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反思
2012年07月19日 来源:荆楚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今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而在200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总数仅为26万多人,十年间翻了一倍多。但是,研究生就业形势很不乐观,从2009年到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已经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中国之声,7月16日)
研究生做为一种学历教育,就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上无疑要比本科生更深一层。照此而言,研究生应该比本科生更具优势和竞争力。然而,研究生就业率不及本科生的现实不仅令人尴尬,更让人费解。表面上看,似乎知识随着学历的增长而贬值,但是,如此简单下结论,则显得有失严谨。看似迅捷的发展态势中,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可能正在遭遇某种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称,它既映射出研究生教育的“无质量式扩张”,也预示着研究生教育可能将面临整体性的困局。
不可否认,单纯的比较就业率数据,也许未必科学。然而,无论是研究生就业数据的尴尬,还是社会对于研究生就业前景的担忧,即便不必委身屈就与本科生对比,研究生就业问题,至少已不容回避。事实上,近年来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显现,较之研究生教育扩招的十年,低就业率并不是它失落的全部,它最大的失落,在于遗失了社会对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同。
一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饱受诟病,其秉承“严进宽出”的原则,这意味着只要迈过这道门槛,就一切万事大吉。同时,随着研究生扩招与各专业的设置同质化,其与社会需求出现严重脱节。这种现状弊病甚多。一方面,“严进宽出”的模式极易导致一些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没有目标,无所事事;另一方面,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上同化严重,无疑会造成毕业生千篇一律。此外,细化到相应的研究生教育层面,向来也备受质疑。在研究生院校中,很多大学没有相应的资质,导师形同虚设,不时爆出的学生为导师“打工”,以及导师到处开“皮包公司”等丑闻,就可见一斑。另外,在研究生教育中,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用性教育,也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认为,研究生教育面临着重构高学历与社会认同关系的急迫使命,研究生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大力度的扩招需要放慢脚步,高校与其他的研究生培养结构,也必须重塑理性的招录与教育模式,为社会输送“货真价实”的高学历者。另一方面,加强院校资质的审查力度,加强导师队伍素质建设,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破现行生硬死板的招录模式,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由此,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基于以上视点,硕士生就业率不及本科,或许不必大而化之的全盘否定研究生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但由此所暴露出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教育中的问题,却不应被忽视。无论是从教育的责任,还是大学的使命和学术声誉出发,我们都不需要庞大而无底气的研究生教育,否则,我们的失落不只是低就业率。
研究生做为一种学历教育,就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上无疑要比本科生更深一层。照此而言,研究生应该比本科生更具优势和竞争力。然而,研究生就业率不及本科生的现实不仅令人尴尬,更让人费解。表面上看,似乎知识随着学历的增长而贬值,但是,如此简单下结论,则显得有失严谨。看似迅捷的发展态势中,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可能正在遭遇某种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称,它既映射出研究生教育的“无质量式扩张”,也预示着研究生教育可能将面临整体性的困局。
不可否认,单纯的比较就业率数据,也许未必科学。然而,无论是研究生就业数据的尴尬,还是社会对于研究生就业前景的担忧,即便不必委身屈就与本科生对比,研究生就业问题,至少已不容回避。事实上,近年来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显现,较之研究生教育扩招的十年,低就业率并不是它失落的全部,它最大的失落,在于遗失了社会对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同。
一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饱受诟病,其秉承“严进宽出”的原则,这意味着只要迈过这道门槛,就一切万事大吉。同时,随着研究生扩招与各专业的设置同质化,其与社会需求出现严重脱节。这种现状弊病甚多。一方面,“严进宽出”的模式极易导致一些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没有目标,无所事事;另一方面,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上同化严重,无疑会造成毕业生千篇一律。此外,细化到相应的研究生教育层面,向来也备受质疑。在研究生院校中,很多大学没有相应的资质,导师形同虚设,不时爆出的学生为导师“打工”,以及导师到处开“皮包公司”等丑闻,就可见一斑。另外,在研究生教育中,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用性教育,也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认为,研究生教育面临着重构高学历与社会认同关系的急迫使命,研究生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大力度的扩招需要放慢脚步,高校与其他的研究生培养结构,也必须重塑理性的招录与教育模式,为社会输送“货真价实”的高学历者。另一方面,加强院校资质的审查力度,加强导师队伍素质建设,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破现行生硬死板的招录模式,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由此,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基于以上视点,硕士生就业率不及本科,或许不必大而化之的全盘否定研究生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但由此所暴露出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教育中的问题,却不应被忽视。无论是从教育的责任,还是大学的使命和学术声誉出发,我们都不需要庞大而无底气的研究生教育,否则,我们的失落不只是低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