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加工工程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材料加工工程     专业代码:080503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涵盖焊接技术、电加工技术、高能束流加工技术、表面工程技术、金属成形技术、塑性加工技术等研究方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11年取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的一级学科,包括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2008年“材料物理与化学”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我校省级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中三个授权学科之一;2014年获批为“安徽高校省级学科重大建设项目”。现有硕士生导师17人。近五年,本学科发表学术论文32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150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1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项、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以及教育厅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和横向合作研究等项目30多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合作),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淮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

  该一级学科点拥有实验室面积6000多平方米,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包括材料制备、微结构测试分析、材料性能测试等大型仪器总值2600多万元。该学科点科研经费充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齐全,图书资料丰富。

青岛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学科有山东省机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快速制造国家工程中心—青岛示范中心等先进实验条件支撑,实验室面积12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一千余万元。

该学科包含两个二级学科: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主要研究方向有特种铁基合金组织与性能、表面工程学和高聚物材料成型技术。材料加工工程研究方向有:金属塑性成形理论及工艺、模具CAD/CAM、连铸工艺及数值模拟、模具快速成型技术、金属凝固过程控制与数值模拟、焊接工艺及装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很强的科研开发能力,与企业保持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近三年,共发表SCIE/EI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在研项目达5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项目18项,企业委托项目19项,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该学科现有教职工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2人博士在读。是青岛市模具协会的副会长单位。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4名,副教授3名,博士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名,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资助计划获得者1名;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6项,获得纵向经费支持近200万元;近五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近30篇被SCI收录, 在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Automatica、《自动化学报》和《物理学报》等本领域的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本方向包括“材料加工中的非线性控制”和“材料加工过程控制”两个具体分支。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材料加工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并在一个分支展开深入研究。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可胜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以及科技管理工作。同时,毕业生还将能在物理、数学、控制理论和非线性科学等领域及其交叉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和深造。 

研究方向一: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机敏和智能产品的开发为目标,开展Ti-Ni基形状记忆合金和RuTa及NiAl基高温形状记忆合金相变、形变规律及其应用研究;以隐身、介电材料开发为目标,开展陶瓷和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制备、性能表征与应用研究。

研究方向二:材料成型工艺过程及控制  以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材料液态成形技术为目标,开展铸造合金熔体净化与铸造凝固成型理论及消失模铸造、离心铸造及金属型铸造技术,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及尺寸和形状的精确控制;以探索金属材料在轧制、挤压等形变过程中组织性能变化规律,实现塑性变形过程中工艺参数的最优控制为目标,开展塑性成形过程中微观、介观组织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与模拟。

研究方向三: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研究新型高温结构材料合成制备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建立材料合成及烧结过程的模型,对反应合成材料的结构与常温/高温力学性能、高温抗氧化和抗烧蚀性能进行表征;以研制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为目标,采用梯度复合技术制备组分、结构、功能呈梯度变化的功能梯度材料,对其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进行表征。

研究方向四:金属材料强韧化研究  以揭示不同制备工艺过程中典型金属材料的组织和微观结构演变规律、实现材料强韧化为目标,利用非平衡过程或极端制备条件,设计多层次、多尺度复合结构高强韧金属材料,并发展其制备技术,实现微观结构的可控制备;系统研究各种多尺度、多层次、非均匀复合结构高强韧金属材料在塑性变形及循环加载过程的本征力学性能,揭示材料强度和韧性、塑性协调、同步增强的微观机制。

研究方向五: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以研究开发相变储能材料为目标,开展高分子固-固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成型技术研究,发展低成本、无污染的材料制备和成型工艺;依托陕西省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利用“油水合一”制备技术研究开发新型环保节能建筑材料。

专业点分布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 中国航空研究院(625所)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北京机电研究所
  • 钢铁研究总院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天津科技大学
  • 天津大学
  • 华北理工大学
  •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 太原理工大学
  • 内蒙古农业大学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沈阳铸造研究所
  • 东北大学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大连工业大学
  • 辽宁工业大学
  • 沈阳建筑大学
  • 吉林大学
  • 机械科学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齐齐哈尔大学
  • 佳木斯大学
  • 同济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东华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扬州大学
  • 陆军工程大学
  • 河海大学
  • 苏州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
  • 常州大学
  • 江苏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
  • 江苏海洋大学
  • 浙江理工大学
  • 浙江工业大学
  • 淮北师范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安徽理工大学
  • 安徽建筑大学
  • 福州大学
  • 江西理工大学
  • 华东交通大学
  • 烟台大学
  • 济南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
  • 青岛理工大学
  • 山东科技大学
  • 青岛科技大学
  • 山东建筑大学
  • 郑州机械研究所
  • 郑州大学
  • 河南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科技大学
  • 武汉工程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湖北工业大学
  • 湖北大学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 湖南工业大学
  • 中南大学
  • 湘潭大学
  • 广东工业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广西大学
  • 重庆理工大学
  • 重庆大学
  • 西南石油大学
  • 西南民族大学
  • 四川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昆明理工大学
  • 云南大学
  •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理工大学
  • 西安工业大学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西安科技大学
  • 陕西理工大学
  • 兰州理工大学
  • 北方民族大学
  • 新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