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点题之近现代史纲要核心考点和专题
2010年01月06日
来源:腾讯考研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三、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中国行不通
(一) 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它们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一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人士更大力鼓吹过“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企图在国民党坚持的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主张的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之外,另找一条道路,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它们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 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尽管在长时期里,上列三种建国方案始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去作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
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软弱,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是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占主体地位。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
首先,是外国资本的压迫。
其次,是官僚资本的排挤。
再次,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农村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农村购买力极其微弱,由此也就使得国内市场狭窄,轻工业原料供应不足,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最后,是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特点
正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艰难地生长起来的,它也就具有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二,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全国抗日战争前,民族资本中80%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20%。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第四,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第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当一部分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他们不敢提出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政治纲领。
上述情况,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和动摇性。他们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的纲领,不敢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根本不掌握军队。但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人数不多,经济实力不强,但在政治上有着很大的重要性。这个阶级在社会上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现代工业,形成了民族市场,同时传播了资产阶级文化。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为民主革命的一种政治力量。
2.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看,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帝国主义不可能使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想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从中国的革命形势看,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
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不会对于中间势力关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作出原则性的让步。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就是明证。
4.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
(一) 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它们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一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人士更大力鼓吹过“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企图在国民党坚持的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主张的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之外,另找一条道路,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它们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 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尽管在长时期里,上列三种建国方案始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去作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
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软弱,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是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占主体地位。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
首先,是外国资本的压迫。
其次,是官僚资本的排挤。
再次,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农村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农村购买力极其微弱,由此也就使得国内市场狭窄,轻工业原料供应不足,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最后,是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特点
正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艰难地生长起来的,它也就具有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二,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全国抗日战争前,民族资本中80%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20%。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第四,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第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当一部分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他们不敢提出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政治纲领。
上述情况,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和动摇性。他们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的纲领,不敢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根本不掌握军队。但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人数不多,经济实力不强,但在政治上有着很大的重要性。这个阶级在社会上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现代工业,形成了民族市场,同时传播了资产阶级文化。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为民主革命的一种政治力量。
2.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看,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帝国主义不可能使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想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从中国的革命形势看,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
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不会对于中间势力关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作出原则性的让步。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就是明证。
4.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