要内容,用妙笔绘美景,墙绘足迹遍布韶关数十个村庄。

乡村要美,必须产业兴旺。韶关南雄市湖口镇三角村距离圩镇7.8公里,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受交通、渠道的影响,村民的优质农产品很难卖出去。韶关学院驻村扶贫党建指导员郑文芳想方设法,推动村“两委”干部牵头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出个人带货、发动工会集体采购等组合拳,为村民滞销的农产品“带货”,打通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产业振兴是全面乡村振兴的基础,要打造产业富民工程,为村民铺就特色产业致富路。”韶关学院党委书记孔云龙介绍说,学校将人才、智力等资源优势转换成脱贫攻坚“点金手”,为对口帮扶村庄产业发展把脉开方,实现生态资源价值的转换。相关方探索出“院校+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多方共创共赢。

每天晚上9点多,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游溪镇营坑村村民赵腊婢家门前,10多位村民在轻歌曼舞中,感受传统瑶族文化韵味。“韶关学院选派优秀教师来指导我们跳舞。”赵腊婢不仅带领村民跳瑶族舞蹈,每周四还会到游溪镇中心小学幼儿园,带领幼儿园教师跳瑶族舞蹈。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促进村民物质财富的增加,还应着力提升村民精神文化水平,营造文明乡风。”韶关学院校长廖益介绍说,粤北瑶乡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学校选拔优秀师生,组建“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志愿者服务队,挖掘文化内涵,帮助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各镇村组建“金鸪鸪”文艺宣讲队,培养文艺骨干,探索乡村文化振兴新模式。

目前,韶关学院志愿服务队已深入乳源瑶族自治县9个乡镇的1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150多次帮扶排练活动。该志愿队还帮助县内25支“金鸪鸪”瑶乡文艺队提升节目质量,培训百余名文艺骨干。

乡村振兴要走自力更生之路,必须要靠教育筑牢根基。韶关学院发挥学校教师教育优势,开展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组织暑期社会实践队到乡村义务支教。学校还为学生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求职择业指导。在韶关学院教育帮扶下,三角村学生吴燕兰考上汕头大学研究生,现已被粤北人民医院录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盾 通讯员 连燕纯)

(原标题:通过改善硬件、发展产业、文化帮扶等,促进乡村美、村民富韶关学院:奏响粤北山区乡村振兴乐章)

招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