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与研究生的培养

2010年09月29日 来源:东方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不久前,华中科技大学有两件关于研究生的新闻。其一,研究生院网站登出《关于对超学习年限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的通知》,公布了拟清退的307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名单;其二,周光礼教授推出了《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书中披露有的博导同时指导47名学生,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3%的博士生反映从未与导师交流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这也使我想到如何培养博士和对待博士学位的问题。
    
    有资料显示,我国在读博士生人数已由1999年的5.4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24.63万人,十年间增加了4.56倍。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有365所,而美国只有253所。另据报道,至2008年,我国博士生总量和学位授予数已超过美国,成为博士生“大国”。
    
    博士学位本是培养少而精人才的,但我国由于失序的管理和所谓的“宽进严出”,使其成了有些人进入官场、职场的跳板,高官、商人、名人“镀金”的“作坊”。
    
    这并非单方面的行为。尽管双方出发点不同,但其为功利也则一,只是彼此心照不宣而已。实事求是地说,是“周瑜打黄盖”。这一数据的背后,我国高校“盲目追求数量”导致质量下降的问题已显露无疑。正如《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一书指出的,博士培养10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下降趋势”。硕士的培养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所大学一次拟清退307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中有的已是九年十年的“老资格”,使人有些莫可名状。是学生不重视,还是学校管理不到位,抑或两者兼而有之?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华中科大在公布这一数字时,玩了个“科技含量”极低的“数学游戏”:“目前该校共有研究生17694人,拟清退的的研究生只占总数1.7%。”一次“拟清退”307名,还少吗!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但是,人们都明白,量的飙升绝不等于质的飞跃。我们虽不能武断地说华中科大对研究生管理不善,但不到位却是不争的事实。哪有这么多年才集中清理的呢?
    
    不按时注册,责任当然在学生,但学校和导师做工作了吗?尽责了吗?据介绍,国外大学导师与博士生必须每周交流一次以上,每学年学生要将一年的学习与工作写成报告或论文,参加导师组织的严格答辩,如不通过则有可能被退学。哪有九年十年还在“混”的呢!
    
    华中科学技术大学是985重点建设高校,排名全国前20,以建设国际一流大学为目标的高校。据报道,9月9日在该校2010年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校长在讲话中连说82次质疑,鼓励学生发扬“质疑精神”,他说:“在华中科技大学,你们还可以质疑这所学校的某些做法,还可以质疑校长。质疑与批判的自由正在成为华中科大的一种文化。”他表示:“当质疑的利剑高悬,华中科技大学和她的校长就永远不会忘记''以学生为本''。华中科大也会在质疑中前进,在批判中成长,在质疑与批判中步人一流。”
    
    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我国大学大都以“办成世界一流”为目标。向世界一流大学转变,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且看看世界一流大学是如何培养博士和怎样对待博士学位的!。
    
    9月8日和16日,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和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分别公布了2010年全球大学排行榜,两者衡量指标参数虽有不同,排序亦有差异,但重研究、教学和知识转移等硬性指标却是相同的。剑桥和哈佛名列一二,是世界一流大学。
    
    先看剑桥大学。年高德劭的金庸先生是该校的“荣誉博士”,2007年,他又正式申请攻读该校哲学博士学位,本想研究匈奴问题,但剑桥大学不以为他是本校的荣誉博士而降低要求,教授委员会在讨论他的选题时认为,研究这一课题最好先念三年匈牙利文。83岁的金庸自感“力不从心”,改研究唐代政治。最近通过了答辩,导师麦大维的评价是“没有学者对此做过如此深入的研究”。金庸堂堂正正地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再看哈佛大学。当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离任后想回到哈佛大学继续其学术生涯。但校长博克教授却婉言谢绝了,他说:“我要的是教授,不是大人物”,“我不能花钱去请一个挂名的人。”1986年,哈佛大学建校350周年,校方准备邀请里根总统参加盛典并发表演说,没想到里根却提出希望授予他哈佛荣誉博士学位。不料被哈佛大学董事会、校长、教授会严词拒绝。
    
    英国牛津大学不因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英国的威望和在世界的影响力,多次拒绝了“铁娘子”授予她荣誉博士的要求;首相布莱尔也因为为他人说情,而被取消了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的计划;德国足球明星巴拉克向科隆体育学院申请读研究生因时间不能保证被拒绝;5枚奥运金牌获得者“大脚”索普,想通过特招进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未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都可以给学校带来有形和无形资产,让学校轻易地扬名立万、财源滚滚!但他们不为所动。这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品格!
    
    若在中国大学,那可是馨香祷祝、梦寐求之而不得的美事。正如凌河先生指出的:难怪有的大学,把官场当成自己“最好的办学环境”,难怪不少学院,在它的校庆之上,都是将多少门生官居高位当成“最大的办学成果”。
    
    大学若不从名缰利锁中解放出来,不踏踏实实地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下功夫,只希望通过虚名和金钱来创出“一流大学”,那只能是缘木求鱼。
    
    现代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人才,培养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健康发展和进步有用的人才。“要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从本质上说,是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往能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进而提升大学的国际知名度,而不是简单地笼统地“一流”。这不是标语口号,而是切切实实的行动。大学要在遵循办学理念,保持大学品格,坚守大学价值,坚持办学风格的前提下,办出特色,方可步入世界一流。比如,踏踏实实地从培养博士做起。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必须处理好量与质、进与出、教与管、师与生等几个关系,关键在于严格招生和教学管理,不仅仅是对研究生,对导师应亦复如此。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水平。在某种意义上说,首先要严把导师“进口”关,严格审批制度,从德、识、才、学四个方面进行考察,而且要持之以恒。对一些不“指”不“导”的“南郭先生”敢于动真格,不能搞“终身制”。“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面对这样的“捣师”(人称“捣浆糊”),硕士、博士研究生质量岂能不下降?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导师的水平和责任心。任何年代,导师都有兢兢业业者与马马虎虎者,关键在于学校管理。对于那些不够格、不称职者,应有相应的措施,不能只看职称、职务,不看水平,不看学生质量,这不利于学术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我有一些博导朋友,其中不乏佼佼者,他们亦有同感。一位颇有建树者认为,“放养”不对,“搀着走”也不好,导师为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后,就放手让他去读书、看资料,平时应有督促检查,接受询问质疑,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读书、学会研究,这样才能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
    
    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应从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