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医药
基本信息
专业介绍
一、学院简介
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2006年,下设生物科学、科学教育、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环境工程、科学教育专业为台州市高水平特色专业,生物科学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现有生态学一级学科学硕点1个,以及资源与环境和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点2个。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近140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7人,高级工程师5人、高级实验师4人、博士110人,专任教师博士占比95.3%,拥有各类人才称号的教师50余人次。
学院办学条件优越,各类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先进齐全,全面覆盖各专业教学和学科科研需要,实验室面积13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
学院建有植物进化生态学与保护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台州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市科研及产教融合平台;此外,学院参与了头门港产业学院建设,为不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
学院学术氛围浓郁,科研实力强。近五年,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60余项,发表SCI论文260余篇;授权专利近200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产学研促进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奖项数十项。
学院指导学生学科竞赛成绩喜人,学生在全国及浙江省高校生命科学学科竞赛、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省大学生“挑战杯”等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中表现突出,获奖200余项。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位居学校前列,毕业生在入职考试和面试中表现突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学位点情况
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点以浙江生命健康创新高地和台州医药健康产业需求为导向,下设制药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和绿色制药与功能评价三个领域(方向)。
1. 制药工程方向:以靶向、缓控释、吸入、口服和经皮等药物高端制剂为主导,以多糖基生物原料、抗肿瘤药物、疫苗为核心,以环境友好型微生态生物制剂为特色,围绕替抗新产品、新型疫苗、诊断和检测试剂、新型纳米药物等领域开展研究。
2. 生物技术与工程方向:以医药生物技术为主导,以药用天然产物、动植物资源开发为核心,以濒危药用动植物源生物活性物质挖掘与保护为特色,发挥浙江省海洋和陆地资源优势,围绕天然生物活性物质挖掘、微生物源药物、动植物资源开发、药企环保治理等领域开展研究。
3. 绿色制药与功能评价方向:以药物绿色制造和评价为主导,以生物可降解材料合成与应用为核心和特色,发挥台州医药产业优势,围绕生物可降解材料和高端剂型药物的绿色制造与评价等领域开展研究。
三、导师队伍
生物与医药学位点拥有专任教师35人(均为博士)和行业导师30人(27人具有商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专任教师中入选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榜单10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省“151”人才10余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台州市“500 精英计划”10 人。
四、科研平台及成果
本硕士学位点现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个、台州市重点实验室6个,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专任教师获批各类纵向课题10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32项,承担工程技术类课题(横向课题)220项,发表论文336篇(SCI 论文274篇),出版著作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49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多项。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电话、邮箱等
联系人:黄芳
电话:0576-88660335
邮箱:812566142@qq.com
生物与医药(专硕,学科代码:0860)
研究方向一:制药工程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被SCI、EI收录论文8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件。在药物结晶系统工程、药物生产过程监测和智能优化控制、大分子药物开发、植物活性成分提取新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在多个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开发了“糖必驰”降糖桑叶片、“芦香天下”保健饮品等产品;制订了医药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相关北京市地方标准,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
科研项目
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肿瘤微环境响应型脂质复合物的构建及其抗乳腺癌转移的效应与机制研究”等国家级课题6项,承担“中药“扶正固本”方联合靶向脂质体抗耐药肺癌的研究”、“天然产物资源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及桑叶资源产业化开发”等其它纵向课题8项,以及广药集团白云山制药、云南白药、中科生物等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50余项。
特色研究
该方向主要从事制药工程领域药物新产品(包括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制备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以及工艺放大和生产过程质量监控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制药过程模拟和优化技术,智能工艺过程分析检测仪器和智能控制技术,大分子药物体外筛选技术,高产工程细胞株开发,诊疗一体化新型分子探针,病毒载体疫苗或亚单位疫苗上下游新工艺,化学药绿色合成新工艺,天然产物提取精制新技术和新产品及其生物效应评价,药物新制剂和新剂型等。
研究方向二:精细化工
近年来,发表论文150余篇,被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在病毒与类病毒蛋白分离纯化介质、药物原料及药物中间体制备与应用技术方面的多项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河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科研项目
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层状稀土氢氧化物(LRHs)有机/无机超分子发光材料的组装、调控及白光发射研究”等国家级课题12项,承担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手性镧系MOFs的可控组装及其对手性药物的分离与识别研究”、“高通量疫苗颗粒免疫亲和层析整体柱的按需设计及其抗失活机理研究”等省部级课题10项,其它纵向课题及企业委托技术开发课题60余项。
特色研究
该方向围绕医药健康产业科技创新需求,注重生物学、药学、材料学、化学、化工等学科交叉融合,主要从事医疗器械与药用相关的新材料,以及药用精细化学品制备新工艺的研究。重点开发药物递送载体、体外诊断试剂干片、病毒与类病毒蛋白分离纯化介质、诊疗设备用器件材料等相关新材料,以及药物原料、药物中间体等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新工艺。
60余年生物类学科发展基础
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特色专业、省优势专业、
市品牌专业:生物技术
国家级生物技术教学示范中心
生物技术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重中之重学科:生物工程
国家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发掘利用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省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团队
浙江省高等学校服务于渔业产业的生物技术创新团队
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省重点实验室
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亿元
历年研究生全部高质量就业
本领域现有专任教师53名,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9名,博士27名。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优秀科技特派员、省151人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国家及省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省功勋教师、省高校名师、市“432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甬江学者等,另从企事业单位聘有39位校外导师,其中教授级高工18人,高级工程师15人。同时聘请一批知名博导、教授担任各专业的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兼职教授。
培养特色
本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践过程、项目研究、学位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通过校企联合管理、共建实习基地、共同培养企业适用人才,形成学校培育人才、企业锻炼人才、人才服务企业的良好局面。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合作式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的教学方式。采用重过程、重能力、多形式的考核方法,包括考试、作业、合作讨论、专题报告、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及产品研发等。
利用学校国际化资源,开展国际合作教学,领域与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不定期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讲座;并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选派优秀研究生到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
就业方向
本领域培养的研究生主要从事生物制药、生物保健食品、生物农业和海洋生物等相关行业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以及产品检测分析等工作,目前,这些行业作为近年来的新兴领域,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研发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匮乏,需求量大,就业前景良好。三届研究生100%落实就业岗位,其中7名考入博士研究生深造,6名进入高校从事生物工程领域科研和教学工作,其余进入国企和合资企业工作,就业去向与人才需求的吻合度高,专业对口率100%。
联系方式
地址:宁波市鄞州区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
邮编:315100
联系人李老师,联系电话:0574-88222991
邮箱:liping_kaixin@126.com;
学院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应用性办学道路,注重特色内涵发展,实行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位[2011]69号)我院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使我校成为首批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的食品工程专业领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从事食品相关领域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生产管理等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与合作精神,较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好的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要求:
(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愿意以科学知识服务于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较系统地掌握食品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动态。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备从事食品新产品研制、工艺改造、技术革新、质量控制、检测分析、生产管理、安全监控、项目开发、项目规划、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的能力,能够胜任食品工程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
(三)能够采用口头表达或文字表达的方式,进行技术交流。较好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的查阅相关外文资料。
(四)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年。
三、培养环节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项目带教学、基地为依托、五段递进式”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即认知实践、理论、深入实践、再理论、项目实践五个阶段,以项目带教学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包括生产认知实习、学位课理论学习、深入实践提出项目、选修课理论学习及项目实施(即学位论文形成)五个培养环节。理论学习在校内及国乳中心完成,生产认知实习,深入实践和项目实施在合作企业完成,学位论文可在校内或企业完成。
(2)采取学校、乳品行业和企业联合培养方式。黑龙江东方学院与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黑龙江东方学院联合乳品学院,同时与国内优秀的食品企业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并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共同作为学生培养主体,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联合乳品学院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联合实体,负责具体实施研究生教学及学生管理、学位授予等工作,其中,国乳中心还要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行业研究项目,并进行专业指导。企业主要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企业研究项目、实践场所及技术指导。
(3)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即由学校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且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行业或企业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专家共同担任导师,联合指导。双导师共同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全程负责。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研究生入学后,从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导并检查督促研究生的生产实践、理论学习、项目实施和论文研究工作。导师在各个环节上培养研究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四、复试方法
复试是硕士生招生录取的必要环节,复试总成绩为复试考核成绩之和,总分为200分。
1、复试200分满分,其中:
①笔试:食品工艺学(100分)
②面试:英语听力、食品专业相关英文文献翻译及专业知识提问。(50分)
③实验技能操作(食品分析、检测方面)。(50分)
2、参考书目
《食品工艺学》,夏文水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本学科现有教授24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副教授24名。本学科在生物催化技术、生物材料、生化分离技术及生物制药等研究领域有较高水平,尤其在生化原料的生物制造、能源生物技术、制药工艺与技术等方面富有特色,与化学化工、材料、环境及能源等多学科交叉融通。
本学科领域致力于解决生物医药领域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在生物资源的精深加工、生物能源、生化制药、制药新工艺并使之工业化等方面开展工作。本学科领域随社会进步的需要而不断发展,表现为基础理论体系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新工艺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开发,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交叉学科不断萌生和发展。
本学科领域教师具有很高的工程实践水平,承担了大量企业委托课题,创造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科水平在工业界享有盛誉。
本学科领域拥有“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本校化学和化工学科共建),国家生物炼制工程中心、北京市生物加工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学研究机构以及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与鲁抗集团成立了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为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