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导师:考研基地生多为追求北京户口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大学辅导员像高三班主任
王作茂老师的工作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高三的班主任。作为一名辅导员,他认为,在学生考研的整个过程中,辅导员老师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整体考研的成败。“预报志愿慎协调,复习过程多指导,体育锻炼多加强,心态调整很重要,初试过后搜信息,告诫重视复试关,志愿调剂要及早,困难学生多关心”。这是他几年来指导考研的经验总结。
据王作茂介绍,去年8月底9月初,他组织毕业生进行了第一次预报志愿,召开班会以避免学生志愿扎堆,“在11月份真正报志愿之前,我前后做了4次了解和沟通”。
记者在一间教室的墙壁上看到了一份“文学院2001级报考学校及专业表”,一共368人,其中22人准备报考南京大学。外语学院一考生介绍,暑假前系里也了解了学生的报考志愿,“不让报考者冲突,像高考一样,让成绩好的报好学校。”
王作茂还专门召开班会,要求学生在考研前的5个月内,加强体质锻炼。“现在,每天下午和晚自习后,都会有很多学生在操场锻炼。”今年5月份,初试成绩下来后,王老师在前后近3周内,经常熬到凌晨一两点,收集整理各种复试和调剂信息。
历史系导师:本科时读过哪些历史书籍?研究生:《江青传》
而正当这些院校在为自己的高考研率而自豪时,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侯玉珍老师坦言,“我本人不太喜欢那些地方院校只会死读书的学生”。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出版专业副教授,她已经带了10年研究生,近20个研究生中,有16人是外地生源。“很多外地师专、师院考来的学生有明显不足,某些学生本科期间只学与考研相关的课程,其他几乎一概不管。”在教学过程中,她感觉到:本校生源学生“吃不饱”,外校生源学生“吃不消”。
有历史系的导师问一位研究生:“本科时读过哪些历史书籍?”学生的回答:“《江青传》。”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田荷珍教授很欣赏一些来自小地方的学生的刻苦精神,但她也发现本专业个别外地考来的学生,居然连沸点可以用仪器测量这样的事情都不知道;有的读了4年化学专业,直到参加研究生复试时,连紫外线、红外线都没看过,更谈不上动手做实验了。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博导刘伍明告诉记者:“我现在只招北大的学生,其他院校的一概不要。”刘老师称自己并非讲究门第之人,曾经带过河北师大、江西大学等学校考过来的研究生,“只要你能考上,能得到我的认可就行”。但后来,他感觉到了一些问题:科学研究需要理想和迎难而上的精神,而“一般院校考来的学生没有这种理想,认为能到北京,就已到了人生最理想的境地,没有更高的追求,而是忙着谈恋爱,最好找个北京人”,“这样的研究生带起来没什么意思”。
曲阜师大:让学生把时间放在学习上,肯定没错
曲阜师大显然不认为学校的高考研率是应试教育的结果,他们举了很多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和各种实习的例子来说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也很不错。“外校有误解,认为我们考研率高就和中学应考一样,是为了考研而考研。”宋广文院长说,这是不对的,它和应试没有关系。他认为考研和高考的不同之处在于:“英语和政治是全国统考,曲师大在这方面没有优势,而专业课都是各学校单独命题,怎么是应试教育呢?完全是靠学生学出来的,与背题不是一回事。”
宋院长说,自己从来没有发现,有哪个院系为了考研而把它的课程调整了,即考研要考什么课,我就开什么课。他说,曲阜师大能有今天的考研成绩,在于学生充分利用了正常课程以外的时间,而其他学校没有做到这一点。
宋院长相信,有了考研目标的同学和不想考研的同学相比,能学更多的知识,“假如没有考研目标,他今天下午可以去踢球、喝酒、看电视、上网,而有了目标,会把这些时间用来学英语和专业课”。他认为,这是一种提升,即使考不上,本科阶段的水平也能因此提高。
该校教务处闫处长也认定一点:不管怎样,让学生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肯定没错。而且这样一来,学校管理起来就轻松了。该校教育系主任庞守兴博士认为,学生“疯狂”考研是很正常的事,学校、老师鼓励支持学生考研甚至开绿灯无可厚非,都是为了自己的学生以后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也为学校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即考研升学率高了,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来,生源就好了,口碑就好了。
“有一些学生在学校期间也会抱怨本科生活的无趣,整天为了考研奔忙,全然没有大学的乐趣,但是等到考上了一个更好的学校时,就会回头来感谢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庞主任说,“为了学生,我们没有不对的地方”。
但庞主任也指出了疯狂考研的弊端所在:势必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影响,本科期间把大量时间用于研究生应试准备,平时与考研无关的课程、活动成了应付。
一条长达约10米的条幅从四楼悬挂而下,十几个黄色大字在暮色渐浓的曲阜师大校园依然十分惹眼:“热烈祝贺化学院考研率高达67.8%”。条幅下方,几块大宣传板上贴满了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照片。每次经过这里,大二的小刘都忍不住要看一看,“很受鼓舞和刺激,两年后我也要让自己的照片贴在这里”。
曲阜师大化学院已经连续3年高居全校考研率榜首,今年,在301名毕业生中,有280人报考了研究生,其中204人被录取。全院共49个学生宿舍,其中14个宿舍的82名同学全部考取研究生。一个60人的班级,56人通过复试,54人被录取。
该校3864名2004届本科毕业生中,2932人报考了研究生,报考率达76%,其中1389人被录取,考研率为35.95%。
记者手中有一份该校教务处提供的“2004届毕业生考研情况统计表”,列举了一连串惊人的数字:中国科学院56人、北京大学9人、北京师范大学45人、厦门大学32人、南京大学26人、南开大学36人、中山大学27人、华中科技大学21人、中国人民大学14人、复旦大学8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1人———在今年该校被录取的1389人中,有20%的考生汇集到了这10所重点大学和中国科学院。
在化学院,有163人进入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占通过复试人数的79.9%。教育科学学院今年有5人报考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全部被录取。
毫无疑问,这是一所“特别能考研”的大学。“从2000年以来,应届本科毕业生的考研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这句话,出现在该校党委书记9月8日《在庆祝教师节暨迎评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
记者来到了这所位于孔子故里、因考研而声名大振的高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