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考研政治理论:哲学重点方向预测
2009年01月08日
来源:人民网教育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针对西藏问题和台湾问题全面深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方针)
1.意识的能动性原理(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典型例题】
用意识能动性原理分析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参考答案】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必须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汶川大地震的大难面前,正是凭着顽强的主观能动精神,受灾者才能在生命极限之后创下人间奇迹,正是凭着顽强的主观能动精神,救援者才能在极端恶劣条件之下带来希望的重生,正是凭着顽强的主观能动精神,才能不放弃,不抛弃。相信,也正是凭着顽强的主观能动精神,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灾区人民能够早日重建家园。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温总理“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和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典型例题一】
分析: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还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
必须构建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和谐、有序。只有社会稳定、和谐、有序才能发展经济,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民主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典型例题二】
用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分析说明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大爱精神
【参考答案】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客观世界就在矛盾中存在和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并进。矛盾就包含着危难险阻。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中华民族经受了灾难的严峻考验。这些灾难、考验,会给民族带来伤痛,甚至留下疤痕,然而在这场灾难中所体现出来的大爱精神,让我们的民族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3.联系和系统的关系(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
4.联系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5.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6.核心价值体系与抗震救灾(胡锦涛总书记在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分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7.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说明真理的特点以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8.规律的客观性及其认识论意义(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
9.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是统一的(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说明解放思想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
10.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正确认识这种变化的意义)
1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12.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改革的性质、方法、意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典型例题】
用辩证否定观分析改革的性质、方法、意义
【参考答案】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改革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改革的方法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用新的体制代替旧的体制,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近年来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和应急法制建设)
【典型例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和应急法制建设
【解题思路】
1.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必然性,也没有纯粹的偶然性,人们在工作中应该立足必然性,利用偶然性,通过偶然把握必然,使我们的行动更具自觉性。①偶然往往是认识创新的向导,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因素,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②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应该在群众生老病死的大量日常特别是非日常的偶然事件中表现出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
(2)离开必然性讲偶然性,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否定必然性,将导致唯意志论和宿命论;离开偶然性讲必然性,又会产生机械决定论和思想上的专制主义。
(3)政府危机管理要求强化预警机制,立足必然性认识,预防偶然性事件的危害。
2.政府危机管理中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1)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的是现实的事物与可能的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转化过程。现实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现实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现实作为哲学范畴,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确认个别事实和现象的实际存在,而是对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客观事实、现象的综合。可能性是现实事物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2)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区别,我们不能把可能性与现实性混为一谈;②可能性与现实性又紧密相连。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之中,是没有展开的、没有实现的现实;现实性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的可能,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所以,没有现实性也就没有可能性。反过来,没有可能也就没有现实;③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相互转化的。现实的发展是不断产生可能、可能又不断变为现实的过程。
(3)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方法论意义:掌握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关系,就要努力在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转化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①在实现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转化的条件性,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可能向现实的转化;②既要注意可能与现实联系的复杂性,又要争取最好的可能。这里不仅存在着多样性,而且存在着好与坏两种对立的可能。我们应努力创造有利的条件,克服不利的条件,力争实现好的可能;同时又要未雨绸缪,防止坏的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并做好应付这种局面的充分准备。
【下一页】
1.意识的能动性原理(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典型例题】
用意识能动性原理分析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参考答案】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必须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汶川大地震的大难面前,正是凭着顽强的主观能动精神,受灾者才能在生命极限之后创下人间奇迹,正是凭着顽强的主观能动精神,救援者才能在极端恶劣条件之下带来希望的重生,正是凭着顽强的主观能动精神,才能不放弃,不抛弃。相信,也正是凭着顽强的主观能动精神,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灾区人民能够早日重建家园。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温总理“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和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典型例题一】
分析: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还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
必须构建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和谐、有序。只有社会稳定、和谐、有序才能发展经济,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民主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典型例题二】
用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分析说明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大爱精神
【参考答案】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客观世界就在矛盾中存在和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并进。矛盾就包含着危难险阻。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中华民族经受了灾难的严峻考验。这些灾难、考验,会给民族带来伤痛,甚至留下疤痕,然而在这场灾难中所体现出来的大爱精神,让我们的民族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3.联系和系统的关系(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
4.联系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5.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6.核心价值体系与抗震救灾(胡锦涛总书记在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分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7.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说明真理的特点以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8.规律的客观性及其认识论意义(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
9.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是统一的(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说明解放思想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
10.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正确认识这种变化的意义)
1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12.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改革的性质、方法、意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典型例题】
用辩证否定观分析改革的性质、方法、意义
【参考答案】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改革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改革的方法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用新的体制代替旧的体制,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近年来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和应急法制建设)
【典型例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和应急法制建设
【解题思路】
1.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必然性,也没有纯粹的偶然性,人们在工作中应该立足必然性,利用偶然性,通过偶然把握必然,使我们的行动更具自觉性。①偶然往往是认识创新的向导,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因素,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②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应该在群众生老病死的大量日常特别是非日常的偶然事件中表现出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
(2)离开必然性讲偶然性,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否定必然性,将导致唯意志论和宿命论;离开偶然性讲必然性,又会产生机械决定论和思想上的专制主义。
(3)政府危机管理要求强化预警机制,立足必然性认识,预防偶然性事件的危害。
2.政府危机管理中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1)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的是现实的事物与可能的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转化过程。现实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现实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现实作为哲学范畴,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确认个别事实和现象的实际存在,而是对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客观事实、现象的综合。可能性是现实事物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2)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区别,我们不能把可能性与现实性混为一谈;②可能性与现实性又紧密相连。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之中,是没有展开的、没有实现的现实;现实性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的可能,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所以,没有现实性也就没有可能性。反过来,没有可能也就没有现实;③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相互转化的。现实的发展是不断产生可能、可能又不断变为现实的过程。
(3)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方法论意义:掌握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关系,就要努力在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转化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①在实现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转化的条件性,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可能向现实的转化;②既要注意可能与现实联系的复杂性,又要争取最好的可能。这里不仅存在着多样性,而且存在着好与坏两种对立的可能。我们应努力创造有利的条件,克服不利的条件,力争实现好的可能;同时又要未雨绸缪,防止坏的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并做好应付这种局面的充分准备。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