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结构工程     专业代码:081402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土木工程

专业介绍

结构工程学科于2005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近10年的学科建设,培养了工学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复杂结构体系的不断涌现、结构抗震、抗风、抗火、抗爆等要求的不断提高,结构设计计算理论在某些方面存在研究滞后现象。本研究学术队伍针对混凝土材料存在脆性、易开裂和延性差等缺陷,开展了纤维混凝土材性、设计计算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针对在役结构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开展了结构损伤识别、可靠性评价及加固设计计算方法的研究;针对复杂结构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表现出诸多力学问题,开展了施工过程关键工序的计算机仿真分析研究。本研究团队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已形成如下三方面的研究特色:

1)房屋建筑、桥梁结构等个体为对象,依据结构作用效应与结构抗力的比较分析,结合最新检测技术与手段,进行建筑物的整体功能及安全性评估与鉴定,估算结构剩余寿命。在结构评估标准、模型建立、评估方法研究中,吸取可靠性设计、损伤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安全性评估函数直接用于建筑物快速评价,采用动态测试与静态测试相结合,研究建、构筑物评估的新方法。根据结构评估与鉴定结果,采用不同的加固方法进行维修与加固。本研究方向近几年已在结构检测与加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主持完成省部级和各类纵、横向研究课题20余项;在《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形成了较为显著的研究特色。

2)钢纤维混凝土材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建筑复合材料,如何利用其良好的力学性能,使钢纤维有效地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弯、抗剪、抗扭及抗震性能,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近几年来,我们围绕钢纤维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钢纤维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课题组成员负责组织召开全国性学术研讨会1次,主编会议论文集1部;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已形成本方向的研究特色。

3) 复杂结构在建设过程中,随着施工的进行,结构承受的荷载与设计情况大不相同,例如钢结构拼接尚未形成整体受力构件时,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较大变形,需要辅以外部支撑系统参与受力问题;在结构完成后的拆撑过程中又存在不同的拆撑顺序会给结构带来不同的变形问题;不同结构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变形差问题;复杂钢结构安装顺序问题;整体吊装提升同步控制问题等。过去的施工方法往往凭借经验,缺乏理论指导,凭借经验施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风险状况,危及结构安全。课题组成员结合工程实际,先后承接了上海港国际客运候船楼、上海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X2地块超高层双塔楼、绍兴国贸大厦钢结构连廊整体提升、北京大飞轮等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控制研究,赢得了工程单位的赞扬,并与相关公司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结合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较为显著的研究特色。


指导教师:郑七振教授、周奎副教授、周志云副教授、彭斌副教授、徐建设高工、镇斌副教授、李涛讲师、欧阳利军讲师、张佳慧讲师、刘俊讲师

一、培养要求

       培养具有坚实的结构工程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结构工程分析、设计软件和结构工程鉴定、检验、检测、评估、加固与改造的基本方法,能够具备独立从事结构工程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近代计算方法

       2、钢结构基本理论及结构分析方法

       3、新型结构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性能与设计

       4、工程结构耐久性、鉴定加固与改造

       5、工程结构抗震与振动控制

三、学制与学分要求

       学制三年。本学科硕士生课程总学分为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为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为11学分,教学环节3学分。

结构工程是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点,目前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的二级学科硕士点,依托于土木工程浙江省重点专业,浙江省重点学科,相关实验室为宁波市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拥有先进的MTS多向加载试验系统、长柱实验机、高频疲劳实验机、多功能火灾试验炉等先进仪器设备,实验条件优越。

学位点现有四个研究方向:(1)钢结构;(2)混凝土结构;(3)组合结构;(4)桥梁结构。研究重点为探索钢结构、组合结构、以及新型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与实验,研究内容涉及结构工程学科及结构抗火设计的许多前沿问题。近5年来承担完成各类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课题16项,在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检索60余篇,目前梯队成员已培养硕士生30余名。出版了《钢结构设计》、《计算结构力学与程序设计》等多部专著和教材。学位点教师梯队中有正高职8人,副高职12人,博士18人。

学位点负责人王新堂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宁波市土木建筑学会钢结构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稳定与疲劳分会常务理事、钢结构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高校名师培养对象、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选、宁波市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空间结构》杂志编委等。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52篇,获得授权专利8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部。主要从事钢结构、组合结构、结构抗火及空间结构研究。

学术带头人李玉顺教授为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理事,博士生导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房屋建筑钢结构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木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目前主要从事钢结构与组合结构方面的研究。学术骨干丁勇教授从事桥梁结构与抗火理论研究;王万祯教授从事钢结构疲劳与断裂方面的研究;李俊华教授从事组合结构抗震、抗火等方面的研究;严蔚教授从事结构健康监测及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

专业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