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复试指导

与硕士生导师关系三部曲

2010年03月11日 来源:人民网教育
    导师在复试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阶段如果能和导师通通气,会对成功有所帮助。但是,两个素未谋面的人怎么在短时期内打好关系呢?
    
    第一部:获取导师信息

    
    就像记者做一次高质量的访谈事前必须要查找资料,做足准备一样,在和导师联系之前,一些信息也是必须要掌握的。
    
    那怎么获得这些信息呢?网络信息时代,这点很容易做到。导师所在大学和院系的主页上一般都会有对导师的经历、学术研究情况以及工作状况的介绍。也可以去学校和院系的论坛里,里面会有一些对导师的讨论。导师的著作文章等可以去中国学术期刊网等专业的学术网站去搜索。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去导师的博客上转转。如果你就居住在所报考学校的城市,可以去听导师的课。如果可能,课下问他些问题,得到与导师直接交流的机会。如果你有师兄师姐或者老乡正好是导师的学生,或者有熟人与导师有一定的接触,就更方便了解了。
    
    那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导师的籍贯、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工作中的职称,是否兼有行政职务;导师出版的著作、发表的文章、在其研究领域的学术立场、学术研究风格;还有
    
    导师对学生的态度、原则、要求以及日常交往情况,甚至导师生活中的某些个人喜好等等。
    
    第二部:与导师联系
    
    和导师联系最适宜的方法就是发E-mail。在E-mail中,可以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可以适当地表达一下对导师的敬仰之情,最重要的,是要询问一些相关专业问题。这样,可以引起导师的注意,引发彼此的交流,并且给下一次交流留下余地。
    
    在博客上与导师进行交流也是一种不错的交流方式。通篇浏览一下导师的文章,再针对某一篇博文发表自己独特的感想。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展开交流。
    
    如果有机会去听导师的课,就要适时参与课堂讨论,并争取课间请教导师一些问题。给导师一个直观的印象,会比较容易获得导师的好感。
    
    还有一种联系方式,那就是打电话。这种方式其实是最不容易把握的一种,建议大家最好还是采取前面的几种方式。
    
    不管哪种联系方式,都需要向导师询问专业问题。这些问题是有讲究的。他们应该是导师重点研究、并已成形的课题相关的,是考生自己仔细研究思考过、并有一定心得的问题。问题的提出方式应该是,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拙见,再谈通过导师的著作和文章获得的启发,最后将自己思考中的疑惑说出来,请导师给予指导。能提出这些问题,要求你对导师的著作与文章有较深的理解和领悟,所以平常就要多阅读导师的作品,提高自己的理论功底。
    
    第三部:交流感情
    
    路都铺好了,接下来就是要和导师交流情感、巩固联系了。问题交流是必要的,平常也要注意一些辅助方式。例如,在节庆日通过短信、电话或者是电子邮件、电子贺卡等问候一下老师。复习中遇到一些难题,也可以大胆地讲出来,让导师给一些指导。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导师接触、沟通,要注意适可而止,也要注意质量。过于频繁的联系既影响导师的正常生活,也会让导师觉得反感,影响对你的判断。与导师的联系不在于次数的多少,而在于每次联系的质量。适宜的、恰如其分的联系才是最佳巩固联系的方式。交流中不要总是试图探寻导师的隐私。如果第一次与导师接触后,觉得自己表现不好,给导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或是感觉导师不够热情,不要消极悲观。第一印象虽然很重要,但不是影响结果的唯一因素,我们可以在以后的联系中对第一次的不足表现进行修复。其实,第一次和陌生人接触,大部分人都不会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倾向,所以,也不要对导师的态度过于敏感。退一万步讲,就算是你和导师之间的关系进展不太顺利,也不要因此觉得录取的胜算不大。加强和导师的沟通是很重要的,但考研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是在于考生自身的学习备考情况。
招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