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研究院所的独特风景
2009年08月07日
来源:求学考研|跨考教育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木——重点实验室科研条件好,图书馆精于专业而拙于综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硬件投入比软件建设要简单,效果也直接得多,从硬件设施上对考研单位做判断也就比较简单直接。在了解软件之前,我们就先来看看那些不断生长的“木”形成了什么样的林子吧。
独立研究院所一般以科研项目为生,因此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一流的网络科技环境是他们在硬件建设上永无止境的追求。在国家对科研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以及行业部门对科研这种能带动全行业发展的上游环节的重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独立院所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经费投入,加上自身集中精力建设,研究院所的实验室条件近年来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巨大改善。
重点实验室是科研院所的招牌和门面,国家重点实验室更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凭借人才济济的软件优势和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硬件优势,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一般都拥有若干项目充足、成果不断的各级重点实验室,能考进重点实验室,学习和交流的层次都相对较高,平台优势是巨大的。一般来说,由于有集中的投入和建设,独立院所的实验设备要比高校的齐全和先进,拥有的重点实验室的数量更集中,级别也更高。不过一些独立院所也有自身的限制条件,无法靠“财大气粗”的实力与别人“硬拼”,但它们的灵活性、针对性很强,它们就依靠自身积累的经验和资源,细分研究领域,着重发展自己的特色研究,故而它们的实验室比较优势和研究特色也非常鲜明,甚至能异军突起,在自身研究领域拿出一流成果。
实验设备条件主要是理工专业的考生择校时的判断标准,而图书馆条件则可以成为每个考生的一条衡量依据。
独立院所的图书馆规模一般不大,多为几万到十几万的藏书量,有的甚至只是藏书量更小的专业文献资料室。但其藏书种类相当集中,所收藏的基本上都是与本单位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书籍。针对性如此强的馆藏,可以为本单位的学术科研活动提供有力的帮助。其中最突出的是,馆藏经费的集中投入,使得这些单位有条件持续订购相关研究领域的外文原版书刊,它们在这方面的馆藏量往往是一般高校图书馆望尘莫及的,而这些及时宝贵的外来高端信息通道对于学术视野的拓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都极有助益。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独立院所图书馆的馆藏偏于专业性而拙于综合性,在为学生提供门类繁多的书刊资料方面不及综合性大学,在科研视野的横向拓展、人文熏陶和生活休闲等方面也就稍逊色于一碗水端平的高校图书馆了。尤其在数据库的引进方面,囿于独立院所的有限规模,一些针对面较宽、资金投入量较大的大型数据库有时甚至会无缘走进研究人员的电脑,这也会造成学术交流上的一些不便。
一般来说,独立院所的地理位置和科研生活环境都很优越,但与高校相比,它们的占地面积不大,运动场所匮乏,大型的运动场馆和体育设施一般难觅踪影。比起高校里丰富活跃的课外活动,独立院所的生活也相较对单调一些,它们较少举办体育比赛,举办大型运动会就更加少见了。这个方面的先天不足对体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个遗憾。
水——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专注程度更高
掀开师道尊严的面纱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于导师,以水为喻,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从更理性的角度来看,选择学校其实就是选择导师,因为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并不是学校,而是导师——导师决定录取结果,决定公费人选,决定你的研究方向,决定你参与的课题和项目,决定你的论文成果和科研成绩,决定你能否按时毕业等等。因此在作出考研选择之前,对导师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导师的个人特点和人格魅力、科研实力和研究兴趣、申请项目的能力和多寡等,都对你日后的研究生生活以及师生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每个导师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不同,不过从总体上看,独立院所在这方面也仍然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独立研究院所的人才培养单位就是其下属的研究生院,它们并不承担培养本科生的任务,也很少像思维活跃的高校那样经常针对各种级别的社会人员开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研修班,因此,它们对研究生培养的专注程度要高于高校,在制定招生计划、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研究生的生活安排上,它们只需要针对研究生本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进行就可以了,无须兼顾和协调更加庞杂的本科生群体和进修人员,所以它们的规划往往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对导师来说也是一样。导师无须分心承担本科生的培养工作,有利于把精力集中在为数较少的研究生身上。而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由于参加了导师的科研项目,双方更容易磨合和沟通,师生关系也就更密切、更和谐(当然,也有在某些环节上协调不好而产生利益冲突,最后造成师生关系恶化的例子,不过这些毕竟是少数)。
近年来,高校扩招以及导师负责制、导师资助制的改革步子迈得太快、太大,师生比也越来越高,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也成了平常事,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导师对自己带的每个学生都一一跟进培养,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限于导师的精力,几年下来,有些学生和导师的沟通少,难以很好地吸收导师的学识和治学方法。而在独立院所里,师生比一般都相对较低,一些导师带几个同届的学生已经算是多的了,甚至有些秉持宁缺毋滥的招生原则的导师每年只招一个学生或者隔年招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关怀更充分,学生的获益是巨大的。
师生比低对已经考上的学生来说是好事,对但对于正在考研的学生来说则未必,毕竟导师带的学生少,也就意味着招生名额少,竞争就会比较激烈。许多院所招收硕士生时一般是按照专业大类或大方向来招生的,名额没有具体分配到导师那里,集中起来数量就相对多一些,不至于考生在每个导师那里太拥挤,等到入学后,导师和学生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理性的双向选择。此外,由于研究院所主要由高水平的研究人员组成,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可以招收硕士生,因此,招生导师的数量也比较集中,师生比低的负面作用也就稀释了。
最近几年,求学、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针对这种现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专业的心理辅导中心,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咨询师,有些学校甚至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加考一门心理测试,在入学以后提供心理辅导的选修课程。与高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独立院所由于自身学生规模有限,一些院所尚未有将此事提上议事日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招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