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体育教育训练学     专业代码:040303     门类/类别:教育学     学科/类别:体育学

专业介绍

以运动训练实践为导向,以运动项目的训练理论、训练过程设计和实施为重点,了解国内外竞技运动项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系统性掌握运动专项的训练特点和一般性规律,准确测量和评价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水平,并能熟练运用各种运动监控手段和多维训练方法,对不同项目、等级的运动员开展有效的综合性的专项训练,合理地控制训练过程等。旨在培养具有先进的运动训练理念和较强的训练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运动训练规律及项目特征研究、运动训练过程设计与实施、专项运动表现和体能训练、运动训练监控、运动竞赛组织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培养从事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工作的高级教练员、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体育管理人员等复合型体育高级专门教学人才。该学科是天津市高校第四期重点学科,是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学科利用我院天津市运动生理与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竞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控重点实验室和体能评价实验室的先进实验研究条件及学院其他优良的相关教学和科研设备,进行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工作。近几年,学科承担了30余项国家和省部委级研究课题,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奥运攻关一、二、三等奖。学科主干课程《排球》和《网球》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热忱欢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体育教育及相关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尤其欢迎具有一定训练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报考。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省属高校 “核心力量训练及运动装备研发实验室体育教育训练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科学重点实验室和宁波市重点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

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竞技运动与大众健身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运动心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目前学位点正承担国家体育总局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省哲社规划课题等科研项目15余项,科研经费30余万元,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5余项,科研总经费25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等各类学术奖励多项。科研设施完善,建有4600㎡的实验综合大楼,有5个学科专用实验室,有Con-trex等速训练系统、Kistler Lnstrumente AG三维测力系统、Novel emed测力板、pedar足底压力测试系统、Novel 测力台、Cosmed心肺功能仪、SIMI Motion运动解析系统、生物反馈仪、认知心理学相关仪器、脑功能测评(ET)等大型研究设备。

学位点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4人。学位点负责人、硕士生导师林岭教授,医学本科、生理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曾担任省级皮划赛艇队领队、科研教练、主教练。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资深会员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专家组成员国家柔道队队科研团队负责人、国家体育总局柔道协会科研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生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解决训练学问题、认知心理学、大众锻炼与身心健康关系等。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级课题子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5项,项目总经费达200余万元;出版专著5部,参著2部,学术论文30余篇篇,曾获全国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项目及个人二等奖各2项,三等奖各1项,奥运会科技攻关与服务突出贡献奖等十几项省部级奖项等。

学位点现设3个研究方向:

1)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该研究方向强调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训练理论的生物学和教育学基础,强调对经典训练理论的总结和对当代世界训练理论发展趋势的把握。该研究方向涉及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长期控制和竞技状态的短期调整、关键训练难题解决思路与方法、优秀运动员综合竞技能力培养与科学化训练方法、运动训练的生物学效应机制、训练创新理念及方法、专项训练理论与方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科学化训练平台构建及运转机制、运动技能训练创新方法与机制,青少年运动员协调能力的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方法与评价的研究等多个研究重点。

2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应用:应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训练与竞赛中的心理学现象、训练与竞赛中运动员心理调控方法、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促进、心理疲劳理论及调控方法、运动训练的中枢适应机制及优化方法、运动技能学、运动认知心理学等。

(3)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该研究方向以竞技运动训练和普通人群的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为研究对象,以多个体育基础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为手段,研究力量、耐力、速度和柔韧等主要身体素质的训练理论与方法,同时还研究这些素质与技术、协调等专项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基础力量向专项力量转化的训练模式与方法,体能训练的生物学机制及创新方法等。

(4)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从运动训练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研究国内外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现状与发展,根据不同年龄教学对象的生长发育特点研究中小学和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负荷、技能学习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体育硕士培养创新模式及方法等。

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硕士学位点现有硕士生导师1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近年来,本硕士点积极参与和服务地方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和安徽省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厅级教科研项目6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2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SCIEIISTP收录学术论文20篇,CSSCICSCD来源期刊论文80余篇。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报会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报会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二、三等奖各1项,安徽省首届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安徽省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二、三等奖各3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各3项。

本学科(0403)共包含四个下属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1);运动人体科学(040302);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3);民族传统体育学(040304)。培养能在体育领域及相关领域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学科拥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保健学、运动机能测试、体质测试中心等实验室。研究课题主要来自国家科技部、国家体育总局、江西省科技厅、江西省教育厅及与地方体育部门的合作科研项目。本学科点重点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运动与健康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体育休闲与体育产业开发等方向的研究,建设了一支年富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学科队伍,形成了一批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主要特色:(1)紧密结合高校体育发展方向,根据“体教结合”思路,在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被许多兄弟院校借鉴。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使我校田径、篮球、武术三个重点项目在全国大学生比赛中连续十余年名列前五名;(2)依托公共体育教学平台,坚持“健康第一”思想,积极开展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关研究,发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探索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作出了积极的努力;(3)重点关注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以及运动防治慢性病的生理生化机制方面的研究;(4)充分利用普通高校的多学科优势,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在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体育政策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本学科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江西省体育学科联盟牵头单位、全国高校体育学科联盟江西分联盟牵头单位,拥有江西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体质健康与运动干预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交通大学体育健身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拥有江西省唯一的体育学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专业点分布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 北京师范大学
  • 首都体育学院
  • 北京体育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天津体育学院
  • 河北师范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山西大学
  • 山西师范大学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内蒙古民族大学
  • 沈阳体育学院
  • 沈阳师范大学
  • 辽宁师范大学
  • 延边大学
  • 吉林师范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北华大学
  • 吉林体育学院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牡丹江师范学院
  • 哈尔滨体育学院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师范大学
  • 上海体育大学
  • 扬州大学
  • 河海大学
  • 南京体育学院
  • 苏州大学
  • 东南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江苏师范大学
  • 南京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宁波大学
  • 浙江大学
  • 杭州师范大学
  • 浙江师范大学
  • 淮北师范大学
  • 厦门大学
  • 赣南师范大学
  • 江西师范大学
  • 华东交通大学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山东体育学院
  • 曲阜师范大学
  • 聊城大学
  • 鲁东大学
  • 山东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山东师范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郑州大学
  • 河南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长江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武汉体育学院
  • 湖北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湖南科技大学
  • 中南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中山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广州大学
  • 广州体育学院
  • 陆军特种作战学院
  • 广西师范大学
  • 重庆大学
  • 西南大学
  • 四川大学
  • 四川师范大学
  • 西华师范大学
  • 成都体育学院
  • 西南交通大学
  • 贵州师范大学
  • 云南师范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西安体育学院
  • 延安大学
  • 西北师范大学
  • 青海师范大学
  • 新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