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考指南

考研,志愿报考要三思

2003年10月21日
  每一位考生都希望考研成功,在充分准备考试课程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招生单位显得至关重要。学生报考志愿过程中要克服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准确定位,选择适当的研究生志愿。

1.根据实力报考志愿。报考志愿要从自己实力出发,立足于当年考研成功。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公共课能达到国家分数线,报考哪一个招生单位都没问题;还有同学认为,名牌大学和普通大学专业试题难度接近,要报就报名牌大学;也有同学认为,大学就读地方大学无可奈何,这次上研究生一定要选择名牌大学,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第一,名校并非所有学科专业都优于其它学校,名所也非所有研究课题都领先其它科研单位,考生要了解到具体学校的具体学科特点。二是名校名所研究生报考人数众多,专业评卷严格,考生得分较低,个别学校自己还划分数线,对考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也较高,录取可能性远低于其它单位。生源不足的招生单位,主要看公共课成绩,专业分数不做过高要求。有些重点大学试卷并不难,但考生分数上不去,为什么?道理就在于此。报考研究生是在所报招生单位的同一专业范围内竞争,报考志愿越高,竞争对手就越强,考取的可能性就越小。近年来,学生考研明显向名校集中。例如:2002年报考北京大学1.81万人,浙江大学1.5万人,复旦大学1.37万人,中国人民大学1.2万人,清华大学1.15万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报考人数也超过万人,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虽然报考每个学校人数每年会有变化,但一些规律值得深思。

2.地域因素在报考中的位置。许多学生报考研究生,不是为了献身科学事业,而是为了获取高学历、高文凭、高工资、高地位,为了转换学科专业,为了逃避就业压力,为了追求“时髦”。学生报考研究生热衷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内地和边远地区倍受冷落。学生报考志愿要根据自己的竞争力和学校地域来选择合适的招生单位。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部分特殊学科的研究生招生实行政策倾斜,考生要抓住机遇,积极报考。北京、上海、武汉等地,考研竞争异常激烈,录取人数与考生比例较高。沈阳、杭州、南京、合肥、郑州、西安、成都、重庆、长沙、广州等地,成绩过分数线一般都可以复试。哈尔滨、兰州、昆明等地生源不足。西部地区录取政策优惠,分数线下调,这些地区考生的竞争力也较弱。报考研究生志愿,首先要考虑是否有利于考取,再考虑自己对地区的偏爱,研究生毕业时再选择工作地区。切忌把报考一个理想地区放在“重心”位置,而错失良机,甚至悔恨终生。

3.选报研究所的利与弊。有些招生单位不被自己了解,初选志愿时不能轻易放弃。大多数考生报考高校,不愿选报研究所,其实研究所并不一定条件差、不一定难考。有一些研究所研究方向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差异,属交叉学科,一些学生认为要改变自己专业,不愿报考,其实是一种偏见和误解。一般来讲,研究所没有自己的学生,主要依靠社会在职人员和地方院校学生报考,报考人数较少,竞争公平,有些单位数学课单独命题,考取难度低于高校。由于大多数考生收集信息主要渠道是中学和大学高年级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对研究所了解较少,报考的也少。报考研究所要注意信息收集和及早与报考单位取得联系。绝大多数研究所基础课程在一些重点大学学习,论文在研究所完成,就业面向社会,并非一定要留研究所工作。别人不愿报考的招生单位,往往是“冷门”容易考取,因为竞争对手相对比较弱。

4.根据考试课程选择招生单位。先选择报考专业课程,再选择招生单位,充分发挥自己专业课程优势,争取在考试中得高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果先选择招生单位,再选择专业课程,往往专业优势难以发挥。确定了自己报考的专业课程,查阅各个单位招生简章,只要考试课程与自己选择的一致,就要记下来,预选5至10个招生单位,收集招生简章,指定教材,往年试题,培训信息等,分析哪些招生单位更适合自己报考。多预选几个招生单位是为了在最终确定报考志愿时有回旋余地。预选的招生单位要分档次,重点大学、地方院校、研究单位都应考虑。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大城市,中等城市都要列入。不能紧盯几个大学或某一大城市不放。最终两个志愿,档次要明显,考试课程应一致或相近。两个名牌大学间调剂可能性微乎其微,考试课程大相径庭,即使第二志愿生源不足也很难接收录取。选择志愿要考虑多种因素,一定要慎重,一旦确定了招生单位就不要随意改变。

5.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成与败。学生报考志愿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选择合适的专业,这样学习和工作起来才会有激情、有创造。但过分追求“功利”,盲目报考“热门”,往往会导致失败。有些同学因专业课程没学好,或对本专业无兴趣,想报考经济、管理、法律、教育、新闻、外语等学科研究生,在此,我有几点忠告:首先,这些学科竞争相当激烈,甚至比自己所学专业更难考取。其次,花大量时间学习新专业,并不明智,既是分数过线,招生单位也不一定录取,因为你的学科基础薄弱。跨专业要首选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既能发挥专业优势,又能避开专业“强强竞争”。例如:应用数学专业学生报考数量经济、知识产权法、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研究生。跨专业考研要紧盯“冷门”。2001年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无人报考,核物理等学科倍受冷落。再如:英语专业中经贸英语、翻译相对“火爆”,而文学、语言学、教学法等相对较“冷”。

6.正确分析自己的实力。①结合往届学生考取研究生人数、考取单位,分析自己在年级所处的位置,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既不能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又不能妄自菲薄。知已知彼,选择合适的招生单位才能一战成功。②一般而言,国家211工程院校及地方重点大学毕业生,英语过四级,数学经过强化训练,平时专业成绩中等以上程度都有希望考取研究生。③理工科学生,九月份通过几次数学、英语模拟考试,可以更清楚自己的实力,如果英语、数学两科超过200分,平时成绩优异,可以报考一些有影响的重点大学;两科成绩超过170分,平时成绩优秀,可以报考一般重点大学或重点研究所;两科成绩超过140分,可以选报普通院校或科研单位。两科成绩不能达到140分或数学不能达到70分,应考虑回避数学或跨专业考试。实力与平时成绩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后来居上者不乏其人。

7.需要招生单位哪些信息。除招生简章上介绍内容外,还应注意三点。①招生计划与对外招生人数。一般来说应选报招生超过20人的单位,招生人数少,若再有保送、保留学籍名额,或有内部职工报考就很难考取。②是否有专业课程辅导班?如果有,自己应该去上,上专业辅导班可以明确复习范围与重点;如果没有,应设法咨询相关信息或从往年试题中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考研班泛滥,公共课、专业课应有尽有,良莠不齐。教师“猜题、压宝”,四处“走穴”,传授“技巧、秘诀”;学生长途奔波,寻求“内参、机密”。考前忙于“上班”、“抱佛脚”,而忽视知识的系统复习,这是本末倒置。③近三年报考人数,考生来源,录取比例,过线是否能参加复试?是否有调剂的可能?是否扩大招生?

8.导师的因素有多大。许多考生担心自己没熟人,在考试中处劣势,甚至被别人排挤。这些担心不能夸大。试想,全国那么多考生都有关系?都能得到试题信息?关键还是实力。试想,一个学校那么多导师,一个导师能起多大作用。见导师,无非想得到一些考题暗示,导师能提供多少,有多大价值,不能一言而定。越是好的大学,招生人数、导师人数也越多,和导师联系的必要性就越小。特别要注意的是:考试前面见导师要事先征得导师同意,不要贸然去找。对导师的研究方向、治学特点、志趣爱好等要有所了解,专业上要有充分准备,要注意礼节,充满自信,敢于沟通,要有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不能抱过高要求和希望。
招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